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編創(chuàng)藝術》系統(tǒng)地闡述了紀錄片編作的理論體系,結合中外紀錄片發(fā)展史上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典型案例進行學理分析;對紀錄片造型藝術語言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觀點與運用技巧;對紀錄片的敘事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的嬗變,新媒體紀錄片傳播等前沿的內容也進行了論述。
《紀錄片編創(chuàng)藝術》由西北師范大學李燕臨教授編著,圍繞紀錄片的編創(chuàng)藝術,分章節(jié)對紀錄片的界定、風格流派、發(fā)展脈絡、策劃編導、創(chuàng)作手法、鏡頭語言等內容進行了梳理、概述。并融合了諸位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既有普及性,也兼具專業(yè)性,是一部了解紀錄片編創(chuàng)思想和發(fā)展歷史的概論性書籍。
前言
紀錄片是影視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作為記錄社會變遷、展現自然風貌、審視現實生活的時代窗口,彰顯了其獨特的時代意義與人文價值。紀錄片創(chuàng)作能及時地把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人的生活樣態(tài)呈現在屏幕上,從而使我們能夠充分了解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各個層面,并從其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中,感受到強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影響,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發(fā)展至今已產生了數量眾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感人至深、受眾喜愛的佳作。
在當下多屏互動時代,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媒體融合的深入,傳播環(huán)境的改良,創(chuàng)作思維的突破,無論是市場格局、創(chuàng)作方式、審美追求、大眾趣味,還是政策和應對策略的變化,都給紀錄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景況,紀錄片創(chuàng)作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進行深刻的自我審視和深入思考。紀錄片擁有了微博、移動媒體、視頻網站、“紀錄中國APP”等更多的傳播平臺,其內容生產也應考慮更多新媒體受眾的需求。因此,改變思維方式,運用新媒體實時大數據指導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堅持紀錄片的本體屬性,進行紀錄片編創(chuàng)廣度的拓展與深度的挖掘,使紀錄片在立足歷史的基礎上,展望未來智能媒體時代的更高要求,堅定前行。
《紀錄片編創(chuàng)藝術》就是在此背景下,融注了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和科研成果積累撰寫完成的一部著作,內容較為豐富,主要涵括:紀錄片創(chuàng)作概論;紀錄片選題策劃和編導思維;紀錄片敘事藝術和多元化創(chuàng)作手法;紀錄片聲畫藝術語言創(chuàng)構;紀錄片場面調度與鏡頭運用;紀錄片網絡新媒體傳播。
該著作的特色體現在:
一、既立足紀錄片編創(chuàng)理論體系的闡述,又能結合紀錄片攝制的典型案例、獲獎作品、近年來有影響力的紀錄片作品展開學理分析,融學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
二、對紀錄片聲畫藝術語言,從紀錄片色彩的造型運用、構圖的形式方法、用光的處理技巧、景別的表意功能、字幕的創(chuàng)意編排、聲音的藝術構思等方面,結合大量紀錄片作品進行了分析與闡述,并提出一些個人的理論觀點與運用技巧。
三、對紀錄片多元化創(chuàng)作手法、新媒體紀錄片傳播等內容,能結合紀錄片的最新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論述,是一部實用的紀錄影像著作。《紀錄片編創(chuàng)藝術》一書中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踐經驗概括,對紀錄片創(chuàng)作工作者和相關研究者,能為其研究和創(chuàng)作提供指導借鑒價值;對高校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節(jié)目制作、導演創(chuàng)作等諸多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能切合教學需要。
本著作由李燕臨教授負責確定總體結構,并進行統(tǒng)稿。其中,李燕臨撰寫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五章的第一節(jié)至第三節(jié);李宗倫撰寫第四章,第五章的第四節(jié),第六章的第五節(jié);侯彥恒撰寫第六章的第一節(jié)至第四節(jié),第五章的第四節(jié)。全書最后由李燕臨教授統(tǒng)稿。本書也是編者主持的教學改革立項項目“《DV創(chuàng)作與實踐》課程建設與教材編寫”的系列研究成果。
由于本書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緊迫,尚有不足之處,殷切期望得到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的評議指導。撰寫過程中參閱了部分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書末附了參考文獻,在此出版之際,謹向他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者2017年4月
李燕臨,男,西北師大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西部戲劇與影視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藝術。成果曾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甘肅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編著出版了《電視編導藝術》《電視廣告教程》《電視節(jié)目攝制與編導》《美學與藝術欣賞》等六部著作。
前言/ 1
第一章 紀錄片創(chuàng)作概論/ 1
第一節(jié) 紀錄片的界定/ 2
第二節(jié) 紀錄大師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建樹/ 5
第三節(jié) 中國紀錄片發(fā)展敘略/ 17
第四節(jié) 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流派/ 27
第五節(jié) 數字時代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變遷/ 32
第二章 紀錄片選題策劃和編導思維/ 42
第一節(jié) 紀錄片選題策劃/ 42
第二節(jié) 紀錄片采訪技巧/ 58
第三節(jié) 紀錄片創(chuàng)作藝術思維/ 66
第四節(jié) 紀錄片編導媒介素養(yǎng)/ 72
第五節(jié) 近年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概覽/ 79
第三章 紀錄片敘事藝術和多元化創(chuàng)作
手法/ 86
第一節(jié) 獨特的敘事視角/ 86
第二節(jié) 順暢的敘事時間/ 92
第三節(jié) 多極的敘事結構/ 99
第四節(jié) 切合的敘事技巧/ 104
第五節(jié) 紀錄片多元化創(chuàng)作手法/ 111
第四章 紀錄片聲畫藝術語言創(chuàng)構/ 134
第一節(jié) 紀錄片色彩的造型運用/ 134
第二節(jié) 紀錄片用光的處理技巧/ 141
第三節(jié) 紀錄片構圖的形式方法/ 148
第四節(jié) 紀錄片景別的表意功能/ 153
第五節(jié) 紀錄片字幕的創(chuàng)意編排/ 161
第六節(jié) 紀錄片聲音的藝術構思/ 169
第五章 紀錄片場面調度與鏡頭運用/ 176
第一節(jié) 紀錄片攝制的場面調度/ 176
第二節(jié) 場面調度的軸線規(guī)律/ 183
第三節(jié) 紀錄片的鏡頭運用規(guī)則/ 188
第四節(jié) 紀錄片鏡頭時間設計/ 192
第五節(jié) 紀錄片鏡頭空間造型/ 197
第六章 紀錄片網絡新媒體傳播/ 202
第一節(jié) 新媒體紀錄片概述/ 202
第二節(jié) 紀錄片網絡新媒體傳播/ 211
第三節(jié) 新媒體紀錄片頻道/ 218
第四節(jié) 微紀錄片:紀錄片的新樣態(tài)/ 229
第五節(jié) 新媒體紀錄片的敘事策略/ 238
附錄
八千里路云和月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評析/ 245
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法:打造國際水準紀錄片
——紀錄片《河西走廊》評析/ 252
參考資料/ 260
一、聲畫有機結合,增強紀錄片藝術表現力
(一)真切自然的同期效果
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形聲兼有的,畫面能再現現實生活的形與色,而有聲音的畫面,則給人一種完整、真實、確切的感覺。紀錄片攝制中與畫面同步的同期聲采訪語言、主持人的圖像解說,以及同期聲效果音響,是典型意義上的聲畫同步。特別是紀實類節(jié)目,通過以同期聲與拍攝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使人物的聲音充分表述情節(jié)內容,更顯節(jié)目的真實可信。紀錄片《話說長城》中主持人沿著長城邊采訪邊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真實地為人們介紹了長城腳下各地的生產、生活情景和長城的過去與現在。獻禮中國和坦桑尼亞建交50周年拍攝的紀錄片《情系坦桑尼亞》,從一個個鮮活、真實的人物事例出發(fā),展現中、坦日益密切的交流與聯(lián)系,在審美范型上,大量運用同期聲、跟拍、長鏡頭等紀實手法,以結構的開放性、敘述的過程化、內容的多義性最大限度地展現現實。
在以真實性為宗旨的紀錄片中,同期聲能客觀、真實、鮮活地反映影片時空的信息,表現人物的個性情緒,推進影片的敘事,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意圖等;但同時,同期聲在敘事方面也有力所不能的地方,具有它的局限性。例如缺乏親歷者、相關者對事件進行講述,事件背景資料較為復雜等。在這種情形之下,往往需要借助于解說、字幕、配樂等其他視聽元素來完成影片的敘事、表情。
(二)貌離神和的分立效果
聲畫分立是指畫面中的聲音和形象不同步,兩者之間若即若離,即聲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所產生的,聲音常是以畫外形式出現。如反映西部藏族人們生活的紀錄片《阿壩風情錄》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攝制者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電視的畫面語言和聲音語言,特別是在背景中利用了幾首無伴奏的清唱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歌是攝制者在拍攝中無意聽到并花費精力專門錄制的,歌聲中表達了藏民族古老、淳樸、豪爽的性格,在后期的聲音編輯時又對現場收錄的歌聲進行了加工處理,增強了該紀錄片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三)互襯相生的對比效果
聲音與畫面是在相反、對立之中,通過對立雙方的反襯作用,表現更為深刻的思想意義。如一部反映某貧困山區(qū)教學設施落后、失學兒童較多、得到希望工程救助的電視專題片,有這樣一組畫面:破爛不堪的校舍瀕臨倒塌,窗戶用塑料布遮擋寒風,殘缺不全的簡易桌椅,小學生的文具盒里,僅有一支5厘米左右長的鉛筆頭——伴隨著這組畫面的聲音是幾個小學生的呼喚:“媽媽,我要上學,我要上學!”這種呈現對立狀態(tài)的聲音與畫面相互襯托,畫面強烈的反差形成了的情景交融,使觀眾的心靈受到震撼。二、突破時空界限,擴大紀錄片傳播信息量
攝影鏡頭所拍攝的畫面是三維的,但它受鏡頭的視場角的影響,再現的只是一個空間。也就是說,畫面是有畫框、有邊緣的,它擅長于表現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于表達內在思想、抽象哲理,畫面則顯然有局限。而聲音是四維的,聲音能夠表現畫面外的空間,可以在時間的長河里,自由講述過去、現在和將來,闡述深刻的見解和進行抽象思維活動。同時,另一個空間的聲音,也可以通過音響合成,融入攝影鏡頭所表現的空間,從而極大地擴充了影視畫面?zhèn)鞑サ男畔⒘俊?br />
如作為“二戰(zhàn)”后資料編撰型紀錄片代表——羅姆的《普通法西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解說詞富有鮮明個性——羅姆本人親自配音,不斷變換角色,時而是解說者,時而是希特勒本人,時而是旁觀者,如此有效地渲染了影片的氣氛。而這樣的解說詞表現手法,也藝術化地促進了思考電影對于表達人生、價值、戰(zhàn)爭、責任等這些重大問題的深度與力度,進而引發(fā)人們去探究法西斯根源、反省人性本質與希冀未來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