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發展:理論框架、研究發現和政策分析》收集了作者在價值鏈研究方面的重要論文,全面總結了作者對價值鏈的研究。內容不但涉及相關理論和框架的較新研究成果,而且還對各國政府、各類國際發展組織對于應用全球價值鏈框架的效果和經驗進行了梳理和總結。這些經驗對中國的選擇和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借鑒價值,因此他“希望《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發展:理論框架、研究發現和政策分析》中有關全球價值鏈的文章能夠有助于中國應對挑戰,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
全球價值鏈(GlobalValueChains,GVCs)的分析框架自21世紀初問世以來,已經獲得了學界、工商界和政策界的廣泛歡迎,原因在于其所具備的主要特征。這一分析框架采用系統研究法詮釋全球產業的興起,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產業在一批領先的跨國公司引領下,通過外包與離岸生產的雙軌進程,演變成國際生產網絡。全球價值鏈涵蓋了全球產業的整個供應鏈:從原材料到不同投入品(元件和組件)的制造和最終產品的生產,再到將產品從生產地轉往全球消費市場的分銷和物流渠道,最后到向個體消費者出售商品的主要品牌商和零售商。在整個過程中,全球價值鏈分析的重點,是構成不同產業中具體活動的產品和服務,以及組成全球制造體系的企業和企業間網絡。
全球價值鏈的分析框架從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個角度考察全球經濟。自上而下的視角強調全球產業的組織形式,關注的重點是每個產業中統籌協調供應鏈的“主導企業”,核心概念是全球產業的“治理”以及有關全球價值鏈文獻中提及的產業治理方面的不同概念(比如生產商驅動鏈、采購商驅動鏈,模塊型、從屬型和關系型治理形式)。自下而上的視角則關注各國經濟如何聯接到全球經濟,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各種增值活動從初級出口方實現在全球產業中的“升級”。全球價值鏈的研究文獻將這一進程稱為“經濟升級”,并將其與社會和環境升級的概念建立起關聯,因為各國都致力于更具包容性,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本書收錄的很多文章在全球價值鏈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已經產生了重要的政策影響。其中,一些文章反映了早期參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價值鏈倡議(2000-2008年)”的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該倡議由加里·杰里菲(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約翰·漢弗萊(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和蒂莫西·斯特金(美國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共同主持;另一些文章則源自于杜克大學“全球化、治理和競爭力中心”(DukeCGGC)的研究成果,杰里菲教授在2005年建立了這一以大學為基地的研究中心,以進一步拓展“全球價值鏈倡議”所開創的研究并使之制度化。本書收錄的文章,為我們理解全球價值鏈在理論、方法論和經驗研究上的貢獻,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些貢獻使全球價值鏈的分析框架被各國政府和很多國際發展組織所采用,并成為其發展項目的核心內容。
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和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成功軌跡前所未有。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先的出口經濟體,因為它參與了范圍廣泛的出口導向型全球價值鏈,既包括紡織和服裝、鞋類、玩具和運動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包括汽車、重型機械和電信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還包括電子、太陽能面板和網絡服務等高技術產業。但另一方面,中國仍然面臨國內失衡和全球競爭等諸多挑戰,在實現高速的出口導向型增長的同時,必須要超越最初僅僅關注經濟升級的階段,將社會升級和降低環境成本作為基本要素納入發展的整體路徑中。.希望本書中有關全球價值鏈的文章能夠有助于中國應對挑戰,實現其富有雄心的發展目標。
美國杜克大學
加里·杰里菲
收起全部↑
加里·杰里菲(Gary Gereffi),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杜克全球價值鏈中心主任,耶魯大學博士。杰里菲教授是全球價值鏈理論框架的創始人之一,就全球化、產業升級、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問題出版多部著作,發表大量文章。他最近的著作包括:與Valentina DeMarchi、Eleonora Di Maria合著的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Value Chains:Linking Actors and Territories Through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全球價值鏈中的地方集群:以制造和創新連接參與者和地區》)(Routledge,2018)、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crisis World: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后危機世界中的全球價值鏈;發展視角》) (The World Bank,2010)。
曹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任職于商務部,曾在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工作,長期從事貿易談判、跨境投資和中美關系等領域的研究與實務工作。李可,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學士,波蘭華沙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先后就職于商務部、中國進出口銀行,長期從事貿易與發展、援外合作等領域工作。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全球價值鏈分析入門
第二章 全球經濟:組織、治理和發展
第三章 全球價值鏈治理
第四章 中國和墨西哥的發展模型和產業升級
第五章 全球商品鏈、市場創造者及需求響應經濟的興起
第六章 全球價值鏈、經濟發展和新興經濟體
第七章 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風險與機遇
第八章 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集群中的經濟和社會升級:治理的重要性
第九章 后華盛頓共識世界中的全球價值鏈
第二章 全球經濟:組織、治理和發展①
加里·杰里菲
過去幾十年里,全球經濟在很多重要方面都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都源自于全球經濟的組織和治理方式的變遷,不僅影響商品和服務的跨境流動,而且影響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上升(或下降)進程。當前,產業組織形式對各國的發展戰略具有空前重要的影響。這一現實在理論層面也得到了反映,理論框架從以民族國家為中心轉向更加關注超國家行為體和跨國組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的決策者、職業經理人、勞動者、社會活動家等利益攸關方如果希望改善自身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或是預防可能發生的衰退,就需要對當今全球經濟如何運行有深刻的理解。
全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的問題。沒有哪個學術領域能完全涵蓋,也沒有哪個領域能忽視這一問題。鑒于這一問題的范圍之廣,研究全球經濟的專家們往往被歸類為學術入侵者。他們如果試圖提出有解釋力的理論假設,則有過分簡單化的風險;如果試圖要抓住這一復雜問題的每一面,就會過于折衷主義。所以,這一領域的學者不得不掌握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Hirschman)所提出的廣為人知的“入侵的藝術”(Hirschman,1981;Foxley,McPherson,andO'Donnell,1986).
我們可以從不同分析層面來研究全球經濟。在宏觀層面,國際組織和規制為全球共同體建立規則和規范,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機構,以及在區域層面的一體化機制,例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些規制將規則和資源結合在一起,所以能建立起全球經濟運行的基本坐標系。
在中觀層面,全球經濟最核心的結構單元是國家和企業。那些將國家作為主要分析對象的學者(如在“資本主義多樣性”的文獻中)提供了“制度”視角,來觀察國家經濟主要和長期的特征。全球經濟被視為不同國家在不同商品市場進行競爭的競技場。另一種觀察路徑則是將企業和企業間網絡作為核心分析單位,研究某一全球產業或部門結構中的上述行為體(如在全球商品鏈或產業園區理論中)。這些學者的典型特征是更側重于“組織”的研究視角。無論是從制度視角,還是組織視角來看待全球經濟,我們都傾向于自上而下地關注主導國家和企業,將它們作為變革的驅動者。
制度主義者,如資本主義多樣性學派,更關注發達國家或工業化國家。或者,我們也可以從發展導向的視角來觀察國家,研究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所處的位置是如何塑造其經濟前景的。這些問題有助于將經濟社會學家和發展學者之間的關注聯系起來,過去20多年里,前文提及的一些組織和制度理論已經對產業升級理論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微觀層面,越來越多的文獻關注反對全球化的消費者群體、社會活動家和跨國社會運動(如涉及勞工問題和環境保護的團體和運動)。這些研究也與“全球經濟”相關,因為社會活動家和環保主義者采用與我們理解全球經濟非常相似的視角,來挑戰現有秩序。
很多與經濟社會學相關的理論將全球經濟納入其理論框架,但是這些理論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比如全球經濟作為一個體系如何塑造其內部行為體的行為和動機,全球經濟如何充當以國家主導的行為體共存互動和相互影響的競技場(Therborn,2000)。而本章將展示更大范圍的社會科學家是如何分析和建構全球經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