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美關系是地緣政治與權力轉移理論在現實國際關系中體現的典型案例。伴隨戰后權力關系的變化,日美關系的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美國為了維護自己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需要日本提供基地,日本則希望美國履行防衛上的義務;同時,兩國也有不和諧之處,美國一直擔心日本擺脫自己的控制,日本則擔心美國拋棄自己。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日美兩國之間的猜疑和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于美國改造日本,集中分析了東京審判、和平憲法、象征天皇制和《舊金山和約》;關于日美兩國的猜疑,通過安保條約、沖繩基地、釣魚島防務、防空識別區、經濟摩擦和日本右翼等事例與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關于日美兩國之間的合作,主要選取了價值觀外交、對華包圍圈、防衛體制和集體自衛權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本書,讀者能了解日美同盟的真相,了解它的復雜性、它與中國的關系,特別是了解同盟是有條件的,是存在利益之爭的,同盟不是鐵板一塊,從而辯證地看待這個同盟。
廉德瑰,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1年生于哈爾濱市。1985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哲學系。19902006年在日本學習、工作,1995年獲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日本史專業)。1998年起任日本國士館大學講師。2006年回國就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起擔任現職。
出版《美國與中日關系的演變》(2006)、《大國日本與中日關系》(2010)、《日本的海洋國家意識》(2012)、《日本為什么與眾不同》(2016)、《日本海洋戰略研究》(2016)等專著,在中文學術期刊《日本學刊》、《現代國際關系》、《臺灣研究集刊》、《東北亞論壇》和日文學術期刊《軍事史學》、《年報日本現代史》、《亞洲21世紀》等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環球時報》等國內報刊發表評論文章二百余篇。
主持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本福田康夫內閣的對外關系調整及中日關系發展前景研究,參與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中日東海問題共同開發問題的解決等重大研究項目。擔任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評審專家、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日本國際政治學會會員。多次應邀參加鳳凰衛視、上海電視臺、深圳衛視以及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討論和連線。
序論
第一部分 改造
第一章 肅清軍國主義
第一節 東京審判的概況
第二節 美國掌握審判的主導權
第三節 判決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日本人的反省
第五節 戰犯的態度
第六節 戰后民族主義的根源
第七節 安倍晉三與東京審判
第二章 制定和平憲法
第一節 憲法 第九條的形成
第二節 憲法第九條的解釋
第三節 圍繞憲法的日美關系
第三章 保留皇室體制
第一節 天皇制的歷史
第二節 天皇的戰爭責任
第三節 天皇與戰爭的終結
第四節 美國保留天皇制的原因
第五節 麥克阿瑟對天皇制的改造
第六節 對天皇與天皇制的評價
第四章 決定片面媾和
第一節 美國主導片面媾和會議
第二節 美國排除中國參加媾和會議
第三節 美國阻止日本與中國接觸
第二部分 猜疑
第五章 日美安保體制的真相
第一節 日美之間的相互依賴
第二節 日美之間的相互猜疑
第三節 美國對日本的控制
第六章 日美基地摩擦的真相
第一節 日美地位協定
第二節 沖繩的返還
第三節 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
第七章 美國的釣魚島政策
第一節 美國單獨占領沖繩牽制中日兩國
第二節 美國利用《舊金山和約》分斷中日兩國
第三節 沖繩返還協定引發中日釣魚島爭端
第八章 東海防空識別區與日美的反應
第一節 防空識別區的概念
第二節 日本對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反應
第三節 日本對美國的期待與失望
第九章 經濟摩擦的延續
第一節 紡織品貿易摩擦
第二節 日美經濟摩擦的結構性特點
第三節 TPP與日美關系
第十章 右翼對美的態度
第一節 右翼的起源
第二節 戰后右翼的演變
第三節 右翼與右傾保守
第三部分 合作
第十一章 價值觀外交與日美關系
第一節 地緣政治與價值觀外交
第二節 安倍價值觀外交的特點
第三節 安倍價值觀外交的背景
第四節 安倍價值觀外交的評估
第十二章 構筑對華包圍網
第一節 策劃亞洲版小北約
第二節 拉攏澳大利亞和印度
第三節 日美韓合作的現狀
第十三章 防衛體制的變化
第一節 建立和擴大軍事組織
第二節 加強防衛決策機制
第三節 防衛資源配置的變化
第十四章 解禁集體自衛權
第一節 自衛權的獲得
第二節 集體自衛權問題
第三節 安倍與集體自衛權
結束語
附錄一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中文譯文)
附錄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日文原文)
附件三日美關系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后記特朗普上臺與日美同盟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