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態意識的公共藝術旨在通過作品喚起公眾的生態意識,通過設計改善人類生活環境,并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在設置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消耗及對自然的干預、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的。本書正是將視角聚焦這樣一類公共藝術,通過對大量公共藝術的觀照與梳理,歸納出一系列的生態理念與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對城市的多元作用。
如何更好地呵護城市,保護好人類美好家園,實現人類美好的城市夢想,《藝術、生態與城市的共生》為人們探索了一條路徑。這條路徑的關鍵就在于:基于生態意識,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使藝術有效介入城市建設與發展之中,實現藝術、生態與城市的共生。
《藝術、生態與城市的共生》是一部構建美好城市的設計之書。本書的理想是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基礎,努力探索和構建設計,讓城市更美好的宏圖。
城市是人類的一項偉大創造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從自然生活方式走向人類所向往的自由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志。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城市是值得贊美的。
城市是一個美麗的設計產品,人類創造她,使用她,依賴她。同時,為了人類的未來,更要呵護她!
城市是有性格的,有山水城市、工業城市、商業城市、文化城市、科技城市、政治城市等;也就有了歷史名城、千年古都、創意之城、設計之都、時尚之都等各種美譽。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是一個生態系統: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時刻處于生成、融合與發展之中。自然系統包含著構建城市的各類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自然要素,這些要素的內在生命系統,成就了城市本體性結構城市為人類構建美好生活的資源,適合居住的家園。這就是城市的第一要義宜居。人工系統是指人類為美好城市所創造出的各類產品、空間、景觀等,包括街道、市場、建筑、園林、廣場等。
人工系統是人類創造的一個新世界人工界或第二自然界。城市構建了一個融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不同于農村生活的新體驗城市體驗。樂居,自然就成為人類對城市的美好期待。城市成為人類物質享受和精神寄托相統一的樂處。這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具有極大的互動生成建構關系,也就是一種生態關系。自然系統對人工系統具有其客觀必然性和制約性,人工系統的發展與擴張有賴于自然系統的承受能力或可循環性機制。當然,在大規模高速化的城市化進程中,自然系統往往處在被動、被擠壓的狀態之中,而人工系統則呈現出瘋狂擴張的態勢,沖擊著或破壞著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的和諧統一生態系統。這是需要警惕的。
如何更好地呵護城市,保護好人類美好家園,實現人類美好的城市夢想,《藝術、生態與城市的共生》為人們探索了一條路徑。這條路徑的關鍵就在于:基于生態意識,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使藝術有效介入城市建設與發展,實現藝術、生態與城市的共生。
《藝術、生態與城市的共生》是一部構建美好城市的設計之書。本書的理想是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和構建設計,讓城市更美好的宏圖。
本書的理想和追求,也應該是當今城市發展的夙愿!
鄒其昌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博導、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張蘇卉,清華大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研究,藝術、生態與城市的關系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藝術研究等。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美國東北大學做訪問學者,研修方向為公共藝術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功能研究。曾主持或參與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等多個省部級項目。在《美術觀察》《裝飾》《世界美術》《藝術評論》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序………………………………………………………………………… 1
緒論……………………………………………………………………… 1
第一章 基于生態意識的公共藝術概述……………………………… 4
一、概念界定 ………………………………………………………… 4
二、范疇 ……………………………………………………………… 5
三、理論溯源 ………………………………………………………… 7
第二章 藝術介入生態公共藝術中的生態觀…………………13
一、藝術與生態關系的發展史考察 ……………………………… 13
二、公共藝術中生態觀的成因 …………………………………… 17
三、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生態觀的現狀 …………………………… 33
四、生態的誤區 ………………………………………………… 41
五、小結 …………………………………………………………… 46
第三章 基于生態意識的公共藝術價值探析………………………50
一、社會性價值:貼近低碳社會的生態主題 ……………………… 50
二、問題針對性:警示生態問題及探討解決之道 …………………54
三、詩意棲居:營造生態的居所 …………………………………… 56
四、互動參與的交流形式有益于觀念的接受 …………………… 59
五、未來之路:公共藝術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方位 …………… 61
六、小結 …………………………………………………………… 65
第四章 公共藝術作品中的生態警示與反思……………………… 67
一、環境污染:漢斯哈克的《萊茵河水凈化工廠》……………… 67
二、全球氣候變暖:丹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與《北極熊》冰雕 …… 71
三、森林破壞:約瑟夫博伊斯《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 74
四、自然資源的枯竭:張永見的《最后一滴水》…………………… 77
五、科學技術的反思:沙多賓大維的《進化論》…………………80
六、人、自然、城市的和諧共生 …………………………………… 83
七、小結 ……………………………………………………………88
第五章 公共藝術創作和設置過程中的生態理念及手法………… 91
一、加法與減法:由半截子氣象塔想到的 ……………………… 92
二、對場地自然生態的最小干預 ………………………………… 97
三、重塑場地自然生態 …………………………………………… 102
四、探索綠色材料 ………………………………………………… 111
五、低能耗的公共藝術 …………………………………………… 125
六、小結 …………………………………………………………… 136
第六章 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與公共藝術的生態重塑…………… 138
一、公共藝術介入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與生態修復 …………… 139
二、后工業景觀概念的出現 ……………………………………… 143
三、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中的生態重塑手法 …………………… 145
四、上海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與公共藝術的生態重塑 ………… 161
五、小結 …………………………………………………………… 205
第七章 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生態取向……………………………… 207
一、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特征及其作用 …………………………… 208
二、節能多變的LED藝術 ……………………………………… 223
三、LED與太陽能、風能的相遇 ………………………………… 230
四、互動裝置藝術的生態取向 …………………………………… 241
五、激光投影藝術《綠云》的生態警示 ………………………246
六、當代展會活動中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生態取向 ……………… 250
七、數字化公共藝術生態性的反思 ……………………………… 262
八、小結 …………………………………………………………… 265
第八章 藝術、生態與城市共生的保障機制……………………… 268
一、設計者的生態自覺 …………………………………………… 269
二、公眾的生態自覺 ……………………………………………… 271
三、融入公共藝術的生態教育 …………………………………… 274
四、生態主題的公共藝術活動 ……………………………………279
五、關注生態的藝術機構 …………………………………………282
六、優勢互補多主體的協作 …………………………………287
七、小結 …………………………………………………………… 289
結論與展望 …………………………………………………291
參考文獻……………………………………………………………… 397
后記……………………………………………………………………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