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請收好這封太空派對的邀請函! 宇航員、天文學家、隕石獵人、藝術家、科幻作家、音樂人、暴風兵、外星人……他們已從各個地球角落出發,與你共赴宇宙盡頭的盛大狂歡! ★覆蓋報道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航天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天推動者、航天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么我們要仰望星空? ★陳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先鋒思考,全球視野,一手資料,前衛設計 ★引領青年閱讀新浪潮,一本耐讀、精美、收藏級的時髦雜志書
我想,所有宇航員在太空都有過情緒化的一刻,特別是你的首次任務。淚珠不會在太空飄浮,因為那里沒地心吸力。淚水涌滿眼睛,你就得擦干。
——《焦立中:我們只不過在宇宙開了個小派對》
當那只雄鷹降落在月球上時,我跟全世界其他人一樣,完全詞窮了,一句話來都說不出來。我想當時我唯一能說的就是,“哇哦!天啊!”沒有什么是不朽的。除了是人,我什么都不是。
——《1969.7.21:登月時刻》
“為什么要找外星人?外星人會很浪漫嗎?會和人類擁抱、好好生活嗎?”葉永烜以人類歷史上文明間沖突可能會產生的毀滅性后果為例,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貿然尋找外星人的行為,就好像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就去捅人家的馬蜂窩。”
——《葉永烜:人類為什么要走出非洲?》
埃隆的野心甚或使命感,卻是可往返的星際大遷徙——他相信,到了2040年,火星已準備好讓人類定居。……一世紀的火星殖民工程,需要上百萬不同界別的人協助建設,即每年得送走80K+“新移民”,再加上大量物資材料,也許是超級飛船十萬次的“星際迷航”。 “我知道這聽起來多瘋狂,我不認為SpaceX能獨力進行。但如果人類希望成為‘多星球’ (Multiplanetary)物種,我們先必須解決如何將百萬人送去火星。”
——《埃隆馬斯克VS.尼古拉特斯拉: 跨越一個世紀的火星對話》
使用火箭代替飛機作為交通工具能讓人們從休斯頓到北京只需要花2個小時的時間。未來人們度假的時候也許可以考慮去太空看看,而乘火箭搭載的飛行器去國外參加一次會議可能就像乘坐高鐵一樣方便可靠。
——《第二世代太空潮:走出象牙塔》
只有休斯頓的小孩才能在成長過程中體會如何駛向太空,那是仰望和探索的視角,那是城市和人類的未來。
——《太空城市-仰望星空的正確方式》
我選擇隕石的出發點是:我所得到的東西是否是真實的。把隕石拿在手里的感受是很有趣的,好像把我們中大多數人都不會去的地方握在手里。
——《一場虛實之間的尋找游戲》
他們的征途是真的星辰大海,也是草原、河流、荒漠、冰川。所有這些危險和不確定,似乎也成為這種稀有職業的魅力和吸引力之一。
“想想多么神奇啊!這是一塊來自地球之外的碎片,它有幾千年、幾萬年的歷史,而我竟然是地球上第一個見到這個天外來客的人!”
“星星就裝在上衣口袋中,感覺特別幸福。”
——《隕石獵人:大地上的星星捕手》
人類先民認為世間萬物和人一樣都有生命,有靈性,也會交合而生育。先人們觀察到婦女懷孕,隆起的肚子就像一顆巨大的鳥蛋,婦女生產時流出的羊水,很容易比附成蛋破裂流出的蛋清。同樣,宇宙自然也會被想象成產生于一個巨大的“宇宙卵”。
——《卵生宇宙、通天柱與馱地獸》
“音樂不是這顆行星的一部分,它的靈魂是關于快樂的。很多音樂家演奏的是地球上的事,而我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悲傷并且沮喪,可以說是爬向自己的音樂。而人們應該有著去向別處看看的夢想,音樂家不應該被理論、自我或金錢束縛,否則便永遠不能真正地進行創造。……土星人告訴我世界將陷入一片混沌中,而我應該做的就是演奏音樂,那時全世界都會開始聆聽。”
——《太空聲響漫記》
我們會一邊想象一邊演奏,演出的時候,我們兩個就好比是在駕駛著宇宙飛船在太空里旅行,然后遇見一些幽浮或者奇怪的現象,情節慢慢展開。
跟進化論相比,我們更相信自己是外星移民。
——《李劍鴻&韋瑋:銀河神經喚術士》
以Starlab為名,來自我對宇宙和星星的迷戀。對我來說,音樂里面有一個宇宙,而我是其中的探險家。
——《印度音樂&starlab:寫于印度西岸的妙聲往世書》
日本人認為人死了以后會成為一顆星星。我一直很憧憬夜空和人死后成為星星的傳說。我認為接近死期的老人的身體里蘊涵著七十年份的悲傷與喜悅,我在人體上鉆孔的時候,一直在考慮著這些事情。每鉆一個孔可能就代表著這個老者的一段生命記憶吧。
——《大垣美穗子:身體略大于蒼穹宇宙》
外星生命肯定是有的。但我不認為有外星人。人類最怕孤獨,因為人是絕對的社會動物。如果人類的科技到達一定程度就會覺得自己也許在宇宙里也應該有個伙伴。然后去尋找這些同類生命的線索來安撫自己。
——《陳熹:制造視覺硬科幻》
就算真的有三體人,等他到達地球也可能要幾百年的時間,在此之前,人群之中傳播的信息可能并非恐慌。大劉說,“更大可能是漠不關心。而漠不關心,比恐慌更可怕。根本不考慮以后那么長遠的事兒,根本不做任何準備。這也是一個危險。”
——《劉慈欣:一個奔向浩瀚無垠的邀請》
“暴風兵的盔甲不像人們說的那么沒用,它救了我的命。”
“春節太忙沒有顧得上R2,可是只有好好工作,才能養它。”
“他大概兩個月的時候,一天晚上,不睡覺,一直不睡,我就給他哼《帝國進行曲》,他就睡著了。”
——《澳洲風暴——暴風兵斯考特的徒步環澳征途》/《洪濤:R2是我的家庭成員》/《DZ:501軍團中國駐防軍指揮官》
當科幻電影沒有像樣的特效,還停留在模型和人偶的階段,許多插畫藝術家已在廉價科幻雜志(pulp sci-fi magazines)的封面上鋪開了充滿未來感的視覺創作。
——《木漿紙科幻的視覺傳奇》
【travel】
我的家鄉沒必要是我出生的地方,為什么我一定要和自己出生的地方綁在一塊?
難道土地會滋養我的根嗎?我是棵樹嗎?對你來說我長得像棵樹嗎?
得了吧,咱們還是講講道理吧!
他們問:你來自哪個國家?我說:尼泊爾!
他們就說:你怎么可能來自尼泊爾?你看起來不像啊!
我生活在尼泊爾,所以我來自尼泊爾。
我出生在哪?我出生在羅馬尼亞,一個特美的國家,可牛了!但我更喜歡尼泊爾!
——《從北京到博卡拉到Old Blues》
【regulars】
他把自己和一頭幼象關在集裝箱大小的玻璃屋。每一面墻上都閃跳著宇宙誕生演化的模擬圖像:超新星膨脹、星云形成、無數星際塵埃、第二代恒星形成、氣態行星形成、行星群圍繞著雙恒星公轉著、在某一刻停下自轉的死星淪為一半凍土一半焦灼的地獄、大氣稀薄的星球上所有的湖面在沸騰。高速快進,不斷循環。遠超出人類計算度量的時間與空間在那一刻塌縮成這間集裝箱大小的玻璃屋。
一頭象和一個人的宇宙。
——小說《看見鯨魚座的人》,作者糖匪
“這是獻祭。”他指著墻上表示巫族紀年的一個菱形,說,“每條線是一年,4年為一輪,每過一輪,要到巫墻內枯坐一個時辰,而每個巫族人在16歲時將到巫墻內許愿,定下終生獻祭的禁條以及由此得到的報償。”
“交出一種能力,換回另外一種?”
“有時是能力,有時是實現愿望。”
“你選了哪一種?”
——小說《城圖紀行》,作者獨眼
我是不是真的?也就是說,我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我是真實的存在,我怎么可能打開一扇墻上畫的假門就逃了出來呢?
——虛構《墓地瘋子》,作者b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