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貝婁作品系列:賽姆勒先生的行星》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紐約市上西區為背景,記錄了早春的三天里主人公賽姆勒先生飽含思索和批判力量的內心獨白,通過黑人扒手這條主線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精神墮落和人道主義危機。文中這位七旬老人豐富而深邃的思想觸及到猶太意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社會批判和人類優選生存等多個方面,時而反顧歷史,時而切入現實,今昔穿插,時空交錯,對六十年代的美國,甚至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風貌作了一次觸及靈魂深處的掃描。
與《赫索格》一樣,《賽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呈現主人公的意識為主,因此,它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情節,從內容上看可謂一部思想小說,而從表現形式上看則是一部意識流小說!顿惸防障壬男行恰钒l表于一九七〇年,一九七一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一九二四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后,轉入西北大學,一九三七年畢業,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之后長期在大學執教。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奧吉?馬奇歷險記》使他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其后,陸續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劇本,以及游記。
貝婁的一生可以說是集學者與作家于一身,他在創作上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并采用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表現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一九六八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文學藝術騎士勛章”;一九七六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貝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重讀索爾?貝婁/?羅斯
賽姆勒先生的行星
索爾?貝婁年表
《索爾·貝婁作品系列:賽姆勒先生的行星》:
事實上,他顯然不知道自己的年紀,或者不知道自己站在生命的什么階段。這你可以從他走路的樣子看出來。在大街上,他緊張而迅疾,顯得飄忽、輕盈而又漫不經心,皤皤白發在腦后飄動。橫過馬路的時候,他高高舉起那把卷攏的雨傘朝那些沖過來的轎車、公共汽車、疾駛的卡車和出租汽車指著他自己要走的方向。這些車輛可能在他身上碾過去,但是他改不掉這樣橫沖直撞的作風。
由于這個扒手,我們就處于同無法無天相近的境界。他知道這個人是在河濱大道那段公共汽車上作案的。他見過他扒竊人家的錢包來著,他也曾向警察局報告過。警察局對他的報告并沒有多大的興趣。這使賽姆勒感到自己當時立即跑到河濱大道上一個公用電話間去的舉動,簡直像個傻瓜。當然,電話機早已給砸碎了。大多數室外電話都給砸碎了,搗壞了。這些電話間也是小便池。紐約變得比那不勒斯或者薩洛尼卡①還糟。從這一點來看,它好像是一座亞洲的、非洲的城市。就連這座城市的繁華區域也不能幸免。你打開一扇嵌著寶石的大門,出去就置身在腐化墮落之中,從高度文明的拜占庭的奢侈豪華,一下子就落進了未開化的狀態,落進了從地底下噴發出來的光怪陸離的蠻夷世界。在這扇嵌著寶石的大門兩邊,很可能不論哪一邊都是野蠻粗鄙的。比方說,在兩性關系方面。賽姆勒先生開始領會到,這個問題在于取得特權,以及在文明秩序的保護之下,野蠻風尚的放任自流的生活方式,財產權,精密的技術組織等等。是的,一定是這樣。
賽姆勒先生在一只方盒子里研磨咖啡,夾在兩只瘦長的膝蓋中間逆著時鐘方向轉動曲柄。他居家干活,行動之間帶有一種特有的書呆子的笨拙。在波蘭、法國、英國,他那個時代的學生,年輕的紳士,對廚房都是陌生的,F在他干著一度是廚師和女仆干的活兒。他懷著某種教士般的拘謹干著這些活兒。這是對社會地位下降的承認。歷史的毀滅,社會的變革,這是超出個人的謙卑之外的。在波蘭戰爭期間,他就克服了那些想法,徹底擺脫了那一切,特別是那種失去r階級特權的愚蠢的痛苦。他憑一只眼睛照樣能給自己補襪子,釘紐扣,擦洗自己的水池,春天他用一只噴水壺給自己的毛料衣服作過冬處理。當然家里也還有女人,他的女兒蘇拉,他的內侄女瑪戈特·阿爾金,如今他就住在瑪戈特的公寓里。她們想得起來的時候就給他千千這些活。有時她們于得不少,但是這不足依恃,這種情況也不經常有。日常例行的事情還是他自己動手?梢韵胂蟮竭@正是他青春活力的一部分一由某些強烈的情感所支持的青春活力。賽姆勒理解這種強烈的情感。這是很有趣的——賽姆勒在那些穿著緊身運動衣褲的老年婦女身上,在性欲旺盛的老頭子身上,看到他們在生活中借以按照至高無上的青年式作風行動的這種充滿生命力的顫動。權力終究是權力——封建君主,帝王,神。何況,當然,沒有誰能知道什么時候他該退出舞臺。沒有誰曾經同死神達成過合理而又體面的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