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貿易為線索,顛覆傳統觀念,由小見大、風趣生動
《貿易打造的世界》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全書以貿易為線索,但不止于貿易。由市場、商品、運輸、暴力等等與貿易相關但連接著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也都一一展現。
相對于其他世界史,《貿易打造的世界》一大亮點是將兩位學者的多年學術成果積累,以小見大,將歷史、文化、商貿巧妙地融于一體并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出來。而其中不乏有顛覆以往傳統觀念的提問或是論點:人們的胃容量與城市暴動有著怎樣的關系?巴西如何能以紅木聞名?鐵路的建設對于印度現代化的貢獻極為渺小?鴉片促使全球化進程加快?看似古老的中國卻是許多經濟形成的創新之地?……這些問題在書中的答案幾乎顛覆了人們以往的傳統觀念,由此對全球化及其歷史產生進一步的思考。
讀懂1400年至今怎么樣,才明白我們目前在哪里
在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讀這本《貿易打造的世界》?以彭慕蘭為領軍人的加州學派,包括一部分西方歷史學家已經看到,以往的西方歷史敘述中,強調西方特別是歐美國家的文明化進程,將人類社會的進步寄放于自己身上。但是彭慕蘭、托皮克指出,全球化進程并不是只有歐美國家參與,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也不是西方的專屬功勞。在拉美、在東亞,在巴西、印度、中國,都曾經對全球化進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些國家地區更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
1.熱銷17年,3次再版應勢修訂,縱跨600年,83篇小史,30年研究精髓
《貿易打造的世界》由彭慕蘭與托皮克在《世界貿易雜志》(World Trade Magazine)寫給讀者的文章精心編選、集結而成,全書綜匯了兩位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自2000年英文版首次推出便好評如潮,重印多次并根據兩位作者新作及時修訂,文景此次推出是根據全新一次上市修訂版(第3版)譯作而成。
2.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加州學派領軍人彭慕蘭攜手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專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書寫
這本看似顛覆性的經濟史、文化史著作來自于兩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彭慕蘭與托皮克同為歷史學系教授,彭慕蘭研究方向為中國史、東亞史、經濟史等;托皮克研究方向為拉美史,咖啡經濟史。兩位作者使用活潑輕松的口吻講述全球貿易發展的來龍去脈,但這中間夾雜著兩位多年來的研究心血和成果心得,看似普通但內有史學家們的近30年的研究心血。
中文版序言
很高興看到《貿易打造的世界》在中國出版。我一開始還擔心寫這樣一本書會干擾自己研究中國歷史的本職工作,但是,看到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我想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讓我們思考:中國的歷史和世界貿易的歷史已經通過各種途徑交織在一起了。
不久之前,我剛剛訪問了大英博物館,在一個小時之內,我在館內的不同陳列區看到了兩件文物,它們均有助于闡明這一主題。一件是在非洲館的來自埃塞俄比亞一個基督教堂的圣壇服裝,年代大約為1700 年。這件衣服的料子是中國的絲綢,但是由來自也門的猶太織工織造的。另一件來自關于毛澤東事跡的展覽。那里展出了一塊墨西哥銀元,鑄造于1896 年。之后,在中國的一個通商口岸,有個中國商人在這塊銀元上打下自己的印記,表明他以個人的聲譽擔保這塊銀元的重量和成色。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塊銀元被印上了全世界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字樣,變成了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個革命根據地里流通的貨幣。這兩件文物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跨越了漫長的地理距離且聯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更是因為它們所終止的地方也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那不是我們認為是國際貿易樞紐的地方。
上海人人都知道,但是江西的山區就不是我們能想得到的了。
事實上,我們在本書中嘗試完成的一個目標就是將兩種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歷史聯系在一起。關于世界貿易和國際交往的歷史,過去往往濃墨重彩描述的是著名的偉人們的事跡:馬可·
波羅、鄭和、科恩(Jan Pieterszon Coen)、亨利·福特。但是,在西方的大學里面開始流行的自下而上的歷史觀念( 史蒂文· 托皮克和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讀研究生的時候都接受過這種教育),關注的卻是國家內部、區域內部或社區內部的普通人,當時的學者認為,只有在非常本土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普通人的生活。而且,關于全球貿易的歷史往往側重于都市生活,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你想要寫更典型的普通人的生活,需要關注的卻應該是鄉下人,除非你要寫的是在非常接近當代的時期、在某一個小范圍內的人們的生活。盡管這本書也寫到了歷史上的大人物( 包括我剛剛提到的那幾位),但是我們在敘述世界貿易的故事時,主要想講那些不怎么有名的人,看看他們是怎樣影響了世界貿易,又是怎樣被世界貿易所影響。
我們想強調指出,普通的人們,包括那些窮苦和生活在鄉下的人,并非僅僅對全球的影響逆來順受,事實上,他們是全球貿易的積極參與者。當他們選擇移民、選擇新的農作物或布料纖維的時候,當他們抵制新的礦山或種植園侵占了他們的農田或清潔水源的時候,他們都改變了歷史發展的結果。這些結果并非總是如人所愿。即使是當事人經過奮斗獲得了成功,最后的結果卻可能還是對其不利。比如,當長江和黃河流域的農民把森林砍掉,種上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時,固然讓他們有所收成,但是卻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惡化。凡人的努力可能事與愿違,偉人們也一樣常干傻事。我們承認,很多人曾經經歷了,而且很多人至今仍然在遭受著殘酷的剝削,人們的選擇往往難以出于己愿,而是面臨著比別人更為苛刻的約束。我們在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說明,在世界上某一個地方的財富創造,卻會帶來其他地方的改變,讓那里的人們生活狀況惡化。但是我們要記住,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所有的地方,人們都在進行著積極主動的活動。在20 世紀6080 年代,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依附理論。他們非常正確地指出,某些地區的經濟不發達狀態是由于和強橫的外來者交往造成的,而不是被現代經濟增長所遺忘才難以發展。但是,這些理論的錯誤之處在于,依附這個概念預示著因果關系只發生在一個方向(好比我們在數學中所說的因變量一樣)。
由于我們強調世界各地的人們的活動,因此我們也強調在其他關于世界貿易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視的三個方面:第一,我們認為,市場并非總是自然形成的。市場的出現依賴于社會習俗的形成,社會習俗有可能是由外部力量強加給某一人群的,也可能是由于在歷史的某一特定時刻出現的偶然事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且,社會習俗既會出現,也會消亡,尤其是當大部分參與者認為習俗對其利益有損的時候。
當代的狂熱的全球主義分子應該牢牢記住這一事實。第二點,我們認為文化是起作用的。文化總是能改變特定人群想要的東西,并且會讓某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價值千差萬別。這種差別會讓那些能夠跨越文化差異的商人獲利不菲,也會讓人們常常困惑不已:為什么自己鐘愛的事物在別人那里卻不被賞識。在有些致命的誤解中,感到困惑的人會訴諸武力。英國商人以為,如果中國能夠開放,就肯定會從他們那里購買大量的制造品,他們因此想借助武力迫使中國開放。那些殖民主義者也總是覺得,凡是不想得到掙工資的機會,不買新的消費品的土著,都是非理性的迷信的。在另外一些案例中,文化也是能夠被改變的,比如通過移民、農作物的傳播、法律改革和廣告等。有時候,這種機制也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生作用,比如統治者常常發現,他們最終不得不接受被統治的人們的習俗,最初他們本是想徹底摧毀本地習俗的,但最后卻發現,為了讓被統治的社會運轉順利,不得不改邪歸正。
第三點,在制度和信念中凝結的因文化而異的偏好,和地理因素一起,創造出了不同的地區(region)。有時候,人們認為所謂的地區,只不過是通向一個真正全球化的世界的跳板,但是否如此,我們并不清楚。不同的地區過去一直是,而且現在也仍然是重要的紐帶,聯結了不同的社會和整個世界。比如說,在19 世紀之前,東南亞的人口分布一直相當分散,因此對松散人口的控制,要比對廣袤土地的控制更為重要,這一特征使得東南亞的戰爭策略、政治體系、農耕方式、手工技藝等與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差異極大,其盈利方式也非常不同( 從某些方面來看,東南亞其實和非洲國家更相似,而不像東亞國家)。但是,在東南亞國家的旁邊出現了高度發達的中國文明,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奢侈品(如絲綢、瓷器和書籍等),出現了中國市場對東南亞珍奇木材和食物( 魚翅、海參)的需求,中國的皇帝樂于廣為散發琳瑯滿目的禮品,以顯示天朝大國對化外之民的統治,這一體制形成了朝貢形式的政府間貿易體系,后來又促進了規模更大的私人貿易,私人貿易得益于朝貢體系帶來的信息和逐漸培育出來的共同的偏好。這些貿易網絡后來對想要將貿易擴展到這一地區的歐洲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和馬來商人經常在東南亞以不賺錢的低價銷售英國的機器制造的衣物,換取更多的當地貨物,以便從東南亞的港口運到廣州,獲得非常可觀的利潤。不過,這種傳統的貿易網絡對歐洲人也是一個壁壘。荷蘭人和英國人發現,如果不是通過西方的武力使得競爭的平臺變得不平等,他們可能無法競爭過這些當地商人。然而,當荷蘭人過分依賴武力之后,他們發現,曾經讓巴達維亞繁華一時的貿易卻會突然凋零。到了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東亞貿易體系又出現了新的角色,日本的企業家以及后來的一些中國沿海地區的企業家發現,他們對這一貿易體系更為熟悉,而且對當地的消費偏好更加了解,因此即使他們在技術上落后于歐洲,而且他們的國家缺乏制定關稅的自主權( 東南亞國家更缺乏對關稅的控制權),但是,這些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他們占領本地區的輕工業產品市場。和市場的習俗一樣,地區的形成,不僅僅是地理的結果,它們是歷史演進的產物。然而,一旦它們形成了,就不會在一夜之間變得面目全非,盡管技術的進步能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盡管軍事力量會企圖強行撕破不合乎強權利益的舊的網絡體系。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地區的概念仍然有著相當的現實意義。從表面上看,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功似乎說明地區是不重要的。中國的出口大部分是銷往西方市場,中國對能源以及其他重要的原材料的需求,不是僅僅集中在鄰近的地區,而是已經擴散到澳大利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盡管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家,其統治者始終不熱衷于遠洋貿易,但如今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已經非常之高,其對外貿易占GDP 的比重已經達到大約80%。過去,能達到這樣高比例的國家,要么是像比利時、荷蘭或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要么是主要依賴于一兩種關鍵資源的出口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或19 世紀末20世紀初期一些東南亞的殖民地。即使是我們認為對外開放程度非常高的大國,如英國和日本,其貿易占GDP 的比重也無非在20% 以下。但是,在中國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中,絕大部分仍然來自東亞和東南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的大量移民,華人移民遍布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引進的外資首先來自于香港( 其中有一部分實際上是中國國內的資本,只是繞道境外重新進入中國),其次是來自中國臺灣、新加坡、日本和韓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最近幾年東亞地區再度團結的一個方面,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影響力的傳播是從中國大陸和日本流向諸如韓國和臺灣這樣的地區,但不會出現方向相反的文化傳播。如今,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流行文化已經在上海或東京大行其道)。
與此同時,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迅速崛起與其在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面的緩慢進步形成鮮明的對比。從文化的角度打動目標客戶的人心要比讓產品滿足顧客的實際需求更重要( 本書的案例中講述了土豆的緩慢傳播和可口可樂的迅速流行,就說明了這一問題),而且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帶來的利潤空間遠遠大于簡單的產品制造。有一些初步的證據表明,那些原本針對本國市場的中國企業,比向國外銷售大部分產品的中國企業更容易在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面上手。這和當年日本企業的經驗頗為相似,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其實具有巨大的潛力,它們應該一方面盡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掌握較新的技術,同時要發揮自己對本土知識的了解,以便完成甚至推廣這一必需的轉變。
當然,我們的主要意圖不是為了借古諷今。我們主要想說明,研究歷史可以從多種視角出發。本書的有些章節講述的某種商品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比如白銀、橡膠、花生、煙草等,我們試圖解釋它們是如何傳播,并在不同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體系中是如何演變的。另一些章節試圖討論一些在全球貿易中令人們非常困惑的話題:我如何才能確保我在海外的代理商能夠如實執行我的指示?如果一個地方有潛在的盈利機會,但是其解決沖突的體制卻令我無法信任,我該如何是好?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方一直困惑著人們。我們還試圖挑戰現有的迷思,有的社會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總是按照一種方式行為,一些大家普遍接受的規則,其起源也并非是如今人們習慣所認為的。我們研究了不同的職業的形成或不同的網絡體系的演變:印度洋上的波斯金融家、東南亞的福建企業家等。本書還有一些內容是關于一些常被忽視的創新或奇怪的癖好是如何改變歷史潮流的:為什么倉儲業的改變會使得在北美洲定居變得有利可圖;季風是如何幫助從南海到東非的貿易的;為什么讓蠶推遲三個月孵化( 這樣養蠶就可以和農忙時間錯開)的創新對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化十分重要等等。
通過提供觀察全球經濟增長的多重視角,我們希望能夠讓過去的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更加容易被人理解:為什么并不愚蠢的人們會找不到在我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 為什么人們會那么相信對我們來說是完全荒唐的事情?同時,我們也想讓一些大家習以為常的事物顯得更加新奇:那些時常被認為是符合邏輯甚至是自然發生的現代社會的慣例或關系,其實很容易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現在亦然。不管怎么說,我們現在的世界有著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但是也有著前所未有的收入不平等,暴力依然充斥著這個世界,而且人與人的聯系、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比過去更加脆弱。貿易打造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思維都無法置身其外,但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想要使得全球貿易能為更多人的福祉服務,我們會更加迫切地需要從外部審視這一世界。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將提供來自其他時間和地域的多重視角。
彭慕蘭
2008年8月于美國加州大學
[美] 彭慕蘭,著名歷史學家,曾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20132014),加州學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于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史景遷。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榮獲1994年費正清獎)、《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榮獲2000年費正清獎、2001年世界歷史協會年度圖書獎)、《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與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美]史蒂文·托皮克,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有: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咖啡經濟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巴西的政治經濟學:18891930》《貿易與炮艇:帝國時代的美國與巴西》《全球市場的轉變:18701945》(與艾倫·威爾斯合著)等。
譯者:
黃中憲,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主要譯作有:《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天國之秋》等。
吳莉葦,自由撰稿人、譯者。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后。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中國禮儀之爭:文明的張力與權力的較量》《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主要譯作有:《歷史上的身體:從舊石器時代到未來的歐洲》《耶穌會士傅圣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等。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場準則的形成
1.1 福建人貿易網絡
1.2 中國朝貢制度
1.3 濫發通貨,實質增長
1.4 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
1.5 不識好消息
1.6 滄海遺珠:重新發現泉州的黃金時代
(約10001400)
1.7 阿茲特克貿易商
1.8 原始積累:巴西紅木
1.9 熱帶地區的一名英國貿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買賣
1.11 交易與折磨:世界貿易與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游走各地的業務員和收稅員
1.13 拒絕本土化:貿易商侍臣時代的結束與公賬開銷
1.14 本小利大的帝國:加爾各答的英國冒險家
和印度金融資本家(17501850)
Ⅱ 運輸手段
2.1 木材、風、造船、貨運:中國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聰明還不如交好運
2.3 首都和其胃納量:18世紀之旅
2.4 倉庫、跨大西洋貿易、開辟北美邊疆地區
2.5 勇于移民的華人!
2.6 說服萊佛士
2.7 貿易、失序、進步:創造上海(18401930)
2.8 合眾為一
2.9 穩賺的生意和部分實現的希望:英屬印度的鐵路建設
2.10 短時間橫跨數百年的發展落差
Ⅲ 致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
3.1 巧克力:從貨幣變成商品
3.2 醞釀風暴
3.3 摩卡其實與巧克力無關
3.4 咖啡社會角色的轉變
3.5 美國與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鴉片如何使世界運轉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學如何使好東西
變成壞東西
Ⅳ 移植:世界貿易里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資源
4.2 橡膠大國的興衰
4.3 得黃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薩特
4.4 加州黃金與世界
4.5 美麗的蟲子
4.6 如何點石成金:鳥糞的短暫風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為美國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貿易的混沌效應
4.10 科學農業在中國
4.11 一顆馬鈴薯,兩顆馬鈴薯
4.12 可可樹與高壓統治:西非農業中自由勞動力
的進與退
4.13 天然橡膠的百年興衰
Ⅴ 暴力經濟學
5.1 沒人性的買賣,道理何在
5.2 富裕一如波托西
5.3 英格蘭的海盜業始祖
5.4 魯濱孫的高檔生活
5.5 沒有島嶼在風暴中:或者,中英茶葉貿易如何淹沒
太平洋島民的世界
5.6 法人企業的粗暴誕生
5.7 西印度群島海盜當年的企業狙擊手
5.8 奴隸制終結后的解放、契約仆役、殖民地種植園
5.9 血腥象牙塔
5.10 非洲如何抵制帝國主義:埃塞俄比亞與世界經濟
5.11 只此一次:羅森費爾德家族傳奇
Ⅵ 打造現代市場
6.1 墨西哥與巴西的白銀黃金
6.2 稱量世界:公制革命
6.3 從宮廷銀行家到現代世界市場的設計師:羅斯柴爾德家族
6.4 日趨全球化:國際谷物市場
6.5 時間如何變成那個樣子
6.6 美國如何加入大聯盟
6.7 俱樂部、賭場與崩盤:1820年以來的國家債務與風險管理
6.8 較新鮮沒有較好
6.9 包裝
6.10 商標:名字算什么?
6.11 開始覺得不干凈:全球營銷故事一則
6.12 有了紅、白、藍,銷售更上層樓:可口可樂如何征服歐洲
6.13 搶先者得以生存
6.14 勢所未必然
6.15 地點、地點、地點:在安道爾與巴拿馬,
歷史如何贏過地理
Ⅶ 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
7.1蔗糖業:最早的工廠
7.2 值錢纖維:棉花如何成為工業時代的織物
7.3 到全世界尋找棉花
7.4 殺掉金母雞
7.5 甜美成就
7.6 沒有哪座工廠是孤島
7.7 喂蠶吐成長
7.8 化巖石(和局限)為財富:
劣勢如何助新英格蘭早早工業化
7.9 側翼突破與轉型受阻:從煤炭到石油的崎嶇路
(18592012)
7.10 美國石油
7.11 石油致富,沙漠建國
7.12 專注商店,忘掉工廠:二戰以來美國的公平交易法
與離岸工廠的興起
結語:21世紀的世界經濟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