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美國當代兼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為研究對象,首次對史景遷所做的中國形象建構工作進行了全面學理專題研究。通過對史景遷建構的中國形象及其建構過程的深入探析,細致呈現出他者文化對自我文化的解碼、建構過程與機制。同時,本書始終立足現實歷史語境,試圖為當下復雜文化局勢中的異質文化認知、交往、文化形象輸出提供更多開闊思路。此外,還初步探討了史景遷的敘事策略帶給我們的啟示,并針對如何更好地進行中國敘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出了切實具體的建議。
史景遷歷史研究的特點主要在于文學化的歷史敘事手法和細節化的歷史切入方式。他長于敘事,精于文體,能夠從具體可感的歷史細節入手,見微知著地勾畫出烙有史氏印記的中國形象與圖景。美國政治家基辛格曾說:沒有學者比史景遷更能影響我對中國的思考。史景遷對于中國形象的建構,得益于其高潮的敘事策略和扎實的歷史研究。而本書作者試圖通過對史景遷所建構中國形象建構的考察,獲取一種對于自我與他者的雙重視野,同時對當代歷史語境中的文化應對問題提供自己的思路與考量。
序……許光華
對西方世界來說,歷史悠久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他者 ,是他們認知自身社會文化的一個絕佳參照系,而海外漢學家,則可說是中國的海外解說員。
海外漢學家們,從自身文化體系出發,對中國進行形象認知與建構,并向他們的受眾進行傳播;對于我們來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世界對我們的認知,同樣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反思自己鏡像的參照系。在自身與鏡像參照系的比對中,讓我們獲得了外在于自我的認識視角。正是因為彼此差異性的存在,我們才能夠更為明確清晰地確定自身特性,所以說,海外漢學家所建構的中國形象,也正是我們觀測 他者 文化視角的重要突破口。本書正是對他者文化的一種觀測。
譚旭虎女士長期從事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的研究,并卓有成就。她的博士論文論述的就是史景遷,踏入工作崗位之后,由于專業對口,有時間繼續深入探索,尤其是有機會赴美任教,更為她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不僅極大地豐富完善了研究資料,且視野也由于切實的異文化體驗而更加開闊。在這部著作中,她從文化認知、文化比較及跨文化傳播的多元研究視域出發,對史氏所建構的中國形象進行觀照與剖析。她不僅清晰準確地勾勒出史景遷所建構的中國形象,詳細探討其建構過程背后的深層文化動因與文化機制,且將這位漢學家放置于更廣闊的海外漢學場域中,在與其他同類漢學家的比對分析中,考察史景遷與整體海外漢學的點面關聯,得出他在西方語境中解碼、建構中國形象的重要特征;同時,她還以史景遷的中國形象建構為媒介與切入點,分析異質文化相互認知的特點及規律,從而提供了對當下歷史語境中文化發展實踐的有益建議。
史景遷較之于其他漢學家的最大特點是,他不但獲得了學界體制內的認同,且在美國公眾領域與主流媒體中也有較高的接受度與影響力,眾多美國普通民眾正是通過史景遷來了解和認知中國。因此,譚旭虎對史景遷所建構的中國形象進行的專題研究則具備了顯而易見的意義 以史景遷為媒介,不僅讓我們窺見異質文化相互認知、相互接受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同時得以推進我們對西方中國形象建構背后的深層文化動因和機制的了解與洞察。從這個角度來說,譚旭虎對史景遷的研究至少給了我們如下的啟發:
首先,她始終未局限于對史景遷的孤立個案解讀,而是以史景遷為代表的西方精英知識分子所建構的中國形象為媒介,以點帶面地提出對于當代文化發展、文化實踐的建設性啟示。她的研究讓我們發現,以史景遷為典型代表的西方漢學家們在認知中國、建構中國形象的過程中,由于種種歷史因素往往被賦予了過多的權力與合法性,因此在當代日益復雜的歷史文化語境下,在了解 他者建構的 鏡像 中的自我的同時,如何更好地闡釋和表述我們自身,顯得尤為重要。
其二,她始終把研究立足點放置于現實歷史語境中,力圖回答現實文化問題。眾所周知,國家之間的綜合競爭不僅體現在物質文明的硬實力競爭,更體現在國家文化精神、文化形象的有效輸出。這種國家文化形象的輸出如果建立在深切了解他者 視角的基礎上,效果則可能事半功倍;相反則很可能事與愿違。
此外,史景遷獨特的文史合一的敘事風格,娓娓 講故事 的敘事策略與文體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由于這一敘事策略,使得史景遷在海外普通受眾中有著較其他學者更廣泛的影響力與關注度,顯然,本研究為如何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更具針對性、切實可行的思路和建議。
史景遷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呈現出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從早期的保守甚至悲觀,到表露出審慎樂觀,直至最后對中西之間和諧共處、相互補益的全然信心。通過對史景遷的解讀,本書的作者也讓我們對中西文化溝通理解抱有更樂觀的期待。在當今日益復雜的文化局勢下,無論對我們自身還是他人,能做到不固守自封,努力在相互參照、審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文化互補才是真正具有文化自覺行為的實踐方式。
譚旭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現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西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對外漢語教學及國際漢學。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自我與他者
第二節 研究現狀綜述
第三節 目標與方法
第二章 發現傳統:全景明清
第一節 皇權:民族與國家
第二節 士人:制度與價值
第三節 鄉土:想象與隱喻
第三章 追尋現代:歷史與神話
第一節 知識分子:困境中的抉擇
第二節 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基督想象
第三節 現代中國:追尋的神話
第四章 跨越中西:個體與群像
第一節 西游記:困惑與瘋癲
第二節 改變中國:個體與群像
第三節 想象中國:被建構的形象
第五章 識古鑒今:歷時的中國思考
第一節 整體概要
第二節 文化思考
第三節 時政縱橫
第六章 追根溯源:譜系與特質
第一節 宏微相濟:史氏中國形象的總體特點
第二節 多元傳承:史景遷的漢學譜系
第三節 文史輝映:史景遷的史學研究特色
第四節 細節切人:一種人文情懷
第七章 自我與他者的相互建構:史景遷的意義與啟示
第一節 感性認知與大眾面向:史景遷的學理意義
第二節 思想交匯與中國敘事:史景遷的文化啟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