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山東省的外資經濟空間格局基本沿著單中心集聚—圈層擴散—帶狀延伸的路徑在演化。外資經濟發展的結構化空間梯度引起的空間關聯效應的作用范圍有所擴大,其空間組織性越來越強。基于外資經濟聯系形成的城市網絡體系具有明顯的核心—邊緣結構,且結構的空間穩定性較強。外資經濟空間重構受到經濟全球化與地方政府雙重作用的影響,土地價格、交通運輸成本等傳統因素的作用在逐漸減弱,制度、集聚等新因素的作用在不斷增強。
陳延斌,男,山東濟南人。2013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域發展,包括城市化、城市社會空間、區域空間結構等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 項、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1項,參與guo家級與省部級研究課題4項,發表學術論文 10 余篇。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一、世界分工格局轉型
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與貿易國際化的快速發展,使當前國際城市化發展與區域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征,區域生產分工與組織形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絕大多數企業的生產都超越了國家界線,實現了從本地到全球的多尺度運作。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企業總部對分支機構的遠程控制成為可能,國際制度框架的構建促使了地域間生產要素的低成本流動,二者共同推動地域分工的范圍由區域尺度躍遷至全球尺度。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基于比較優勢,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發達國家將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傳統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將本國資源集中在研究開發(R&D)、銷售、市場等環節,保持并擴大其領先優勢。布局在不同地區的生產單位由于方便快捷的交通與信息通訊,形成了跨越全球的生產網絡(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使產品價值鏈在全球尺度上進行重構,深刻影響了傳統形式的國際勞動分工,傳統的國際勞動分工逐漸被一種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所替換[1]注:本書約定,方括號內的數字表示在參考文獻中的序號。(圖1-1)。
圖1-1全球城市分工體系
傳統的國際勞動分工模式是發達工業國家生產制造業產品,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提供原材料或生產初級產品,屬于產業間或產業內的分工。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模式是在同一產品內部根據價值鏈的劃分進行的分工與合作,屬于產品內分工。從長遠來看,新的分工模式對城市區域的影響十分復雜,既創造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從機遇來看,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持續增長和出口導向戰略已經成為城市區域發展演化的重要促動力,在一些條件優越的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出現了連綿發展的態勢;出口產品面臨著全球市場的持續擴張,使城市區域在全球平臺上進行競爭與合作。從挑戰來看,出口導向戰略使得城市區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依附性,處于生產低端位置的地域或國家更多地要依靠發達國家的“指令”才能運轉,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適應市場的“彈性”,最終會危及城市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外向型的經濟受制于全球市場的變化,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其發展的脆弱性就比較明顯。全球經濟形勢繁榮的時候,易造成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外部環境惡化時,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2]。
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仍然較低,處于全球生產網絡的低端位置,在與世界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城市區域的發展動力將進行重組,空間格局面臨著重構。在全球化與信息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借以提高在新型國際勞動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其競爭力,同時減少依附性和脆弱性帶來的風險,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二、城市區域的空間重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社會與空間景觀。經濟全球化作為經濟與社會過程在地域空間上的投影,表現為城市和區域空間格局的持續演化。隨著工業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后工業化經濟組織關系的巨大變革,產業的集聚與擴散早已突破單個城市或區域的界限,在推動城市和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加強了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的聯系,城市發展的日益區域化、區域發展的日益城市化,正成為城市、區域發展的全球性主體趨勢,進而形成了眾多復雜的區域城市群體化發展現象。區域內城市圍繞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環節展開橫向或縱向分工,加速了物流、信息流、技術流在各城市節點間的頻繁流動,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城市與區域空間形態的變化,新的城市與區域空間組織正在形成,并表現出新的形態與模式(圖1-2)。全球生產網絡營造的學習-互動創新、數據信息知識個性化信息密集區群聚效應等,共同推動了城市區域化、區域城市化的發展,大都市區成為支撐樞軸區域增長的主要空間單元,并產生了都市圈、全球城市區域、全球性巨型城市區等各種城市群體空間聚集的地域景觀[3]。
圖1-2東京大都市圈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結構的轉變
(資料來源:譚縱波.東京大都市圈的形成、問題與對策[M].國外城市規劃,2000年)
21世紀是全球競爭的時代,在城市世紀的全球競爭則主要表現為城市之間尤其是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然而,當前的城市競爭已經不是單一的城市間的競爭,而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與其周邊城鎮共同構成的城市區域或城市集團的競爭,也就是說,城市區域已經成為全球時代城市競爭的基本空間單元,亦是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2]。世界各國的主要城市、區域都在迅速調整它們的全球控制功能和內部空間分工,區域整體功能開發和提升與趨勢決定著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未來,城市區域已成為當代社會生產力高度集聚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
三、山東省空間發展的現實需求
近年來,我國出臺的區域規劃和政策性文件主要集中在四類區域[3]:一是有利于培育經濟增長極和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的指導性意見、珠江三角洲的規劃綱要、江蘇和遼寧沿海地區的區域規劃等;二是有利于推進國際區域合作和提升對外開放能力的區域,例如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三是有利于破解特殊困難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的地區,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四是有利于探索區域發展、區域管理先進模式的地區,例如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兩型社會”的試驗區等。2011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屬于第一種類型,這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東半島是我國最大的半島,是環渤海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接合部、黃河流域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半島地區不僅在山東省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一直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2002年7月山東省政府就提出加快編制山東半島城市群規劃。針對21世紀國際國內出現的新形勢,2003年3月山東省政府正式提出“促進半島城市群崛起”的戰略思想。2011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更是將山東半島地區的發展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
發展戰略的制定規定了一個國家在一個發展周期中的發展方向,是制定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貿易政策以及區域空間布局的根本依據。每一種發展戰略都意味著一種不同的生產、貿易、就業以及其他構成變化的順序。山東半島地區一系列的發展戰略規劃對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提出新的升級要求。目前,山東半島地區的空間結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并穩定下來,城市之間以及城市與區域之間的互動性較差。在新形勢下,如何形成更加開放、城市與區域之間互動性更強的空間結構是未來山東半島地區區域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在新條件下加強山東半島地區空間演化與機理的研究,以及未來該地區的空間重構趨勢研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意義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生產空間組織產生了重要影響,也促進了國際勞動地域分工的深刻變革,使其從產業間或產業內分工細化到產品內分工。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企業各部門的空間分離成為可能,基于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而形成的企業網絡對城市與區域空間結構演化與重組的影響越來越大。顯然,從微觀企業的視角研究城市與區域空間結構的重組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為宏觀背景,以外商投資企業的空間分布與發展為視角研究山東省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以基于企業聯系形成的城市網絡為視角研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山東省城市體系的演化,同時構建實證研究模型從先天屬性與后天屬性兩個方面分析影響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的因素。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1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宏觀背景。主要研究山東省政策制度、產業結構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變化,分析其對外資企業的影響,為后續章節研究外資企業的區位選擇奠定基礎。
2外商投資企業的空間格局重構。以空間集聚與擴散為主線,分析山東省外商投資企業的空間分布格局,并對制造業外資企業與服務業外資企業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山東省外商投資企業分布的空間演化及其特征。
3外商投資企業空間格局的演變機制。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不同行業的區位影響因素,從而解釋外資企業分布的空間結構演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經濟地理學將空間非均質性稱為“先天屬性”,將集聚經濟因素稱為“后天屬性”,如何區分這兩種屬性的作用力,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企業的區位選擇,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4外商投資企業對城市體系的影響。城市體系結構是區域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企業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城市之間的互動,帶動了城市網絡的形成與發展。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網絡體系有哪些特征,與傳統的城市體系有何不同,以及城市網絡的形成機制等問題都很值得探索。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基于微觀企業視角對山東省區域空間結構演化進行實證分析,具有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意義。從理論方面來講,本研究著眼于沿海典型省份,從企業層面分析了區域空間形態、格局及其演化,并總結了演化機理,有助于深化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基本規律的認識。從實踐方面來講,研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山東省區域空間結構演化及其機制,可以為山東省未來區域空間規劃和制定空間發展策略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對城市網絡體系的研究可以為政府的城市體系發展與規劃提供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