本書從對外貿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入手,運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方法等,對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Trade embodied CO2 emission)從總量、地區及產業等不同維度進行了測度。并對中國對外貿易中隱含碳的平衡、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特征及其對貿易隱含碳的影響、FDI與進出口貿易隱含碳的排放、中國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利弊等進行了分析。
本書的研究對于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及貿易結構的優化,對于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我國責任的確定、貿易摩擦的解決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全球碳排放責任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溫室效應的控制也有借鑒價值。
首先,本書建立了一個關于氣候變化和國際貿易的多學科的系統研究框架。其次,本書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方法,構建了一個涵蓋41個國家35個行業的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計算了1995年至2011年的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再次,本書的研究中考慮了本國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的生產技術差異,對出口和進口產品分別采用本國和進口來源國的碳排放系數,計算其隱含碳總量和CO2排放貿易條件,這是對現有文獻的一個重要改進和有益補充。*后,本書引入邊際(減排)成本分析工具,結合理論解析從成本視角量化研究國際碳交易定價和規模問題。本書研究對中國政府確定減排承諾,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有很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非常迅速,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但與此同時,中國的二氧化碳(CO2)排放也從1980年的14.60億噸增加到2015年的104億噸。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國。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估計,如果不進行有效控制的話,到2030年,中國的CO2排放量將達到120億噸。中國的國際貿易越來越受到來自氣候變化方面的壓力。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國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并非因為國內消費所導致,而是因為國外消費而導致的。國際貿易可以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分離開來,也可以將一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轉移到其他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大量進口能源密集型的產品達到減少本國的排放,同時把碳排放責任轉嫁到發展中國家去。由于我國的出口結構和出口產品的技術特點,我國出口貿易的隱含碳(為生產中國出口產品所排放的CO2)比進口貿易的隱含碳要高很多。從而,中國在享有貨物貿易順差的同時在貿易隱含碳排放方面也形成了巨大的順差。中國在對外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劃分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責任是按誰生產誰負責的原則。這導致我國面臨國際社會巨大的減排壓力。如何消除這種碳排放方面的不平衡,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在國際貿易及多邊氣候談判中一直堅持三個論點:不僅看排放總量,還要看人均排放量;不僅看當前的排放量,還要看歷史的排放量;不僅看排放的數量,還要看國家發展的階段。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提出了第四個觀點,即不僅要看本土的排放量,還要看轉移排放量。但是,這一觀點還需要更多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因此,深入研究對外貿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研究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trade embodied CO2 emission),尤其是從產業層次測算中國的貿易隱含碳,對于我國未來產業結構及貿易結構的調整,對于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中國責任的確定和貿易摩擦的解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全球碳排放責任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溫室效應的控制也有借鑒價值。
本書是楊來科教授及其團隊多年來研究的成果結晶。楊來科教授自2005年就開始關注國際貿易與氣候變化問題的相關研究,多年來已經具有非常深厚的研究積累,形成了相當豐富的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政策層面,都有很好的貢獻。
本書從對外貿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入手,運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方法等,對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從總量、地區及產業等不同維度進行了測度。同時,對中國對外貿易中隱含碳的平衡、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特征及其對貿易隱含碳的影響、FDI與進出口貿易隱含碳的排放、中國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利弊等,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對于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我國責任的確定、貿易摩擦的解決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全球碳排放責任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溫室效應的控制也有很好借鑒價值。
歸納起來,本書的主要特色與創新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本書把相對分割的幾個研究模塊串接在一起,使貿易與環境的研究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貿易和環境的研究交叉性很強,很多研究分別分布于環境、能源、交通、經濟、統計、國際法學、金融、財稅、國際關系等多個領域,但這種交叉性又導致各個研究模塊相互分割,而分割又導致同一問題可能被多個學科研究但卻結論不同。本書試圖通過建立一個關于氣候變化和國際貿易的多學科的系統研究框架,使這一領域的研究能夠最終形成更為令人信服和一致接受的研究結論和政策體系。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做了一定的改進和優化,主要體現在多區域投入產出法(MRIO)和世界投入產出數據(WIOD)的應用。本書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方法,構建了一個涵蓋41個國家(地區)35個行業的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計算了1995年至2011年的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
再次,本書的研究中考慮了本國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的生產技術差異,對出口和進口產品分別采用本國和進口來源國的碳排放系數,在此基礎上計算其隱含碳總量和CO2排放貿易條件,這是對現有文獻的一個重要改進和有益補充。在以往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大多假設進口產品和出口產品具有相同的技術水平。相對于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而言,中國的生產技術相對落后,這種替代技術大大高估了進口隱含碳,這勢必使得中國凈出口隱含碳和CO2排放貿易條件被低估。
最后,本書引入邊際(減排)成本分析工具,結合理論解析從成本視角量化研究國際碳交易定價和規模問題。利用邊際減排成本曲線(MACCs)分析和論證了國際碳交易的邏輯可行性、國際碳交易價格決定原理、國際碳交易模擬預測以及國際碳交易利益分配規律,并以MACCs作為重要因素來計算中國排放權最優出口規模。這方面的研究對中國政府確定減排承諾、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有很重要的意義,但以往的研究還很不夠。本書的研究是這方面的一個有益的補充。
楊來科,華東師范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德國學術交流協會(DAAD)Trade,finance and development項目的協調人。 近年來先后在《財貿經濟》、《中國工業經濟》、Energy Policy等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出版研究專著2部。
序1
第一章 導言1
一、 研究背景1
二、 學術價值6
三、 研究的主要內容8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10
五、 研究特色與創新11
第二章 研究現狀和文獻綜述13
一、 國外研究現狀13
二、 國內研究現狀19
三、 對國內外研究的總結與評述24
第三章 環境、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事實與趨勢25
一、 氣候變化現狀、影響及趨勢25
二、 氣候變化的責任分攤機制及減排責任劃分28
三、 氣候變化中的中國因素36
四、 氣候變化中的貿易因素40
第四章 中國對外貿易的隱含碳測度:基于MRIO模型整體評估45
一、 引言45
二、 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設定46
三、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49
四、 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的總量、結構及平衡55
五、 全球貿易隱含碳的轉移與中國的碳排放責任分攤66
六、 與以往研究的比較72
七、 本章 小結75
第五章 中國對外貿易的隱含碳測度評估:單區域國別與地區分析81
一、 引言81
二、 中美貿易的隱含碳測定81
三、 中國歐盟貿易的隱含碳測定88
四、 中日貿易的隱含碳測定96
五、 本章 小結102
第六章 中國對外貿易的隱含碳測度:產業層面的結構分解分析103
一、 引言103
二、 理論模型和數據處理103
三、 測算結果107
四、 本章 小結110
第七章 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貿易隱含碳比較:以金磚四國為例112
一、 引言112
二、 模型設定116
三、 數據來源和處理117
四、 計算結果118
五、 本章 小結120
第八章 FDI與中國的環境污染及隱含碳排放123
一、 引言123
二、 FDI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性分析124
三、 不同來源的FDI與中國的貿易隱含碳126
四、 外商直接投資的部門投資結構與中國隱含碳排放135
五、 本章 小結150
第九章 邊際減排成本、國際碳交易和貿易隱含碳151
一、 引言151
二、 邊際減排成本與國際碳排放權交易152
三、 國際碳排放權交易的價格決定及走勢165
四、 國際碳交易、貿易隱含碳及對中國的意義171
五、 本章 小結185
第十章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187
參考文獻195
后記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