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主要探討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的生成及演變以及導致這種生成及演變的主要因素。本課題既面向現代文學,同時又超越現代文學,對影響中國現代作家評價的多種因素加以考察。……首先,由知識分子參加并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對后來的新文學作家的評價機制的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由此產生的文化權威在“五四”乃至“五四”后的一段時間內成為影響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的主導因素。其次,由于現代中國的特殊情境,再加上政治對文學的不斷介入,現代文學大約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末,原來的文化權威逐漸被政治權威所替代。一種新的以政治權威為主導的評價機制隨之開始形成。……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大潮沖擊中國,文人階層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一種新的以市場為導向的評價機制開始替代政治權威而成為主導。當然,這三種因素并非簡單的線性演變,而往往體現為一種因素為主導、其他因素為輔的現象,情況復雜。
在《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的生成及演變》一書中,作者蔡長青認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作家評價機制的因素主要有文化權威、政治權威和市場權威。作者對這三種相互交織的因素做了細致的考察,揭示了作家評價機制這一動態的復雜系統,反思我們對作家與作品的責任。本書視角新穎,論述清晰,語言流暢,是一本有價值的研究專著。
蔡長青,合肥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與寫作教研室主任,校中青年骨干教師。教育部資助青年骨干武漢大學訪問學者。在《當代作家評論》《魯迅研究月刊》《社會科學輯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研究方向:中國現代作家研究。主持教育部項目一項,教育廳項目兩項,校級項目兩項。
序1導論1第一編文化權威主導下的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15第一章文化權威出現的背景考察19第二章文化權威如何介入現代作家的評價機制21第三章《中國新文學大系》與“五四”作家的文學定位37第四章審美權威的曇花一現:論“京派”作家的審美建構47第一節沈從文文學批評的審美建構57第二節朱光潛:“京派”文學的守望者66第二編政治權威主導下的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73第一章政治權威出現的背景考察82第二章政治權威如何介入作家評價機制84第一節文學論爭和批評的政治化傾向84第二節政治化文學機構和組織的建立92第三節政黨文藝政策和宣傳導向97第四節政治權威人物的親自參與111第三編市場主導下的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131第一章以市場為主導的現代作家評價機制產生的背景考察139第二章以市場為主導的中國現代作家評價機制的運行方式144第四編對中國現代作家評價的個案分析175第一章中國現代作家評價中的魯迅因子177第二章對冰心文學地位的重新審視189第三章論朱自清文學史地位的變遷201第四章論蕭紅文學地位的變遷217第五章孫犁文學史地位的變遷231參考文獻246后記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