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規則意識培育》以社會轉型為大的社會背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媒介、以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的培育為主線,以借鑒當代西方規則意識教育經驗為輔線,通過對高校學生規則現狀的分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機制與途徑。從而增強高校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針對性,并將規則意識教育融入其中,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時代需要,提高其實效性。
劉涇,女,漢族,1980年2月生,吉林長春人。上海大學博士畢業,現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科社教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教學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主要科研成果:主持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課題“青年公務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查研究”,主持2014年上海哲學社會科學青年課題“青年黨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內在差異與提升路徑:基于上海的實證研究”;參與“執政黨軟實力研究”、“從政治領導到政治管理”等多項重點課題。參與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編寫工作。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改革》、《江淮論壇》、《天府新論》、《情報科學》、《重慶社會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導論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與價值
三、研究思路與結構
四、研究方法、主要觀點與創新
五、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第一章 基本理論:規則與規則意識的相關問題
第一節 關于規則的基本問題
一、規則的語義詮釋
二、規則與相關概念辨析
三、規則的功能與類型
第二節 規則意識的層次內容
一、制度層面之規則意識——法治意識
二、道德層面之規則意識——公共意識
第三節 規則意識與規則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規則意識與規則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社群主義理論基礎
第四節 規則意識教育的階段性特征
一、中小學階段規則意識教育的特點
二、高等教育階段規則意識培育的特色
第二章 歷史脈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規則意識演變
第一節 規則意識教育在我國的歷史境遇
一、古代規則意識培育的缺失
二、近代中國規則意識的啟蒙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規則意識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改革開放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
第三節 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三、規則意識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歸
第三章 現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規則意識培育
第一節 高校學生規則意識發展的一般特點
一、對規則進行價值判斷的不定向階段
二、理性規則意識的定向發展階段
三、規則意識的內化階段
第二節 高校學生規則意識現狀
一、高校學生法律規則意識現狀
二、高校學生道德規則意識現狀
第三節 高校規則意識教育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一、主體意識的彰顯與群體意識的弱化
二、自由意識與責任意識的矛盾交織
三、公德與私德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四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驅動:高校規則意識教育問題產生的內在根據
二、政治影響:高校規則意識教育問題產生的外在導向
三、文化氛圍:高校規則意識教育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
四、學校教育:高校規則意識教育問題產生的自身因素
第四章 比較借鑒: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理論
一、自由主義的規則意識教育理論
二、共和主義的規則意識教育理論
三、社群主義的規則意識教育理論
第二節 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實踐考察
一、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目標的比較
二、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內容的比較
三、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途徑的比較
第三節 國外高等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經驗與啟示
一、明確學校規則教育的性質與目標導向
二、形成以規則教育為核心的公民意識培育模式
三、根據學生認知發展需要,注重規則教育的層次性與階段性
第五章 體系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理路探討
第一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價值取向
一、主體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價值基礎
二、規范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邏輯起點
三、權利與義務對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培育的范式參照
第二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建構的目標選擇
一、基本目標:社會規則的尊崇
二、終極目標:規范內化為德性
第三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建構的兩個基本維度
一、制度層面的規則意識——法治意識教育
二、道德層面的規則意識——公共意識教育
第四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規則意識建構的長效機制
一、理論機制——與思政課相結合構建規則意識培育的課堂模式
二、文化機制——傳統與現代的會通構建規則意識培育的文化氛圍
三、實踐機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構建規則意識培育的課外模式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規則意識培育》:
(二)規則意識教育恢復、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開拓了規則意識教育的空間,改革開放為規則意識教育的興起提供了歷史的條件和機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民主化的內在主體素質訴求,使公民的規則意識再次被喚醒和倡導,改革開放后所獲得的物質成就也為規則意識教育提供了夯實的實踐土壤,規則意識教育的理念在社會各個領域和各學科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
在法律規則意識培育方面,法制的逐步完善為法律規則意識培育奠定了基礎。1985年11月5日,中央宣傳部和司法部頒布了《關于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該《規劃》的頒布揭開了我國新時期法律普及教育的序幕,也為我國公民規則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后,1986年9月,國家教委發布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該《通知》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新時期法律意識教育的開端。各高校按照《通知》的精神陸續開設了法律基礎課,為我國新時期高校學生規則意識中的法律意識教育拉開序幕。1987年,國家教委又進一步作出了《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公共必修課的規定,將《法律基礎課》正式納入了高等學校的教學計劃當中。至此,高等學校中的法律專業與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都系統地接受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法律基礎課》成為培育高校學生法律規則意識的主要渠道。1995年底,國家教委和司法部還聯合發出了《關于加強法制教育意見>的通知,強調要把法制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當中,保證必要的課時。1990-1995年,全國的各高等、中等、初等教育中都陸續開設了法制教育的相關課程。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公共政治課中的《法律基礎》必修課、法學類的選修課或法制專題講座等多渠道進行。
在道德規則意識培育方面,1982年我國的憲法修改草案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培養社會主義公民意識。中共中央在1985年頒布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決定在初中開設公民課程,并組織編寫公民意識教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雖然公民意識教育計劃因故未能實施,但畢竟開始提上議事日程。1986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要在全體人民中堅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識,增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這是“公民意識”一詞最早出現在黨的正式文件中,但那時我們對公民意識的理解,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法律意義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規則意識教育的重要性日漸顯現出來,公民規則意識問題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化,在上海和浙江等一些發達沿海城市開始在初中開設公民課,規則意識和規則教育的相關內容納入了教學體系。1995年,國家教委頒布《中學德育大綱》,把規則意識教育列為德育的組成部分,強調德育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德育內容中突出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公民責任感和義務感的培養成為貫穿其中的側重點與核心內容。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明確提出了培養公民素質的問題,并規定了社會主義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