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配學習卡)》以國際經濟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地介紹了國際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與實踐。全書分為微觀(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國際金融部分)兩大部分。前半部分著重介紹國際貿易起因與利益、貿易政策和國際要素流動等內容;后半部分主要介紹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內容。
《國際經濟學(配學習卡)》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在系統講述基本理論的同時,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規范的經濟分析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際經濟學》與第一版比較,補充了國際經濟學的一些新發展與新知識,并對練習題作了相應調整。與本相配套的有教學課件、課程網站(通過學習卡登錄)和《國際經濟學(第二版)學習指南與練習》,可為讀者提供學習幫助與豐富的學習資源,并可通過網絡實現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國際經濟學》可作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的教科書,也可供其他專業選用和社會讀者閱讀。
《國際經濟學(配學習卡)》可作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的教科書,也可供其他專業選用和社會讀者閱讀。
本書第一版作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核心課程教材之一,自2000年8月出版以來,得到了眾多讀者、專家的厚愛與指教,特別是很多高校的教師與學生對本教材的使用效果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并就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這促使本書作者著手本書的修訂工作,以便更好地適應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此次修訂基本保持原書的基本結構與內容體系,還是按原來的做法,即按國際經濟學的微觀部分與宏觀部分將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原有的章節安排未作大的調整。修訂的重點放在下篇,主要是對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論或知識點加以充實,并更為注重分析過程的展現、理論體系的完善和表述風格的一致性。編寫及修訂本書的主要目的,除了向學生或讀者介紹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或讀者清楚這些理論在解決問題時的基本思路、研究手段及分析過程,讓學生或讀者不僅掌握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觀點,而且熟悉一些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分析技巧及方法工具,提高學生或讀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另外,這次修訂比較突出基礎理論部分,一些次要的知識點或尚未成熟的國際經濟學方面的新發展沒有全部補充進去。這一方面是考慮到教材篇幅及實際教學時間的限制;另一方面,作為教師,編者認為講授一門課程并非是只講授一本教材,應當給教師和學生更多的選擇、更大的空間(縱觀國外的同類教材,幾乎找不到包羅萬象或內容雷同的教材)。
緒論
第一篇 國際貿易基礎與政策
第一章 國際貿易理論的微觀基礎
第一節 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對象與目的
第二節 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分析方法與模型框架
第三節 國際貿易的起因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附錄 貿易提供曲線
第二章 古典貿易理論
第一節 古典貿易理論的演變
第二節 勞動生產率差異與國際貿易
第三節 古典貿易理論的驗證與評價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附錄 古典學派的生產函數
第三章 要素稟賦理論
第一節 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模型
第二節 H-0理論
第三節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第四節 要素積累與國際貿易
第五節 要素稟賦理論的驗證與補充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四章 特定要素與國際貿易
第一節 短期中的生產要素
第二節 特定要素模型
第三節 國際貿易與收入分配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五章 需求、技術變化與國際貿易
第一節 重疊需求理論
第二節 產品周期理論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六章 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
第一節 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第二節 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
第三節 寡頭壟斷與國際貿易: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七章 關稅與非關稅壁壘
第一節 關稅
第二節 配額
第三節 出口補貼
第四節 傾銷與反傾銷
第五節 其他非關稅壁壘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八章 貿易保護的依據
第一節 最佳關稅論
第二節 幼稚產業論
第三節 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觀點
第四節 戰略性貿易政策
第五節 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九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關稅同盟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第二節 關稅同盟理論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十章 貿易政策的歷史實踐
第一節 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
第二節 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
第三節 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第四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十一章 國際要素流動
第一節 國際資本流動
第二節 國際勞動力流動
第三節 生產要素流動與商品貿易的關系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附錄 資產分散化的證明
第十二章 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
第一節 企業優勢、交易成本及內部化
第二節 國際生產的方式選擇
第三節 國際生產與國際分工的深化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二篇 國際金融與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第十三章 國際收支
第一節 國際收支的概念和統計
第二節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國際收支平衡與失衡
第四節 國際收支差額的宏觀經濟含義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十四章 外匯市場
第一節 外匯與匯率
第二節 外匯市場概述
第三節 外匯市場交易
第四節 匯率制度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十五章 匯率決定
第一節 鑄幣平價理論
第二節 購買力平價理論
第三節 匯率決定的貨幣分析法
第四節 匯率決定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附錄匯率決定的貨幣模型
第十六章 國際收支調整
第一節 國際收支的彈性分析方法
第二節 國際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
第三節 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方法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十七章 固定匯率制下的內外平衡
第一節 開放條件下的商品市場、貨幣市場與國際收支平衡
第二節 固定匯率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第三節 資本完全流動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
第四節 固定匯率制與貨幣主義方法
本章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十八章 浮動匯率制下的內外平衡
第十九章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
第二十章 國際貨幣制度
參考文獻
練習與思考
1.為什么說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2.仿效圖1—6和圖1—7,試推導出Y商品的國民供給曲線和國民需求曲線。
3.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種商品達到均衡時,另一種商品是否也同時達到均衡?試解釋原因。
4.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試確定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
5.如果改用Y商品的過剩供給曲線(B國)和過剩需求曲線(A國)來確定國際均衡價格,那么所得出的結果與圖1—13中的結果是否一致?
6.說明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在兩國間的分配。
7.如果國際貿易發生在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之間,那么貿易后,國際相對價格更接近于哪一個國家在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8.根據上一題的答案,你認為哪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福利改善程度更為明顯些?
9.為什么說兩個部門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會導致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外凸?
附錄貿易提供曲線
前面在討論國際貿易均衡時,采用的是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的分析方法。在國際貿易文獻中,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分析工具是貿易提供曲線(tradeoffercurve)。該方法最早是由埃奇沃思和馬歇爾兩位經濟學家提出的,也用以說明貿易后國際均衡的決定。作為補充,這里簡要介紹一下貿易提供曲線的導出及應用。
貿易提供曲線表示在各種不同的貿易條件(或國際相對價格)下,一國為換取一定的進口商品而愿意為此提供的出口商品數量之間的各種可能組合,它與通常所說的供給曲線之間的差別,體現在它同時包含了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因素。貿易提供曲線也可在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基礎上導出,推導過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