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者介紹。本書發起人、編委會主任趙啟正先后曾任浦東開發區管委會主任、上海市副市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其對國內外有廣泛的接觸與深刻的了解,具有觀念與思路領先的優勢。本書主編劉德強教授和他的寫作團隊長期從事語言藝術研究,曾出版過語言藝術方面的精品著作10余本,其中包括《語言藝術論》《現代演講學》《世界演講名篇鑒賞辭典》等,并在國內外進行過千場演講、對話等語言藝術的宣講,深受歡迎。此次出書二人可謂強強聯手。
二、對話的意義。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對話時代。在全球化時代,需要跨越不同文明的對話,從前,跨文明對話是由極少數所謂精英人士承擔的。而今由于快捷交通、衛星電視,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原來不相干的陌生人也成了容易見面的近鄰。家庭和睦、朋友融洽、事業興旺、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平與國際貿易都離不開對話。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就是要打破歷史上大國對抗沖突的傳統邏輯,把對抗變成對話,走出一條經濟全球化時代建設大國關系的新途徑,讓未來的世界更加和平、穩定、繁榮。對話已成為當今世界必由之路,對話已成為全人類的需要。
三、出版的目的。出版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向人們提供提升對話能力的參考。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當中與環境交流的能力或與社會對話的能力對他成功的影響絕不低于他的教育程度和工作態度對他的影響。以對話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尊重的心態傾聽對方的見解,從對話中提煉合理的內核以及心得體會,日集月累必獲益甚豐。善于對話的人通過有效的提問和答問,必能創造一個友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在雙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合作,貢獻出正能量。當今中國每年舉行的和中國參加的國內和國際論壇就有幾萬個,大批學者、企業家和官員直接參加了跨越不同文明的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廣泛主題的對話,每每產生精彩的篇章,可惜很少見到有精彩的對話發表。對此讀者早有期待。《對話精品鑒賞》一書的出版,補充了這一空缺,為廣大讀者做了一件好事。
四、本書的特點:一是精選。全書經過廣泛的資料收集、篩選以及不斷補充、調整,從數千篇對話中遴選出精彩的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對話共計百余篇,約百萬字。
二是廣泛。其內容牽涉哲學、政治、法制、經濟、管理、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國學、文學、藝術、語言和生活等類型,知識面廣、視野開闊、思想深邃、給人啟迪、令人思索。
三是真實。本書選擇的對話內容強調“真實、準確,皆以正式發表的內容為準”,并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詳實案例和豐富的理論基礎。
四是實用。本書能針對現實,展望未來,具有實用價值。真所謂“跑萬家不如跑一家”,一卷在手眾覽天下事。
五是導讀。每篇對話前面均附有【文章導讀】,以加深讀者對對話原文的理解;書末附有《對話知識簡介》,以使讀者讀者對“對話知識”有個系統的了解。
六是碰撞。本書兼收了不同的觀點和說法,這是一場精英的智慧碰撞,精彩的思想交鋒,頭腦的革命風暴。其目的在于啟發讀者的新觀念和新思路。
如果溝通不暢,會怎么樣呢?有一次,我有急事要聯系老王,但是沒有他的號碼,于是給一個和他很熟的朋友發短信:“請問你有老王的電話號碼嗎?”發完后耐心等待回復。5分鐘后,終于收到了回復,我迫不及待的打開短信,只見上面赫然寫著“有啊”兩個大字。無奈之下,我只好再發短信給這個同學:“請告訴我嗎?”又等了5分鐘,收到了回復。再次迫不及待的打開來看,短信上只有另外兩個字:“好啊!”遇到以上情況,你捉急嗎?★溝通決定你的一生。對話決定溝通質量。★與父母、孩子、老婆、老公,需要對話。★與朋友、鄰里,需要對話。★與單位領導、業務客戶,需要對話。★習大大與奧巴馬、普京、樸槿惠,需要對話。··所以,國尤如此,何況我們呢?··
劉德強教授簡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原上海市演講學研究會創始人、會長 ,現任中國演講協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現代演講學》《語言藝術論》《人際溝通與語言藝術》等十余本著作,并主編《演講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版)《對話精品鑒賞》(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版),發表論文和文章百余篇。為北大、清華、復旦、交大、上海大學等高校開設演講學專業課和講座。為電臺、電視臺、網站以及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開設演講藝術、人際溝通與語言藝等講座和培訓兩千余場,深受歡迎。被上海東方大講壇講師團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大講師之一。
篇目表
1.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的秘訣
———長勺之戰中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
(公元前684年)
2.因材施教的孔子 因人而異的“仁”理
———春秋晚期孔子與弟子的對話
(約公元前500年)
3.師生同坐話未來
———孔子與弟子子路等的對話
(約公元前500年)
4.古希臘著名學者普羅塔哥拉和學生愛瓦特爾的法庭對話
(約公元前400年)
5.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
———戰國時期孟子與學生告子、公都子的對話
(約公元前300年)
6.超越國界的戰略對話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與六國君王的對話
(約公元前300年)
7.巧用貪利畏強之念破六國聯盟
———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與七國君王的對話
(約公元前300年)
8.大智大勇力挫強秦貪念
———戰國時期趙國大夫藺相如與秦昭王對話
(約公元前283~公元前279年)
9.愛子與愛國 兩者如何兼顧?
———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觸龍與趙太后對話
(公元前265年)
10.哲學家的宣言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公元前399年)
11.“平民之怒”戰勝“天子之怒”
———戰國時期安陵國使者唐雎與秦王的對話
(公元前225年)
12.安東尼為愷撒的辯護
———在愷撒葬禮上與觀眾的對話
(公元前44年3月15日)
13.明天下大勢 析三分大局
———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
(公元207年)
14.真心求諫 修明政治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的對話
(公元627~公元649年)
15.林肯為蒙冤者的法庭辯論
(1836年)
16.曹聚仁訪問孫中山紀實
(1911年)
17.毛澤東與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1937年12月)
18.周恩來1946年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前后答中外記者問
(1945年12月18日,1946年2月1日)
19.沒有生活,即沒有活的語言
———老舍答復關于茶館的幾個問題
(1958___________年5月)
20.我不是文學家
———巴金和日本劇作家木下順二的對話
(1980年4月)
21.鄧小平答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問
(1980年8月)
22.永恒的孤獨
———采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拉美文學家馬爾克斯
(1982年)
23.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答
———劉吉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答青年問
(1984年12月13日)
24.“恐怖小說之王”斯蒂芬·金訪談錄
(1991年2月)
25.被上帝選來給人們以音樂和愛的工具
———美國黑人歌星杰克遜訪談錄
(1993年9月)
26.足球運動應自省
———原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訪談錄
(1993年12月)
27.打開未來時速窗口的微軟神話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訪談錄
(1994年)
28.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卓別林女兒訪談錄
(1994年6月)
29.成功不能靠吃老本
———西門子公司總裁皮勒爾訪談錄
(1997年1月)
30.為永久的和平
———克林頓總統在北大的對話
(1998年)
31.在非洲大陸上創造和平和穩定
———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領導人姆貝基訪談錄
(1998年11月)
32.創造并維持超乎尋常的公司
———杰克·韋爾奇和赫布凱萊赫訪談錄
(1998年11月18日)
33.我們的精神高于苦難的現實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訪談錄
(1999年)
34.我可以帶來變化而不傷害別人
———喬治·布什訪談錄
(1999年10月19日)
35.質樸與輝煌
———我國歌唱家廖昌永訪談
(2000年4月)
36.年輕人應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戴爾總裁在清華大學的對話
(2000年4月5日)
37.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中央電視臺與觀眾的對話
(2001年4月16日)
38.好萊塢電影時代的終結
———羅波特·愛倫在清華大學的對話
(2001年5月11日)
39.如果你真想致富你必須要有財商
———對話《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
(2001年8月26日)
40.永不氣餒,不斷追求卓越
———對話原新浪網首席執行官王志東
(2001年10月7日)
41.不斷再造惠普的務實精神
———對話惠普公司首席執行官卡莉·菲奧莉娜
(2001年10月21日)
42.接替韋爾奇
———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與大企業老總的對話
(2001年10月28日)
43.宗教、道德與愛的維度
———何光滬教授在鳳凰衛視與主持人及觀眾的對話
(2001年10月31日)
44.中國“入世”談判是這樣完成的
———專訪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
(2001年11月5日)
45.大畫水滸
———著名畫家黃永玉在北大的對話
(2001年11月19日)
46.未來從現在開始
———對話《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
(2001年12月2日)
47.穿梭于中美政界之間的傳奇女性
———對話抗戰時期美國“飛虎隊”將領陳納德夫人陳香梅女士
(2002年)
48.學會在自己的時代生活
———俄羅斯當代最具實力的作家馬卡寧訪談錄
(2002年2月、2006年8—9月)
49.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北大的對話
(2002年5月14日)
50.一位女公安局長的人生追求
———任長霞與網民的對話
(2002年12月11日)
51.時間、文化、地點是建筑的要素
———訪問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
(2003年)
52.啟功說啟功
———訪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啟功(節選)
(2003年7月23日、9月19日)
53.音樂應反映時代的精神
———與著名音樂藝術家喬羽對話
(2004年3月2日)
54.普京當選總統后向俄國公民致辭及答記者問
(2004年3月16日)
55.網絡與新經濟
———“搜狐”總裁張朝陽在清華大學的對話
(2004年4月12日)
56.世界尖端人居模式與現代城市發展
———與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師(美)斯蒂芬·許的交流
(2004年6月29日)
57.民營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與機遇
———與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對話
(2004年9月23日)
58.老舍文學的今日價值
———與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的對話
(2005年2月)
59.大力發展非公經濟
———與四通集團公司董事長、新浪網公司聯席董事長段永基對話
(2005年2月22日)
60.音樂審美與心理健康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高天在北京大學的交流
(2005年3月30日)
61.信息時代的戰爭與經濟
———與著名軍事評論家、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對話
(2005年5月10日)
62.“我是來謝罪的”
———原侵華日軍老兵本多立太郎與網友的對話
(2005年5月17日)
63.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專訪英國首相布萊爾
(2005年9月19日)
64.儒家的人文精神與文明
———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的對話
(2005年11月)
65.21世紀健康新觀念
———與著名醫學家洪昭光對話
(2006年1月17日)
66.演講方法與藝術
———原上海市演講學研究會會長劉德強教授答聽眾問
(2006年3月)
67.中醫的傳統和出路
———對話著名中醫理論學家、臨床家陸廣莘
(2006年3月11日)
68.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
———對話中國當代訓詁學家、語言學家許嘉璐
(2006年3月12日)
69.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
———與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犆犈犗馬云對話
(2006年4月4日)
70.中西方文化和思維的差異
———外交家盧秋田做客《中歐大講壇》的對話
(2006年6月8日)
71.大學精神的文化力量
———與中國三所名校北大、清華、復旦領導的對話
(2006年6月17日)
72.真誠的價值及其制約
———與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交流
(2006年7月4日)
73.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
———專訪北大教授、東方學者季羨林
(2006年8月)
74.大眾文化同樣可以高雅
———著名作家余秋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2006年8月27日)
75.魯迅是一種精神力量
———對話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鄭欣淼
(2006年10月)
76.中國佛教文化發展歷程
———當代佛教學者洪修平教授做客《中歐大講壇》時的對話
(2006年10月14日)
77.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態勢與問題
———著名法學家周旺生教授與北大師生的對話(節選)
(2006年10月24日)
78.文化的溫度
———對話易中天教授
(2006年12月22日)
79.關于禪、生命與認知
———國學大師南懷瑾與管理學大師彼得·圣吉的對話
(2007年)
80.跨文化之間的對話
———兩位杰出作家奧茲與莫言的對話
(2007年8月31日)
81.文化積淀與現代閱讀
———全球圖書館高峰論壇上的對話
(2007年9月12日)
82.道家智慧的當代價值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與觀眾的對話
(2007年12月12日)
83.佛教文化的當代意義
———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與觀眾的對話
(2007年12月15日)
84.四大名著的中華文脈
———解放報業集團文化講壇交流現場實錄(節選)
(2007年12月28日)
85.我注定為歌唱而生
———世界女高音歌唱家基莉·迪·卡娜娃訪談
(2008年1月)
86.收藏源自古董的文化魅力
———對話古玩名人馬未都
(2008年1月15日)
87.人類文明的共享與弘揚
———全球博物館高峰論壇上的對話
(2008年3月18日)
88.中美兩國可以有更好的對話
———專訪美國亞洲協會主席理查德·霍爾布魯克
(2008年4月)
89.奧運,讓文明對話
———專訪國際奧運會市場委員會主席海博格
(2008年4月)
90.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
———人口問題研究專家杜鵬教授在《世紀大講堂》的對話
(2008年4月21日)
91.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訪談
(2009年4月1日)
92.大學共和國
———訪問香港大學校長金耀基
(2009年4月25日)
93.關于“中國模式”
———趙啟正與(美)約翰·奈斯比特、(奧)多麗絲·奈斯比特的對話
(2009年8月)
94.十一歲的小記者韋弗采訪美國總統奧巴馬
(2009年8月13日)
95.文化書法與文人書法
———北大教授王岳川與臺灣文學院教授龔鵬程的對話
(2010年2月)
96.地球只有一個
———對話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干事詹姆士·利普
(2010年6月5日)
97.世博與“中國夢”
———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訪談
(2010年7月9日)
98.解讀瑞士傳奇
———對話瑞士聯邦主席兼經濟部長多麗絲·洛伊特哈德
(2010年8月12日)
99.關于奇石的對話
———中國賞石協會副會長陳洪法在上海電視臺與觀眾的對話
(2010年8月24日)
100.以現代化告別過去
———專訪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
(2010年9月1日)
101.道出聯合國真相的秘書長
———采訪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2012年3月)
102.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堂吉訶德》譯者楊絳先生百歲訪談
(2012年8月)
1. 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的秘訣
——長勺之戰中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
(公元前684年)
1. 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的秘訣1. 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的秘訣
【格言名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章導讀】
公元前684年(魯莊公十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實力強大,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其政敵——公子糾與之爭奪國君位,而出兵伐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魯莊公聞報,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一位有政治遠見和軍事謀略的名叫曹劌的人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得到莊公的準許,在曹劌的謀劃下,魯國面對強敵,采用有效的戰略防御方針,避開齊軍鋒芒,后發制人,以小敵大、以弱勝強,這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
在春秋諸侯爭霸時期,長勺之戰的規模不算大,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因為在冷兵器作戰時代,作戰靠的是力量和勇氣,弱國如何做好戰略防御,以弱勝強,著實是軍事家們研究的一個問題。《孫子》曰:“兵者,詭道也。”用兵之道詭秘在哪?詭秘在謀略,詭秘在時機和戰術的選擇。長勺之戰中,魯國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透過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冷兵器時代弱國以小勝強的幾大秘訣。
戰前準備,取信于民。戰爭的首要因素是人,主帥或者君主只有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夠戰無不勝。曹劌深知這個道理,為了從戰略上幫助魯莊公樹立起戰勝強敵的信念,首先就“依靠什么同齊國作戰”這一問題和莊公進行了探討。魯莊公說:對于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作為君主,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明察秋毫,但是必定能夠依照情理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老百姓可以支持您,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啊。
避敵鋒芒,敵疲我打。也許是戰前曹劌的一系列戰略分析得到了魯莊公的贊賞,魯莊公允諾了曹劌隨同奔赴戰場的請求。在戰爭中,魯莊公見齊軍攻擊魯軍陣地,就要擂鼓下達應戰的命令。曹劌兩次勸阻,結果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只是固守自己的陣地。齊軍第三次進攻,曹劌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莊公親自擂起戰鼓,魯軍將士聞令,士氣高昂,奮勇出擊,把齊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魯軍獲勝后,莊公與曹劌論及作戰時機的選擇。曹劌說:作戰全憑勇氣,鼓聲一響,將士們會勇氣奮發;(如果一次進攻,沒有順利突破)再次擊鼓,將士的勇氣就會有所衰減;(如果兩次進攻都不順利)第三次擊鼓,將士就缺少作戰的勇氣了。敵人三鼓氣竭,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而我軍初鼓氣盛,爭先恐后,銳不可當,所以能戰勝敵人。
詳查敵情,敗軍慎追。齊軍戰敗,魯莊公傳令追擊。曹劌認為齊是大國,兵力素強,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敗,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他登軾而望,見齊軍旗幟不振,兵器倒曳,又下車觀察到齊軍戰車的車轍十分混亂,判定齊軍是真正潰敗,才向莊公提出大膽追擊的建議。莊公令下,魯軍猛打猛追,給齊軍以沉重打擊。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正確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原則,而掌握了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毛澤東也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作了軍事學的評論。從文學角度看,作者取材精到,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請從”于戰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也重點突出了戰略防御的基本原則。
文章摘自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冊《春秋左傳正義·魯莊公十年》。
【對話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原文摘自《春秋左傳正義·魯莊公十年》,中華書局。
鑒賞編寫:梁進學 但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