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上下兩篇,上篇為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研究理論篇,下篇為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實踐篇研究。上篇為三章:互聯網+的本質、內涵及特征;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的影響 ;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論。下篇為六章:互聯網+思政課創新體系;互聯網+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特色文化建設;互聯網+“移動微實踐”; 互聯網+“創業、創新”; 互聯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序
“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研究——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通知!兑庖姟窂娬{,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和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兑庖姟窂娬{,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高校要以加強網絡等陣地建設為重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堅定廣大師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5年0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自此,各行各業都在探索互聯網+的應用,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勢在必行。
自2013年,大學迎來首批“95后”大學生以后,現在“95后”已成為大學生的主體。根據2014年騰訊發布了《中國“95后”社交網絡圖譜》。圖譜指出95后是伴隨中國互聯網“一起長大”的一代人。網絡社交對95后而言是天然存在,網絡社交日益成為他們的日常必需品。95后對社交平臺的接受度高,對社交網絡的依賴度更高。因此,認識到在校大學生的網絡學習、網絡生活和網絡應用等特點,我們就應該意識到“互聯網+”時代已闊步向我們走來,“互聯網+教育”已刻不容緩。
因此,在高校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互聯網+”的作用不可忽視,高校需要調動一切可以運用的人力資源,搭建豐富多彩的網絡平臺、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課堂創新模式、開發基于互聯網的新興載體、依托各種特色校園文化、結合校院兩級特色社團活動,形成高校思政課教學,與黨團組織活動等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專業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網絡大聯盟,建立起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能力”為核心的一切連接,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落細、落小”。將“互聯網+”的六大核心特征“跨界融合、創新驅動、結構重塑、以人為本、開放生態、連接一切”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融為一體,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大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精彩的人生。
實踐育人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在河北農業大學113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注重實踐教學。自1902年建校以來,在100多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始終重視發揮實踐教學和實踐育人功能,并逐步發展和完善。1958年學校明確提出“實現以教學為主的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三結合”,開始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嘗試。到20世紀70年代末,學校以承擔“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為契機,組織廣大師生走出校門,走向農村,開展了“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改革實踐,走出了一條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理念,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生成才為根本,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農業生產、農業實習過程中成長,在服務三農、進行科研過程中成才,充分發揮農業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并蘊育形成了 “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經過多年的傳承與弘揚,涵育培養了“太行山道路”優秀教師群體、“果樹9301班優秀畢業生群體”、“農大式排隊乘車”志愿服務團等先進典型。集中展現了一代代河北農大人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2014年,我校獲批了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農業大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創新研究中心;獲批了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ZD201452):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研究。
近年來,學校非常重視網絡教育教學工作,首先,啟動了《河北農業大學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工程實施方案(試行)》,促進信息化環境下課程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在線教學資源,推進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工程的實施;其次,開展了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SPOC課程建設專題立項和研究工作,鼓勵、支持教師的網絡在線課堂教改研究;第三,開設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青禾—農大學子成長手冊網站”和“農大青年風尚微信訂閱號”,加強了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另外,學校緊跟信息時代步伐,鼓勵師生運用大數據理念和技術,支持師生拓展互聯網+思維,激勵師生探索互聯網教育教學活動,重視實踐育人和創新育人,取得了一定成績。2015年,獲得了由教育部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主辦的全國首屆大學生移動互聯網創業大賽第22名(河北賽區第2名)的好成績;獲得了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TI杯)總決賽一等獎和三等獎的好名次。
將“互聯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契合到一起,是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網絡載體拓展教育途徑的必然體現,更是對伴隨網絡成長的“95后”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式。該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探索了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主體與客體、載體與工具、方法與機制,借助互聯網+思維,通過“互聯網+”這種形式和手段,將思政課創新育人體系、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統一起來,既是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積極探索,也是對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成效的總結,這是推動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一種新嘗試,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與宣傳部、學生處、團委、相關學院、網絡中心教育工作者互助合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的創新探索。
河北農業大學黨委非常重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工作,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相關單位開展的教學活動、科學研究、跨界融合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有效指導。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亞青、信息學院副院長張國磊合作主編的新書《“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研究》,結合新形勢、新技術、新要求,對于在“互聯網+”形勢下,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的意義、目標、內容、形式、載體、方法、機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既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又能夠將學生處、團委及各學院開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新形勢下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很高興看到該書的出版,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和教師關注互聯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期望本書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認可。
河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2015年11月
李亞青,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所學專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省三三三第三層次人選。
序
第一章 “互聯網+”教育概說(28000)
第一節 “互聯網+”教育的起源
第二節 “互聯網+”教育的內涵
第三節 “互聯網+”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互聯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育總論(22000)
第一節 意義與目標
第二節 主體與客體
第三節 理念與方法
第三章 “互聯網+”高校思政課創新體系(31000)
第一節 教學人才體系創新
第二節 教學設計體系創新
第三節 教學評價體系創新
第四章 “互聯網+”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39000)
第一節 新生入學教育
第二節 師生“移動互聯”
第三節 學生日常教育
第五章 “互聯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23000)
第一節 校園特色文化建設
第二節 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第三節 家鄉特色文化滲透
第四節 網絡校園文化涵育
第六章 “互聯網+”“移動微實踐”(15000)
第一節 微課堂
第二節 微實踐
第三節 微比賽
第七章 “互聯網+”“創業創新”(20000)
第一節 師生創業
第二節 校園創新
第八章 “互聯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9000)
第一節 熱愛祖國
第二節 服務社會
第三節 出彩人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