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秘密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諜戰、陰謀與背叛》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在上海租界的情報戰和情報人員活動情況,進行了詳盡而生動的還原和剖析,其內容全部基于對英、美、德、法等各國情報局檔案所進行的嚴謹歷史學研究。由于在遠東有著至關重要的經濟、戰略利益,各個主要大國在二戰期間的上海這個五方雜處、同床異夢的情報大都會中,以各種方式編織各自的情報網,它們通過諜戰、顛覆、欺詐活動展開的這場秘密戰,是列強之間在全球范圍內互相角逐的微觀縮影。
海外漢學家華百納教授(Bernard Wasserstein)名著首次引進中國,以說書人般扣人心弦的筆觸,完全基于英、法、美、德等國情報局檔案和上海租界工部局檔案,帶您深入二戰期間上海秘密戰的叢林。本書由上海史著名學者周育民教授親自校譯。書中更附有二戰期間上海各大勢力占領情況地圖,以及多位情報局負責人和間諜真身肖像,讀者可據此按圖索驥,穿越二戰時期的上海。
華百納(Bernard Wasserstein),歷史學教授。1948年出生于倫敦。1969-1974年在牛津大學先后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教于格拉斯哥大學、史密斯學院、布蘭迪斯大學、牛津大學,目前為芝加哥大學教授。著有The Secret Lives of Trebitsch Lincoln、Vanishing Diaspora: The Jews in Europe since 1945等書。以本書出版為契機,作者正式以“華百納”作為自己的中文姓名。
周書垚,1986年生于上海。2009年獲上海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11年獲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曾在商務印書館、上海中學國際部等處供職,譯著有《拜占庭的成就》,正在翻譯《歐洲近代文化史》、《人力車時代的北京》。
周育民,1954年生于上海。1982年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1988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導師,中國會黨史研究會會長。著有《中國幫會史》(合著)、《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史海試勺》等,校譯著作有《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青幫》、《上海警察》、《飛鸞》、《家鄉、城市和國家》等。
報機構負責人及間諜肖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上海”地圖中英地名對照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上海”地圖
縮略語及人物表
縮略語
腳注中使用的縮略語
人物表
序
第一章 孤島
第二章 歹徒
第三章 公共租界的“贗戰”
第四章 “靜候蠻族”
第五章 黑暗世界
第六章 東方行動
第七章 被禁閉的鷹
第八章 通敵分子
第九章 流亡的上海外僑
第十章 戰爭中的戰爭
第十一章 游戲結局
第十二章 舊上海的暮光
結束語
參考書目
1.未出版資料
2.已出版資料
A.當時在上海出版的報刊
B.書籍與文章
后記
第一章 孤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士兵在舊帝國時代的京城,當時稱為北平附近的盧溝橋發動了挑釁性事件。這一事件很可能并非預謀的侵略計劃中的一部分,然而日本軍部抓住這一事件,作為發動大規模對華侵略戰爭的借口。在戰爭初期,日本人所向披靡,到這個月末,中國軍隊被迫從北京,隨后從天津撤退。
到8月份,戰事轉移到了上海。中國人主動在這里開辟了戰場。在8月7日召開的國防會議上,蔣介石與他的主要參謀人員決定在上海發動反擊。這項決定既有軍事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考慮。他們相信,憑借在當地遠超日軍的人數優勢可以在上海取勝,扭轉戰局;他們還希望戰事在國際關注的這一地區展開,可以激起外國列強的同情乃至于干預。8月11日,蔣介石調動了3個整編師前往上海。兩天之后大規模戰事展開,8萬中國軍隊開始進攻駐扎了5000人的日本兵營。
上海戰事的最初幾天,日本人幾乎要被趕入黃浦江,然而當援軍趕到后,他們很快收回了陣地。8月23日,松井石根將軍統率的上萬步兵和海軍陸戰隊員在上海附近登陸。在整個上海戰事中,日方動員的總兵力為9萬人,而中方動員的兵力達到30萬人。日方以其戰略戰術、訓練有素和裝備精良彌補了兵力的不足。停泊在黃浦江的日本第三艦隊的炮火無情地向城內華界傾瀉。10月底,戰事進入了高潮,一支人僅800的中國孤軍面對日軍毀滅性的炮火,堅守閘北陣地整整四天。有關中國軍隊在上海戰事中的傷亡范圍在10萬至25萬之間,不管精確的傷亡數字究竟多少,中國喪失了軍官團中的精銳,其最有戰斗力的部隊單位也損失摻重。日軍的傷亡約在4萬左右。
11月10日,上海市長召集了一次誓死決戰的緊急會議,但第二天天還未亮,他便登上飛機開溜了,據說,飛機上還運載了他收藏的大量金條。日本進而占領了整個華界,舉行了凱旋的閱兵式。松井將軍執意要行使其軍隊通過公共租界的權利,只是因為法國駐軍擺出陣勢才沒能進入法租界。
在戰事進行中,外國租界(除了蘇州河以北地區)依然相對保持完好,一位法國記者評論道,“就像稍損了邊角的郵票”。公共租界的萬國商團在8月12日曾出動了一次,也是為了應付中國軍隊似將威脅租界完整的行動。整個戰事由于幾乎完全在外國“飛地”之外進行,萬國商團只是作壁上觀而已。然而,戰爭的殘酷還是以可怕的形式進入了公共租界的心臟地區。8月14日,中國戰機企圖轟炸停泊在黃浦江外灘對岸的日本軍艦初云號,有四枚炸彈誤落在了附近的鬧市大街上。兩枚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上爆炸,另外兩枚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位于愛多亞路的大世界娛樂場前爆炸,頓時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估計約有2 000名顧客和行人被炸死。
上海戰事對這座城市進一步產生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大批建筑物被摧毀,在閘北尤其嚴重。稍后于12月末在那里安家的一個美國人描述了當地遭受破壞的一些情況:
上海的面貌已經大變。雖然所有的沙袋從外灘和大多數鬧市的街道上撤清,但幾乎所有大小街道的交匯點,鐵絲網依舊在四處纏繞。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匯處,不僅柵欄和鐵絲網仍然設置,而且所有地點都有人日夜把守。……我看到閘北的一些地方滿目瘡痍,即使我見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也沒有被破壞得如此徹底的。在法租界徐家匯路迤南的南市區,我看到景象也差不多。情況慘不忍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