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面對老的到來?
當面對父母離世、配偶重病、屆齡退休、持續老去、入住贍養設施……等各種情況時,
我們應該保有何種心境呢?
.面對屆齡退休人生事件,只要將其轉變為仍有前路,后半生也將可以成為復合式生活方式的起點。
.面對配偶死亡人生事件,不要抑制悲傷,也不可以過度執著,要學習接受死亡。
.面對無法行走人生事件,即使必須乘坐輪椅,只要持續保有好奇心,就能深化內在生活圈。
很多人都知道要為退休之后的生活存錢、做準備,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懂得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心理準備。這是一本讓你從容面對人生后半場的心理指引書,從心理學、老年學的角度,帶領你觀看你人生的下半場,如何讓你的心快樂地生活,直到生命的*后一刻。
書中闡述60到90各年齡層會面臨的人生事件
60年齡層,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與真義,會面臨到的生活事件,像是失去父母以及退休或是再就業等問題;
70年齡層,告訴讀者如何接受心靈和身體上的變化;
80年齡層,則著重在自己與配偶的照護及如何避免罹患失智癥;
90年齡層,人生事件包括委托他人管理管理金錢及深化內在生活圈,讓自己保有美好回憶等等,有條理不紊地告訴讀者如何以輕松的心態活在當下、從容自在面對老后生活。
前言 我們要如何面對老的到來?
在我們的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面臨許多人生事件(Life event)的挑戰。所謂的人生事件,指的就是讓我們日常生活發生極大變化的重要事件,其中包括美好開心的,也有非常糟糕哀傷的,有時則是不好不壞的中性事件。
舉例來說,像是升學與結婚、子女或是孫輩誕生、自己與配偶在職場獲得升遷等情況,都是大多數人感到美好的人生事件。不過相較于這些美好事件,若遇到的是自己或是家人受傷生病、夫妻之間有所紛爭、失業,或是失去親人、面臨死別等眾多情況時,大多數人就會認為這些屬于糟糕的人生事件。另外,像是孩子獨立、與父母同住、自己與配偶的退休等情況,大多數人則認為是性質中立的人生事件。
許多的人生事件都是將來某個時間點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我們卻無法得知這些事情會在何時發生。更何況,我們在人生下半場的60歲以后,常常要面對退休導致失去與社會連結、經濟方面的壓力與不安、父母與配偶死亡、疾病,或需要長期看護等重大情況,可說大都屬于較為負面的挑戰。因此,事先設想何時會發生何種人生事件,并深入思考對應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還年輕的時候,人生就算失敗仍然可以再次修正,但當人生進入下半場之后,想要重新站起就會變得較困難。如果對于人生事件采用錯誤的處置方法,人生的后半輩子可能就是無比的辛勞與寂寞!
不過,現在的你已經感到自己即將邁入人生下半場了嗎?抑或是覺得距離仍然非常遙遠呢?在進入本書正文之前,不妨再想想,我們究竟是在哪些時刻覺得人生已經進入下半場?或者心里是否已經感受到老之將臨了?
至于我,則是在自己開始出現老花眼時就感受到老的到來。雖然原本就必須戴眼鏡,但面對近視用眼鏡慢慢看不清楚,必須改戴老花眼鏡的情況時,心里還是大感頹喪失落。就像這樣,對于自己邁向老年有所自覺的情況,就稱之為老化認知(Selfawareness of aging)。老化認知包含了由內而外的自覺與由外而內的自覺,像老花眼、重聽、記憶變差這些自己感受得到的身心衰退,就是由內而外的自覺。
相對于這些狀況,孩子與孫輩的成長、屆齡退休,或是被當作老者對待等情況,則屬于由外而內的自覺。
如果是在一般公司上班,也可能會因為調職或是轉任等因素,而感覺到自己已經進入人生后半場。
但到了50歲左右,就已經很清楚自己是否已成為年過60也仍舊活躍職場的董事干部,抑或是權力核心之外的人。如果是后者的話,往往要面對的是薪資已經停滯,或是在公司要求之下調職、轉任等情況。而且薪資的停滯與調職、轉任,也是要求個人接受自我的限制。
從50歲到60歲這段時間,也是工作方面大多是在自我控制之下的階段。自己本身也很清楚該做的事,而且若有擔任管理職的話,也是必須向部下們發出指示的位置,當然自我控制的程度也會更深。不過,當面對薪資的停滯與調職、轉任等種種情況時,卻是我們無法有所選擇的處境,甚至自己也完全無法掌握,只能順從接受他人的單方面決定。因此,在自尊強烈受損的同時,我們也會逆向回到無法自我控制的狀態,并且造成自我的限制。這樣的情況同樣也會為轉往下坡的自己,帶來所謂老的自覺與認知。
遇到這些情況時,如果只是選擇自我限制,那等在人生前方的就是失意落寞的日子。只能心里想著,明明已經這么努力了,公司卻是這么冷淡無情我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東西!然后過著苦悶煩憂的每一天。不過,在即將到來的屆齡退休開始之前,若把這個狀況當作是暖身時期練習題的話,大家又覺得如何呢?
當遠離至目前為止的熟悉工作時,能稱得上是自己真正能力的究竟是什么?你又會把新的價值觀置于何處呢?自己又是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呢?如果把它想成是領取薪水的同時,還能正視自己的內在,并對未來人生進行練習或是預備暖身的話,大家應該會更加歡迎這樣的處境吧!
大家是否也曾因為家人之間關系有所變化而感受到老的到來呢?育有孩子的人,往往都是在孩子獨立之后便開始感受到自己變老。當孩子們長大之后,因為升學或是成家立業而離開家里時,身為父母雖然可以從這個身份與職責得到解放而輕松不少,但在此同時卻也感受到寂寞與孤單的來襲。特別是那些育兒工作占據生活極大比例的家庭主婦,有時也會因為空虛與不安而出現罹患空巢癥候群(Emptynest syndrome)的抑郁狀態。
這個原因就在于父母雖然認為獨立的孩子才是可靠的,但另一方面卻又感到空虛寂寞的矛盾精神狀態,可是這類的人生事件在現今的日本卻是持續不斷地減少,因為孩子們根本就不會離開父母而獨立。
年輕人無法就業、無法結婚的現象常常成為社會的議題,但其實問題的背后始終有著父母的存在。如果是從前,孩子們會在體力與經濟等方面慢慢超越父母之后,兩者之間的權力關系最終會反轉為由孩子們保護父母,而父母們也漸漸步入老年。可是,現在的情況卻演變成孩子們不愿外出擴展自身的權力,反而留在舒適的家中拖拉發懶,導致永遠也無法成長茁壯并超越父母。
從父母的立場來看,也因為有著不想對孩子松手而感到空虛寂寞的想法,所以看到孩子無法獨立也不會加以怪罪責備。加上現今都是有如朋友般親子關系,和以前的情況大不相同,所以和孩子之間的朋友關系如果持續下去,很多事情父母都會覺得很不錯。舉例來說,即使女兒到了3040歲,母親6070歲了,仍然可以一起購物或是旅行,同樣很有樂趣。
特別是孩子們在金錢方面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時,彼此間的羈絆也就更加強烈,父母與孩子們就這樣無意地維持模糊的關系,拖拖拉拉地繼續同住在一起。但父母們的身體終究會慢慢衰老,不久之后就需要看護照顧。如果父母到了7080歲仍舊維持這樣的關系,彼此互相依賴,許多的問題也就會浮上臺面。
在這當中,目前已知未婚的中年兒子與高齡的母親之間,容易發生與年輕夫婦相同的家庭暴力。原因就在于兒子與母親關系親近緊密,且性別也屬男女之故。
像這種老年期問題的根源,與孩子的離家獨立時期息息相關。雖然孩子獨立后的寂寞空虛是邁向老年的第一步,但其實這也是為后半輩子帶來幸福生活的一個步驟。
當感到衰老時,我們都會出現沮喪氣餒,或是覺得厭煩苦悶,甚至想要逃避的種種反應。有些人則是裝作不在意,或是想要努力克服,這全都是因為我們把老視為負面之物,并竭力想要逃避的緣故。
不過,老并不是只會失去各種東西的負面之物,只要借助你如何看待老,以及是否了解修正方法,就能徹底改變老的內在。我們真的能夠將喪失轉變為獲得,并且開展出一個新的世界。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將喪失轉變為獲得呢?那就是正視自己的未來,并對可能發生的人生事件預先在物理與心理兩方面都做好準備。有許多人為了退休生活而預先儲蓄金錢,但是會對退休后生活做好心理準備的人并不多,但人生真正重要的正是心的準備。雖然很少人能夠對于突發事件快速應變、處置得宜,但只要事先假設有可能發生的人生事件,并加以深思熟慮的話,還是能夠不慌不忙地處理及面對事情。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老年心理學的立場來察看預期人生后半場出現的代表性人生事件,將會為心理與行動帶來哪種影響,并對應該如何處置進行深度思考。我們要怎么改變心理?怎么保持心理的穩定?如果想要在人生終點來臨之前幸福生活的話,該怎么做才好呢?這些正是60世代(6069歲這個階段)的主題,同時也是本書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