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浪擲處在它鐵鐵的棋局、明明的輸贏,我們這一子必須落。
這一子的落定不可辜負,一子又一子把生命的棋盤填滿,縱然沒有扭轉(zhuǎn)乾坤的正確戰(zhàn)略,也多少在對弈中集些思考的余續(xù),繞作悠長的余味——少年佐酒,老來伴茶,純做別人眼里的分文不值。唯此分文不值,以我淺見:斷不可浪擲。
若我之浪擲生命,竟能有一絲余味得以陪伴讀者諸君浩瀚的生命感悟,榮幸之至。
浪擲的余味(自序)
2011年初秋出國,2016年新春回國。五六年時間,積下百十萬字稿子。厚厚一疊紙背后,是我這五六年如何度過——高興事如何高興,難過事如何難過,平白無瀾又怎么個溫吞無味法。
當然,我不是什么名人,除血親摯友,沒人關注一個這樣平凡的我如何度過五六年平凡的生命。午夜夢回,我甚至懷疑那是不是“度過”。有時覺得,五六年——不小的一塊生命拼圖,不是教我平凡度過,只是教我弄丟了或浪費掉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把它怎么接續(xù)下去。如此,連血親摯友都不答應:誰愿意看這樣一只糊涂蟲——分不清得失利害——稀里糊涂浪擲五六年生命呢?
不是我沒事找事做矯情無用之思。浪擲掉的生命越多,似乎越接近它最不可浪擲的部分。那是什么?
在很多朋友看來,我一直是一個非常有正事的人,一個有為青年,一個忙忙叨叨不允許自己閑下來的危機感深重的人。比如,過去的五六年,去國遠游,讀了碩士博士,結了婚,寫了專欄,開著公司,剛生下一個小胖孩妻子肚里又有一個……還要怎么不浪費?常聽人勸我“歇歇”,沒人勉以“加油”。
再比如:到過幾個國家基本沒怎么玩,碩士讀了倆半博士也快拿到,談戀愛加結婚加生第一個孩子兩年內(nèi)完成,中文仨專欄英文一個繁體中文還一個,公司做醫(yī)院管理和投資——完全陌生專業(yè)陌生語境陌生經(jīng)驗……還要怎么個折騰法?常聽人勸我“少干點兒”或“放下些”,鮮有人說“還不夠”或“你太懶”。
把自己填滿,無非害怕——怕生命虛擲。但填來填去,生命的口袋毫無分量。比如我近來想出書,統(tǒng)稿前非常自信:百十萬字,五六年的經(jīng)歷,該是沉甸甸一大本吧。興沖沖開始收拾稿子,越往后越冒冷汗:什么啊,怎么留得住的這么少?我努力填進生命的東西,區(qū)區(qū)五六年開去,大都輕的融化在空氣里。本以為這是一段風風光光的還鄉(xiāng),到后來:一地狼藉里,滿頭大汗的拾遺。
終于到今天——就現(xiàn)在,我明白了:我只是把我填滿,沒有把生命填滿。我的這點體力、腦力、胸襟,稍一盤轉(zhuǎn)便互為消損。筋疲力盡也好,豐沛充盈也好,只是渺渺如我對一己之私的感受。
生命是宇宙:幽暗無極,大陽大亮,無限可能,無比深邃。它看似是我一人的,看似唯我一人在用,卻同樣大小、長短地屬于眾生,為眾生用。我浪費生命,看似浪費我一人的生命,其實有無數(shù)人陪死;我珍重生命,多做幾件有意義的事,其實也需無數(shù)人許可、幫襯;不論我詛咒或謳歌某一天、某一刻,無數(shù)人只是平平常常過那一天、一刻的生活;不論我怎么解讀或誤讀生命的意義,它已有汗牛充棟的超絕詮釋,且將有誰也無法說盡的偉大的意義。生命太大、太好:大到無論我們怎么穿針都不能把它絲絲縷縷地納入;好到無論我們怎么用它,它都有無窮妙用是我們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如此,即便把骨頭磨成齏粉,深苛強求、貼地奮進,相比過平凡日子:只是更好一點的浪費、更實在些許的虛擲,絕無可能抵消時空落盡背后的緊張、壓抑。
言盡于此,生命不可浪擲之處何在?我之面對生命,如一個終身烙印不脫的老賴面對一個坐擁欠賬無數(shù)卻和氣漠然的債主。既訴苦無門,還債的話,又究竟從哪一本賬還起?若粗把生命之債分公私:好玩樂的人難捱此生荒疏,于生命的大道公心無付出、無交代;埋頭苦干者、拼命硬干者,蓼蟲忘辛,三過家門而不入,談何私生活里樽前月下。乃至提籠架鳥地玩過去,對不起飛鷹走狗;掙一輩子錢,便不能做典籍冊頁的陰影里安恬打瞌睡的讀書匠。此前幾年,我同時做學術、寫作、經(jīng)營等幾件“正事”。有人告囑:收心呀,年輕人。最近又在刪繁就簡,關閉更多可能性。
生命自始均衡,只是人的際遇在變著花樣唐突它:同做幾件事但淺嘗輒止,所得乃一丘一丘的散錢,接的上生命幾大本欠賬,卻各自只能償還一點點;只做一件事而矢志不渝,所得乃窄窄一張大額支票,還一本賬勉為挺直腰桿,其他賬本欠到罪無可赦。怎么都不好,又都不至太壞。
但我和眾人一樣,原要一份無暇的好,不要不太壞,如挑上一只酒壺上梁山,大砍大殺,天地快活。這個債主偏偏給一邊添一副行囊,囊中儲滿欠條,紅纓槍成了扁擔——敝屣弛趾,歪斜著朝夕陽、日月深處去。快意何在?好何在?唯其如此,生命之唯一不可浪擲處在它鐵鐵的棋局、明明的輸贏,我們這一子必須落。
這一子的落定不可辜負,一子又一子把生命的棋盤填滿,縱然沒有扭轉(zhuǎn)乾坤的正確戰(zhàn)略,也多少在對弈中集些思考的余續(xù),繞作悠長的余味——少年佐酒,老來伴茶,純做別人眼里的分文不值。唯此分文不值,以我淺見:斷不可浪擲。
我的這本書,取名《浪擲的余味》。寫那些文章時無自覺,統(tǒng)稿時,按我這五六年浪費生命的幾種方式歸總篇目,于是有《漫游》《說書》《面壁》《評彈》《小說》。我這幾年具體是怎么浪費的,一點不重要。歸成一本書:我現(xiàn)在呼朋喚友地喝酒、將來由老妻扶著喝茶,好用。
若我之浪擲生命,竟能有一絲余味得以陪伴讀者諸君浩瀚的生命感悟,榮幸之至。
初稿寫于北京家中
定稿于中國鐵建廣場F座辦公室
2017年10月30日
劉宇隆,河南南陽人。撰寫博客“劉宇隆的二心集”十年,任英國《華聞周刊》等專欄作者八年,游學英國七年,回國創(chuàng)業(yè)兩年。現(xiàn)多處任職,居北京。已出版《喂,親愛的世界》等三本個人作品集。
目錄
浪擲的余味(自序)
漫 游
何必是何園
溫莎堡拾遺
廢墟的幽默
阿根廷南部的冰川
你好啊,諾丁漢
浴火廈門
這里的歐洲不一樣(莫斯科之一)
主義的余味(莫斯科之二)
長城
癡子
劈木頭的人
夜宿派丁頓
斯旺西的醉鬼
門前兩株樹
過竹園莊
三人行
旅中瑣事
無能為力的事
風衣和流浪漢
非洲故事
西恩·托尼
說 書
關于米開朗基羅的提綱
鴕鳥,駕!駕!駕!
他的每一行詩都值得
心匠蔣兆和
退無可退,退到藝術中去
凡·高
《亮劍》:一部讀了十年的書
大師的畫室
羅公·隱
思想者均生活于最壞的時代
中國的喜劇時代
語言的關切
張賢亮和他的孤獨
沒有理想國的魯迅
代悲白頭翁——懷念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談談魯迅的“兩株棗樹”——野草讀書會第一次活動上的發(fā)言
山高水長——讀趙越勝《燃燈者》
略談歷史和文學里的他者
辯雅俗
羅大佑唱歌
抓住蔡明亮
陌生的魯迅——紀念魯迅132周年冥誕
語言是一國文化的最高努力
文學意識的命運
“家書文化”的消失
泰綺思冥想曲
八股文芻議
面 壁
【編號0001】寫給孩子的第一封信
【編號0002】寫給孩子的第二封信
【編號0003】寫給孩子的第三封信
尋師記
結婚之題未定草
終于明白朱自清的《背影》在說什么
終于遇到一個老派的人
從前的日子比較慢
送Dr.Miwa?Hirono
婚禮·序
情歌兩首
情人節(jié),給媽媽的信
結婚二十七年
足球那些事兒
橘(寶塔詩)
剛好把你們都嫁出去
為什么知識分子煩人
鄉(xiāng)人
評 彈
中國關鍵詞——我的高考跑題作文
給中國人畫鬼臉容易,畫佛臉難
我們不做“禮儀之邦”很多年
說“說實話”
“心靈雞湯”到底是什么
世界那么大,都該去看看
凡公民俱有“資格”做柴靜做的事
什么是“意義”的意義
鄉(xiāng)村里的中國——寄語2015年
公平與機遇
世故
將來怎樣做父親
成長的傾斜
“謠言”是什么
故 事
糾紛
樹靈
琪兒的生日蠟燭
何必是何園
何園在揚州,又名“寄嘯山莊”,取自《歸去來兮辭》里的“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相比同城的另一處名園“個園”,何園是小園,看得細致一些,半晌也夠了。但它之作為“晚清第一名園”,算是大有來頭,而實則大有意思。
晚清的園子,其時間軸上承同光乃至更古,下啟北洋民國日踞乃至更今。何園舊址雖是同治時期的“雙槐園”,西南角的“片石山房”卻是明末大滌子疊石作品的人間孤本。它的源頭究竟應標記在清還是明?或許今人當它清朝園子,清朝人當它“上承前朝”吧!但何園之為何園,是從光緒九年才正式開始。彼時,片石山房由何氏自吳氏處購得,歷十三載,擴為今天所見的何園的規(guī)模。但算起來:園子正式完工后,何家人只住了五年。二十世紀第二年便舉家入滬,從此園內(nèi)幾無何家人了。到此,何園的時代結束,時代的何園開始。
抗戰(zhàn)前,何園內(nèi)辦過游樂園,演過維揚劇和魔術。抗戰(zhàn)時期,何園收過傷兵,又幾乎全園賣與漢奸殷汝耕。勝利后,顧祝同將軍辦的“祝同中學”在何園復校,后訂名“江都私立同仁中學”,一直辦到1948年年底……民族興廢的節(jié)點統(tǒng)共那么幾個,何園都沒能繞開。園子上空堆起的時間,每一頁都有歷史的簽名,其中幾頁竟書寫得密密麻麻。
把它鋪開了看:滿園的精致、跌宕、余韻。游園時,一多半的時間在二樓回廊:復道回廊聯(lián)通院內(nèi)幾乎所有建筑,路線和視線都是自由的。這本身就是載入園林史、建筑史的設計。既得以自由地走和看,就連著屋內(nèi)、屋外,再和樓下的庭院一起看:屋內(nèi)有法式壁爐,也有圈椅長案、觀音坐像;屋外有西洋百葉窗,而這些窗子與典型的江南粉墻相得益彰;園景又為墻體、檐角、假山收取放縱,既不封閉又不輕易地袒露于人。大滌子等建筑家的造型藝術不論如何精致、跌宕,不可能涵蓋“藝術”一詞的全部。園內(nèi)隨處摘見的黃予向等名家的字畫將造型未及的余韻填滿。
一為藝術,便只有完成。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奴隸》,就尤里烏斯二世陵墓來說未完成,就藝術本身是完成的;舒伯特《第八交響曲》的一、二樂章,就交響曲創(chuàng)作來說未完成,就藝術本身是完成的。何園之作為園林,尤比雕塑、音樂藝術的“完成”完成度更高。它曾供人居住,人在一直參與著,人的參與不停帶來藝術,不停形成余韻。而今,它供人賞鑒,賞鑒亦在一直發(fā)生,不停確認藝術,不停發(fā)現(xiàn)余韻。雕塑、音樂即便供人百載、千載,乃至永恒地賞鑒下去,如何似園林這樣曾供人居住、聚人參與、令人生活?
其實世間園林,個個是《紅樓夢》。不僅從實質(zhì)上承載過朱紫王謝、樓起樓沒的故事,在形式上也仿佛《紅樓夢》那樣的大書。普通人的竹籬茅舍也有“隔籬呼取盡馀杯”的趣味,終究似才子佳人后花園那樣的小說——簡單直接。沒有前緣,沒有后世,“蟪蛄不知春秋”,浪漫一下就無影無蹤——至多在回憶深處的斑斑凹槽,存放些失掉波光的水印罷了。何園這樣的園子是《紅樓夢》,前緣后世,客觀俱在。片石山房是它的木石前盟,“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的?何等眼熟”。何氏后來的營建,騎馬樓、玉秀樓、船廳,是不肖公子與丫鬟、小姐一桌吃、一床眠——耳鬢廝磨又“不涉淫濫”,慢慢滋生出來的為生活的依托和為時空、藝術的情愫。而今,我們與它繼續(xù)談情、惜古,豈非那身猩紅斗篷?“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晚清園林之消失,倒不是晚清和園林的一同消失,是對藝術參與的消失。無藝術參與,則《紅樓夢》式的對園林的繼續(xù)營建就不存在,唯余繼續(xù)賞鑒。賞鑒也是珍貴的。藝術作品因藝術參與的停止,其藝術生命停止;但它們因藝術鑒賞的延續(xù),其藝術史生命綿延無際。但藝術史講得清楚,藝術講不清楚。藝術史就是講出來的,藝術怎是講出來的?對藝術史的誤解可以通過研究和溝通解決,對藝術的誤解或靠藝術或靠對藝術的參與解決。藝術又是什么?我只知道在碌碌浮生里難找得到它,它是對浮生的“六記”,與浮生交遘,終相對浮生而平行。藝術的參與是什么?何園中人居住何園,米羅的維納斯被不知哪個弄丟雙臂,《紅樓夢》牽動一個叫脂硯齋的讀它……它不是純粹的鑒賞,是對藝術作品栽植、修剪,乃至嫁接。
這幾年在英國,偶會和幾個特別要好的英國朋友交換禮物。一個很堪玩味的現(xiàn)象是:每當我交出大紅大綠緙金線墜以多彩塑料珠的“中國禮物”,他們愛不釋手,第二天就掛在書包上“噔噔噔”老遠跑來讓我鑒賞;可當我把精心挑選的絹制宋畫山水書簽送給一兩個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朋友,他們只是禮貌地接受,眼中沒有任何躍動的光芒。我的一個中國同學也有類似經(jīng)歷,我倆湊在一起感嘆:怎么這群老外這么不識貨呢?一起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不是不識貨,是他們覺得大紅大綠才是中國藝術。若禮物稍顯素凈,他們許會覺得是日本工藝品。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拆除“三無”外國人(無經(jīng)歷、無知識、無意識)對中國社會、中國政治,乃至中國足球的“誤解”都不難,但拆除他們對中國藝術的誤解太難。英國人自小從何處經(jīng)歷中國?中餐館、唐人街、農(nóng)歷新年時的焰火和舞獅……唐人街和唐人街上的餐館其次供人吃喝,首先供人閱覽。英國人的《中國藝術課》大都是它們教的。怎么教呢?夜里亮的爆炸的霓虹、以鋼筋彎成的僵硬的飛檐、翠綠的立柱淌血的欄桿、塑料珠串的簾子遮不住大寫“恭喜發(fā)財”的神龕……盡管中國政治精英每年帶著國家宣傳片到處走,盡管卡梅倫值農(nóng)歷新年發(fā)表祝詞,長城、三峽大壩、核電站、Happy Chinese New Year……一時新奇,有點意思,可家門口的中餐館天天就在那兒啊!信誰的——誰與我同在,信誰的。
那日本餐館呢?宣紙、篾片、黑陶……小而精巧,素凈一些,安靜一些。西人擦擦嘴,摸摸肚子,打簾出來:哦,日本藝術就是這樣。其實日本藝術也沒這么簡單,中國藝術更沒這么簡單。但誰要聽你盤腿“一一道來”?許子東曾評價高行健的《靈山》不屬于典型的鄉(xiāng)土文學,不是風格或筆法問題,在于《靈山》寫的是西南邊區(qū)。西南豈非吾土?但提起中國的鄉(xiāng)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黃土高坡、華北平原或松遼的千里膏腴地。起碼在大眾審美框架里,中國人共同的鄉(xiāng)土需要比三湘、云貴更干燥、土俗、粗糲。相比西南,近年來這些地方入畫、入詩、入小說的次數(shù)要多得多吧!還是那個道理:誰與我同在,信誰的,不論是以餐館還是文藝作品的形式同在。
游居海外的國人具有向外國人解釋中國,從而消除他們對中國誤解的責任。只因中國藝術與外國人生活之遠,令其參與中國藝術從而消除對中國藝術的誤解尤為艱難。何況我們自己對本國的藝術就沒有誤解嗎?浮生之內(nèi)沉浮,無抽離、無反省、無等待、無期許——無藝術創(chuàng)作,無對藝術的參與,藝術越來越遠,誤解越來越深。
此誤解又何必是純粹的對藝術的誤解?對浮生的絕大誤解亦在其中。無藝術的生活不獨離棄藝術,亦是對生活本身的消融。消融了藝術的生活,如消融了精致、跌宕、余韻的何園——似也沒失去什么,木頭籠子該住還能住,但住得還有意思嗎?王爾德說:“為情感而情感是藝術的目的,為行動而情感是生活的目的。”我更愿改為:為情感而情感是藝術的目的,為情感而行動是生活的意義。
初稿寫于揚州何園
改定于北京家中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阿根廷南部的冰川
老爸在阿根廷出差,發(fā)給我一張冰川的照片,附:“在阿根廷最南端,離南極只有一千公里,對面是智利。在阿的卡拉法特市。”
我捏著手機屏幕,直至它爬滿手紋——浸得照片里的冰川虛化、乏軟。仿佛那些彌亂、亮晶晶的還涌動著我體溫的玻璃線絞成天軌,我若由它彈擲,則瞬間可教裝進冰川下一芝麻大的船上。似“聊齋”一般,我畫進畫出,而停在幻想的余續(xù)久不能轉(zhuǎn)出去。
越發(fā)能感悟出畫面和實際景物間的“不平等”。看畫勉為解饞,領受那份震撼則非得翻山越嶺地遞上一只泥巴捏的腦袋——待冰川煥出的幽藍火焰不斷貼溫度上去,直至將水涔涔的泥殼化成鐵生生的瓷殼。玲瓏自在。沒這份虔心或悠哉,則在家捧著畫解饞。看著玩著,雙目不禁向上搖動——乃至挖穿荒涼的天花板,與思緒的銀河相逢九天。則自滌蕩我于其中,虛幻大千,舞容回環(huán)。世界在底下活生生精彩,我待的太空沒有熱鬧可以傳遞的介質(zhì)。
我能為地球上的旅行找到的一個意義是:以腳記憶。平時生活而工作,用腳的地方不很多,指尖之于鍵盤,雙眼、頸椎之于屏幕,雙腳不服氣地在桌下堆來堆去,怎么擱著都不自在。離開城市和書桌,去真的踩一踩世界別處,則雙腳腦力全開,一一記下腳板自碎石棱上揉過的感覺,海水扶著腳腕一匝一匝裹蠶絲上去的感覺,青草、沙礫不斷與襪子上的線頭相互撞戒指的感覺等等。其實無異于用腳拍照,替代被信息壓痛了的雙眼;又或者用腳書寫,搶過手指與鍵盤的親密,換一卷竹簡、一柄刮刀調(diào)笑其茫然。無法阻止雙腳在此時的得意,它們在得意中是可以思考的。
按世界被創(chuàng)造的順序,先自然萬物,缺乏觀眾而上帝給派來了人。則人是用來:其一,給自然叫好,更贊頌造物者的偉大;其二,給一切自然變遷提供刻度,比如時間,幫一草一木、風風雨雨設計些來處與去處、和諧與沖突、永恒與短暫、表象與內(nèi)涵。世界上的一切趣味來自時間,我們休想躲開它密謀任何事。所以不得不發(fā)明讓時間停住的辦法,比如藝術,生生世世地發(fā)言、哭笑,或干脆胡來——消解主題,瘋瘋癡癡自己毀滅自己。
阿根廷南部的冰川不是淺淺擱在海水上的,它從大地根部發(fā)出活的渴求,千百萬年——人出現(xiàn)后,它被加上歷史,而未來則意味:仍舊這般矗立著。待所有時間性刻度作廢,仍舊這般矗立——歷史堆積停止,一把透明的火解決掉已金黃金黃蓬勃著酥熟味道的時間麥垛——解決為一攢透明的時間灰。
快給冰川寫首歌、寫幾句詩,別讓它原地——或簡直在照片里——站丟了。
寫于諾丁漢Raleigh Park
2014年10月4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