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范疇形成、發展、變化的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內容包括馬克思哲學范疇體系的演進,恩格斯、第二國際思想家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貢獻,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蘇聯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以及毛澤東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領域的一場深度耕耘。旨在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發展的歷史脈絡,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發展規律。
·一本簡明扼要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歷史發展的專著 一種從范疇的微觀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歷史變化的理解 ·一種綜合創新研究方法的探索
許俊達,博士生導師。1950年3月出生于安徽巢縣。合肥一中畢業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后當過工人,恢復高考后進入安徽大學和南京大學攻讀哲學。1985年起在安徽大學工作至今。在職期間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二級)。曾任安徽大學圖書館館長、《大學圖書情報學刊》執行主編、安徽省高校圖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現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哲學學會、安徽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和安徽省哲學運用學會顧問,新華學院兼職教授。著有《費爾巴哈神性、理性、人性三部曲》、《民主社會主義哲學源流》、《超越人本主義》(獲省級二等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新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論》(獲省級一等獎,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等,譯著有《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第一章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研究的意義與思考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研究的內容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研究的方法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構成的理論體系
第五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研究定位及其規律性
第二章 馬克思的哲學核心范疇的演變
第一節 馬克思的哲學范疇演變梗概
第二節 自我意識:馬克思博士俱樂部時期的核心范疇
第三節 人民精神:馬克思思想轉變的催化范疇
第四節 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范疇
第五節 異化勞動:探索新哲學體系的過渡范疇
第六節 實踐范疇:新世界觀的奠基石
第七節 生產關系:馬克思哲學的標志性范疇
第八節 《資本論》的邏輯
第九節 自由范疇:馬克思哲學的追求與實現
第三章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貢獻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范疇
第二節 辯證唯物主義范疇
第三節 歷史唯物主義范疇
第四節 從哲學范疇發展史角度看“馬恩對立論”
第四章 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者的哲學范疇
第一節 歷史唯物主義
第二節 經濟、綜合法、五項因素公式
第三節 正義、環境、帝國主義
第五章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深化和發展
第一節 列寧對唯物論范疇的發展
第二節 列寧對辯證法范疇的發展
第三節 列寧對認識論范疇的發展
第四節 列寧對唯物史觀范疇的發展
第六章 蘇聯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研究
第一節 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研究
第二節 布哈林對平衡范疇的研究
第三節 蘇聯哲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整體研究
第四節 蘇聯哲學界對其他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研究
第七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梗概
第一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辨析
第二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范疇源起
第三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新人本主義流派的范疇
第四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流派的范疇
第五節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范疇
第六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他流派的思想范疇
第七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范疇的思想特征
第八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范疇史的啟示
第八章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
第一節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二節 毛澤東的“矛盾”范疇
第三節 毛澤東的“主體”范疇
第四節 毛澤東的“實踐”范疇
第九章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范疇
第一節 社會改革
第二節 科學發展
第三節 治國理政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研究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及其思想范疇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的科學,研究的是其歷史過程及其規律性。范疇史的研究是從理論范疇的視角,從一個方面揭示其特有的歷史過程和這一過程所涉及的19世紀中葉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和發展的客觀歷史背景,以及創立者和做出理論貢獻的思想家的實踐活動,等等。我們在這里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歷史,不僅是出于本專題研究的需要,同時也意在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發展史的獨特的思想魅力。
關于范疇的起源和作用,列寧摘錄了黑格爾的話:“‘在這面網上,到處有牢固的紐結,這些紐結是它的’精神或主體的‘生活和意識的據點和定向點……’”①與黑格爾傾心精神現象不同,列寧把黑格爾論范疇的觀點拉向唯物主義的方向,他明確地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范疇是區分過程中的梯級,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梯級,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边@就清楚地、唯物地闡明了范疇的起源。在范疇的作用問題上,黑格爾重視精神現象之網并沒有錯,列寧的論述克服了黑格爾忽視自然界的唯心主義傾向,但并不表明范疇的作用僅限于認識自然。范疇不僅僅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同時也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歷史現象之網和精神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出現過許多范疇。如何完整地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發展歷史的特點?如何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角度來系統地闡述和梳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歷史發展主線。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等經典作家,從這一歷史主線索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其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理論來源,如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恩格斯不同時期、不同著作中使用的范疇群;早期使用的哲學范疇,如自我意識、異化、人的本質、市民社會、人化自然、人道主義、個人、對象性、勞動、實踐、交往、定在、必然性、自由、共產主義、類意識、人民精神、世界歷史、社會關系等;圍繞歐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這兩次革命使用的政治歷史范疇,如階級、國家、革命、階級斗爭、社會發展階段、亞細亞生產方式、群眾、歷史條件、意識形態等;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使用的具有哲學意蘊的范疇,如生產關系、生產力、價值、拜物教、物化、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精神生產等;恩格斯對邏輯與認識論及自然觀研究使用的范疇,如辯證法、質、量、度、時間、空間、對立、統一、肯定、否定、原因、結果、可能性、現實性、物質、存在、精神、絕對、相對等;列寧在不同時期對唯物史觀范疇、認識論范疇和辯證法范疇的深入研究和系統拓展;《哲學筆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進行系統化的天才嘗試;斯大林、布哈林等蘇聯領導人以及蘇聯、東歐學者歸納和詮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范疇群;毛澤東開創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道路、結合中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概括,如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語言特色的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兩個飛躍、主要矛盾、群眾路線等;鄧小平理論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的新范疇,如改革創新、思想解放、和諧、科學發展、治國理政等。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研究還要考察經典作家主線之外的一些領域。第二國際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哲學范疇的運用是銜接馬克思、恩格斯與列寧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他們的范疇主要圍繞歷史觀,但也有創新,如普列漢諾夫的社會心理,拉布里奧拉的社會層次、決定論等。與之并行的、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主線理解的范疇系列,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變異情況也應該進行比較研究。這應當包括與馬克思主義相關度很高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攻擊和曲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不同解讀,如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宗教人道主義等流派和波普等的解釋;世界其他國家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解讀,如中心—外圍模式等。其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解讀和創造性運用。如盧卡奇的社會存在、阿爾都塞的癥候閱讀法、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弗洛姆的心理異化、法蘭福學派的社會批判、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還有對總體性、主體性、結構、功能、解放等范疇的詮釋。蘇聯東歐的異端對相關范疇的觀點,如南斯拉夫“實踐派”、波蘭的沙夫等。
再次,范疇史研究要抓薄弱環節。在過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中,第二國際時期往往被忽略,蘇聯哲學往往限于列寧,或者加上斯大林,西方馬克思主義往往入另冊。我們認為,無論作為思想史的環節,或者作為一個部分,還是作為邏輯的過渡,都不應該缺少任何一個階段。因此本書給予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蘇聯哲學獨立設章,以一章的篇幅賦予其一定的地位。以蘇聯哲學為例,蘇聯哲學家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的研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寶庫。在斯大林時期,斯大林本人結合社會主義實踐,論述了生產關系、發展和規律等范疇,建立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影響深遠;布哈林從平衡范疇出發,把平衡理論運用于社會主義模式的構建,建立了著名的平衡論哲學。在斯大林后時期,蘇聯其他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繼續探討,適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實際需要。諸如簡單和復雜范疇、目的范疇、“完整的人”、價值、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等。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研究必須有歷史意識,歷史地實事求是地評價。
最后,要歸結于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內在邏輯和規律性。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1)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體系的沿革過程,其內在規律性,構思適合當代世情的范疇體系。(2)努力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演變的規律性。有些被歷史湮沒的范疇可以重新發揮作用,有些范疇應當賦予新的涵義,有的范疇已經被取代或者僅僅具有歷史價值……作為一個開放的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有必要從現實、從科學、從其他學派汲取營養,改造或創立新的范疇,同時體現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哲學基本原理和核心范疇必須保留。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從邏輯上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從歷史角度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范疇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的歷史性,二是從現實角度發掘那些歷史上出現的范疇的現存運用和變異狀況的當代性,三是綜合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內在邏輯和規律的邏輯性。歷史性、當代性、邏輯性是本書追求的目標,但在篇章的設計上,我們還是根據思想史學科的特點,融歷史性、當代性、邏輯性于一體,按照歷史發展的過程展開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進而結合當代并探求其規律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內容不是一本著作可以完成的任務,勉力為之必將泛泛而談。因而我們采取了抓主要矛盾的做法,有些范疇或從略或一帶而過。我們知道,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的發生、發展中,每個范疇的分量是不一樣的。我們力求抓住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發展鏈條中的那些關鍵環節,特別是賦予同一時期其他范疇以特定色彩的、作為“普照的光”的核心范疇。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形成時期,馬克思的哲學思考表現在中心范疇上歷經了一系列變化:自我意識—人民精神—人的本質—異化勞動—實踐—生產關系,這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是怵目驚心的思想變革。那些環繞其周圍的范疇,或者是在該階段作用不顯的范疇,我們就沒有涉及。因篇幅所限,也無法做到全面性。有鑒于此,本書命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史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