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河流:紀錄片中的絲綢之路》是一本對有關絲綢之路紀錄片進行匯總、評析的專著。全書分長安、西域、河西、河東等幾大板塊。對各大板塊中的紀錄片進行全面掃描、綜述,是研究絲綢之路紀錄片的一本概述性文本,也是國內這一領域的第1本相關書籍,具有參考價值。
緒論
第一章 絲綢之路
第一節 紀錄片簡史
第二節 “發現”絲綢之路
第三節 重新解讀絲綢之路
第四節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
結語
第二章 長安記憶
第一節 遠望長安
第二節 夢回長安
第三節 古都長安
第四節 和諧長安
結語
第三章 西域風情
第一節 龜茲探秘
第二節 龜茲文化
第三節 新疆變化
第四節 天山奧秘
第五節 百年留影
第六節 情感記憶
第七節 玉出和田
結語
第四章 走馬河西
第一節 河西走廊
第二節 傳奇歲月
第三節 疏勒河水
第四節 智者會盟
結語
第五章 河東往事
第一節 雄偉秦嶺
第二節 人文天水
第三節 崆峒神韻
第四節 花兒·西北
結語
第六章 佛教東漸
第一節 絲路佛教
第二節 再探龜茲
第三節 佛法寺院
第四節 探秘玄奘
第五節 象牙佛寶
第六節 再探玄奘
第七節 瑰寶麥積
第八節 法顯西行
結語
第七章 絲路外傳
第一節 秘境之謎
第二節 溯古寧夏
第三節 當代寧夏
第四節 絲路前身
結語
后記
《奔騰的河流:紀錄片中的絲綢之路》:
一、《大河西流》
《大河西流》是第一部以疏勒河為主線,從地理學、歷史學、文化學入手重新解讀敦煌文化的史詩型紀錄片。作品深入挖掘了大河上下幾千年燦爛的古代文明,提示了文化圣地敦煌眾多的歷史謎團,展示了疏勒河流域神奇的大漠風光和濃郁的西部風情,并對大河斷流導致敦煌生態惡化和環境危機進行了深刻剖析,發出了“拯救敦煌綠洲”“拯救敦煌文化”的強烈呼吁,是倡導科學發展觀的警世之作。
《大河西流》是由甘肅酒泉電視臺秦川編導的一部歷史文化題材紀錄片,該片由《敦煌的母親河》《中國長城的盡頭》《脫水的城堡》《西出陽關》《尋找玉門關》《三危佛光》《飛天情緣》《拯救敦煌》8集組成,是一部從地理學、歷史學、文化學、生態學、社會學角度,解讀疏勒河及敦煌文化的史詩型紀錄片。作為一部以歷史文化主題關照現實的紀錄片,它的文化反思、生態危機等意識,都是西北地區電視發展史上所少有的。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秦川可謂碩果累累。他的代表作有:《大河西流》《祁連夜光》《黑戈壁·黑喇嘛》《敦煌書法》《玄奘瓜州歷險記》《敦煌伎樂天》等。2004年,他拍攝處女作《大河西流》時,僅帶著三五人的攝制組踏上行程,直到2005年底才拍攝完成,歷經數月剪輯,成片終于在2006年5月殺青,并于同年12月在央視《探索·發現》欄目中播出,從此疏勒河連同秦川的名字開始廣為人知。
內容梗概:
發源于祁連山、橫跨三省區的西流大河——疏勒河,是孕育敦煌文化的母親河。大河西流,構成了奇特壯觀的自然歷史畫卷。疏勒河流域的峽谷峭壁上,散布著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群;大河兩岸,矗立著千古陽關、玉門關,橫亙著中國最完整的漢長城和絲綢之路的南北通道。
漢代的敦煌并非像如今這般遍地黃沙荒漠一片,而是蘆葦遍布河水充沛之地。奔騰西流的疏勒河在沿岸留下大片的湖泊、沼澤,到處是密不透風的紅柳、胡楊、羅布麻、蘆葦蕩……幾經周折,人們終于走近敦煌古塞城的角墩。角墩下就是敦煌古塞城的北塞墻。當地群眾把它們叫做“風墻子”,因為它一直充當著農田村莊的防風墻,而城墻掩藏的秘密并不為人所知。
本片甚至展現了一度消失的漢代敦煌郡廣至縣。這一片占地200平方公里的雅丹荒漠,早已成為生命的禁區,眼看著一座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古城,就這樣一點點地被風沙埋沒,我們每個人的眼睛都感到刺痛。這些衰敗的城墻、消失的古城、難以尋跡的兩關都是呈現的“象”,展現昔日因軍事地位被開發的敦煌如今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重要防御地位。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所作“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西漢時期,漢武帝征服匈奴、收復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據兩關”,四郡為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兩關正是指陽關、玉門關。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