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進入新的“改革階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走過的三年多歷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入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吹響了改革集合號,涌起了新一輪改革大潮。
三年多來,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有著數不清的改變在發生,億萬中國人民,無論在何方,都共同見證了國家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極大進步,從而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為世界所矚目。編輯部也就是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指引下創建的一個群眾集體,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編輯了這兩本書,獲得了讀者“盡心解難事,誠心辦實事”的贊譽和好評。這一切應該與推進全面深入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經濟新常態和企業新變革》和2012年4月出版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股份制實踐》一書,同屬管理類新書,可稱姊妹書,兩者目標一致,但各有其獨立性、規律性,前者屬基礎性改革,如實記錄中國經濟體制基礎性改革和股份制產生、發展的歷史;后者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中華民族的復興、建設世界性強國以及全面建設小康必須解決7000萬貧困人口溫飽等,是中國未來發展方向和道路的大問題,兩者前后出版驗證了中國共產黨對推進改革是堅定的、一貫的、連續的,同時也說明一本書的背后是時代的縮影,是城市和國家的發展軌跡。
為了這一目標,我們結合自己在經濟戰線上多年工作的實踐、思考和體會,編纂了這本《經濟新常態和企業新變革》,以期為讀者提供一份歷史性資料,為社會呈現一份文獻性典籍。
全書共三篇十一章,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遵循理論指導一政策引導一改革創新一國外變化一總結完善一創新提高的脈絡,還邀請了專家、學者、企業家理論闡述和廣大基層單位的實踐案例。在形勢篇中從世界格局新變化、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夢的新曙光三個方面,實事求是敘述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繼續深化的歷程,同時也闡述了中國經濟只有深化改革、創新才能闊步走在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和強國富民的道理。在舉措篇中,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與自貿區、市場化改革、資本市場發力四個視角展現出中國在發展新階段新常態中,經濟轉型升級,著力引領全球化2.0,經濟新體制新格局探索新路,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本市場助力實體。既對新常態前后經濟狀態進行了對比分析,也參考了有關的國外情況,認為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中出現的新常態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今后努力方向是優化升級和轉型發展,以適應新常態要求,繼續發展前進。在實踐篇中,反映了國資國企改革、企業創新轉型、新興企業發展、企業與供給側改革的新格局。企業在科學技術創新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提升供給質量和檔次,并以大量生動鮮活的和無可爭辯的事例顯現其成效,也體現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思考,是一篇價值較高的交流文獻。推進中國面向全球發展。獲得不少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合作共贏與熱烈歡迎,形成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更離不開中國。
以上的布局謀篇,既有利于廣大讀者全面了解這段改革歷程,又有利于達到存史資政的目的,具有較好的系統性、完整性和指導性,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
理論在探索創新、科技在發展、政策在落實,伴隨著“十三五”末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只要堅持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勇于實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領域新生事物就會不斷涌現,從而不斷展示改革巨大的生命力和繁榮光明的前景!
編輯部
2017年5月
《經濟新常態和企業新變革》:
中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
彭文生
一、很多經濟結構調整跡象已顯現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結合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收入分配差距,以及高儲蓄、房地產價格上升和信用擴張聯系在一起等因素,系統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討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著力點,一直是研究重點。“我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4%下滑到2013年的7.7%,這是短周期的下行還是長期的趨勢性放緩?對這個問題的解讀,關系到我們如何判斷中長期經濟前景,對考慮當前的政策應對也很有意義。”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所處的大背景是“三期疊加”的階段:(一)經濟增長速度處在換擋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換為中、高速增長;(二)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短期內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能有些痛苦;(三)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曾經實施的宏觀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近幾年經濟增長放緩,無論從經濟供給還是需求上來講,不是一個短周期現象,還有一些長周期趨勢性因素。”
增長速度放緩期的背后邏輯、大的背景其實是和我國人口結構變化有聯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強,經濟供給、勞動力供給能支持的可持續增長率已經下降;結構調整也體現在價格變化上,過去幾年CPI比PPI上漲率高,有一個結構調整因素,投資增長放緩,私人消費比較強,一個結果是工業產品價格下行壓力比消費品價格大,“不能因為PPI比較弱,就擔心我國經濟面臨通縮繼而需要政策放松,PPI比較弱反映的是經濟結構處于調整的過程。”
我國目前已經開始出現了很多經濟結構調整的跡象。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利率上升對控制影子銀行影響比較大,效果在近幾個月的社會融資總量增速放緩上有所體現。另外一個跡象是風險暴露,無風險利率短期利率最近幾個月明顯下降,一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明顯下降,但信用利差上升。匯率開始貶值,貶值幅度超過了2.5%,與此相關的是人民幣套利空間大幅下降。
二、今年土地財政收入將會明顯下滑
5月12日,央行召開住房金融服務專題座談會,要求銀行合理確定首套房利率,及時發放個人房貸。同一天,彭文生發表文章對今年我國的“土地財政”作出預測:當前房價下跌的形勢可能帶動地價下跌,未來幾個季度土地財政收入可能明顯下滑,地方政府可能會推出購房優惠政策并放松限購,中央政府則將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同時政府還可能適度增加土地供應指標。
我國土地財政收入長期超過當年的預算,賣地收入支持了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和城鎮建設,土地價格上升也增加了地方政府以地產做抵押的融資能力,放大了其支配資源的空間。地方政府用賣地收入與土地融資改善基礎設施,加速了城市化,促進了當地經濟繁榮,在一段時間掩蓋了房地產價格快速上升的負面影響。由于當前房地產市場面臨下行壓力,今年土地財政收入有可能像政府年初預算那樣大幅下跌(政府預算2014年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長-11.8%)。雖然一季度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仍然增長40%,但主要反映在土地出讓收入收繳國庫的時滯,一季度的土地供應量已經同比減少。
房地產市場降溫帶來的土地收入減少從長期來看,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但是短期對經濟增長存在不利影響。而要消化過去累積的房地產市場泡沫和土地財政擴張對經濟結構的扭曲影響,房地產市場降溫、地方政府土地收入下降是結構調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這“是否會使得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進而導致銀行壞賬大幅上升?這個風險值得關注。但在當前情況下,政府債務占GDP比重較低,政府所面臨的并不是整體存量上資不抵債,而是如何防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現金流上不出現大的流動性問題”。
三、人口紅利消失對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2013年4月,彭文生出版了《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一書。這部28萬字的專著雖然專業性很強,卻很快成為暢銷書,11個月間5次印刷,并獲得中國金融40人論壇2013年度金融書籍獎。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張濤等著名學者聯袂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