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文藝社今年重點推出的詩經(jīng)典 譯叢中的第1本。
丘特切夫是俄羅斯哲理詩重要的代表,有抒情的哲學(xué)家之美譽,他善于將人生觀和宇宙觀寄寓于風(fēng)景的素描中,而從情感的抒發(fā)中追問生命的意義。自然與愛情是他鐘愛的兩大主題,其創(chuàng)作中顯露的早期象征主義特征尤為后來的詩人推崇,被譽為第yi流的詩歌天才、俄羅斯詩壇上不可多得的卓越現(xiàn)象。詩集選譯了丘特切夫極具代表性的詩作4000行。
譯者汪劍釗是俄羅斯文學(xué)翻譯的專家,
也是詩人和文學(xué)評論家,F(xiàn)為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教授,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北京大學(xué)中國詩歌研究院研究員。出版有:專著《中俄文字之交》、《二十世紀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阿赫瑪托娃傳》、《詩歌的烏鴉時代》(詩文自選集)等;譯著《訂婚的玫瑰俄國象征派詩選》等。
俄羅斯的杜甫
與普希金并稱詩歌雙璧
被托爾斯泰譽為沒有丘特切夫就不能生活
譯序:沒有丘特切夫就不能生活
談及俄羅斯的詩歌,中國讀者不由自主地首先想到的通常會是普希金。誠然,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xué)史上絕對不可繞過的人物,堪稱俄羅斯的一張詩歌名片,其磅礴的才情,傳奇的一生,以及在各文體中勤奮的勞作,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遺產(chǎn)。可以說,普希金在俄羅斯的地位類似于中國的詩仙李白,他的創(chuàng)作所運用的語言,聲音和節(jié)奏,猶如天籟,幾乎是不可模仿的。但是,普希金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與這顆太陽一起閃爍的還有另外一些令人炫目的星辰,其中光亮度與之最為相近的當屬丘特切夫。在我看來,丘特切夫或許稱得上是俄羅斯的杜甫,并且,正如中國詩圣在時間序列里的沉浮,他的聲譽也是在身后愈益隆厚,終至被二十世紀初白銀時代和其后的詩歌書寫者目為重要的源頭性詩人之一。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丘特切夫于1803年11月23日(俄歷12月5日)出生在奧爾洛夫省勃良斯基縣奧甫斯圖格莊園的一個世襲貴族家庭。丘特切夫的早期教育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的,家庭教師拉伊奇是一名出色的詩人、翻譯家,十分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學(xué),對其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在十歲左右便開始了最初的詩歌練習(xí)。1821年,畢業(yè)于莫斯科大學(xué)語文系,旋即進入外交部工作,隨后被派駐到慕尼黑、都靈等地任外交官。1828年,與德國詩人海涅、哲學(xué)家謝林相識。丘特切夫曾將前者的作品翻譯成俄語,并寫過數(shù)首仿作,而后者,則對這位俄羅斯外交官的機智與幽默極為欣賞,認為他是一個卓越的、最有教養(yǎng)的人,與之來往永遠給人以欣慰。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德國友人當時并不知道丘特切夫?qū)嶋H是一位出色的俄語詩人。這種交往是愉快而有益的,海涅詩歌中的優(yōu)美和纏綿與謝林哲學(xué)中的浪漫氣質(zhì)和泛神主義思想都深刻地影響了詩人的世界觀和自我認知。
1836年,經(jīng)由茹科夫斯基和維雅澤姆斯基的推薦,普希金在自己主編的雜志《現(xiàn)代人》以《寄自德國的詩章》為名刊登了丘特切夫的二十四首(另一說為十六首)詩歌,署名為ФТ(意思是費丘)。這是丘特切夫的詩歌第一次在祖國得以發(fā)表。這組詩歌讓他的同胞認識了一位新的天才。此后,他的作品不斷發(fā)表在《現(xiàn)代人》雜志上。1844年,丘特切夫回到俄羅斯。次年,重新進入外交部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曾擔(dān)任書報審查的工作。四十年代是丘特切夫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沉寂期,但與他在文壇上一度隱身成為對照的卻是,他的詩歌在五十年代初引起了包括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等著名詩人和作家的關(guān)注,他們紛紛撰文高度評價,前者為丘特切夫被歸入二流詩人而鳴不平,認為所謂的二流只是在名聲上,而他實際擁有第一流的詩才;后者不僅宣稱其創(chuàng)造的語言是不朽的,而且肯定了他的思想,認為它們對于讀者從來不是赤裸的、抽象的,而總是和來自心靈或自然界的形象相融合,不但深深浸透著形象,而且也不可分地、連續(xù)地貫穿在形象之中。上述評價無疑擴大了丘特切夫的影響力,甚至引起了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敘事文學(xué)大師的關(guān)注。據(jù)說,托爾斯泰可以背誦詩人的不少詩句,曾對自己的友人聲稱:沒有丘特切夫就不能生活。
顯然,丘特切夫的詩歌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魅力。他創(chuàng)作的幾個關(guān)鍵詞是人、愛情、自然、生與死、信仰等,都是一些永恒的主題。然而,詩人善于在特殊的時間和空間中予以處理,讓平常的景物或經(jīng)驗獲得不平常的體現(xiàn),在一粒沙中洞開一個世界,在一朵花瓣里嗅到春天的氣息,由此揭開表象的遮蔽層,讓生命的真義以樸素、本然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
丘特切夫有過數(shù)段情史和三次婚姻。他的初戀對象是一位鄉(xiāng)村姑娘,卡秋莎克魯格麗科娃,后來因身份懸殊太大而遭到父母的反對,這段感情無疾而終,也不曾在詩人的寫作中留下痕跡。丘特切夫產(chǎn)生情感的第二個對象是阿瑪麗婭馮萊恩菲爾德。她是普魯士王子弗里德里希-維爾格爾瑪三世與多恩塔西斯公爵夫人的私生女。他倆墜入情網(wǎng)后,丘特切夫曾向阿瑪麗婭求婚,但這次倒是似乎顯得詩人高攀了,也遭到了對方父母的拒絕。阿瑪麗婭后來嫁給了克留德涅爾男爵。這段失敗的戀愛令詩人終生難忘,他為之寫下了數(shù)首感情真摯的作品,其中有《致Н》《我依然記得那黃金時代》和《КБ》等,均是傳世的名篇。丘特切夫第一位妻子名叫艾麗奧諾拉彼得松,美麗而賢淑,他倆幾乎都是一見鐘情;楹螅悐W諾拉悉心相夫教子,料理家務(wù),免除了詩人不少后顧之憂。不幸的是,她在37歲時因病去世。她的離世對丘特切夫打擊很大,事后,詩人寫下了《經(jīng)常有這樣的時刻》,回憶他們過往的幸福生活。丘特切夫的第二位妻子也是一位德國女子艾爾涅斯季娜喬恩貝爾克。艾爾涅斯季娜年輕、活潑、可愛,與詩人性情十分投合,詩人為她寫下了《我的朋友,我愛你的眼眸》。在丘特切夫為數(shù)眾多且質(zhì)地普遍很高的愛情詩中,有一組名為杰尼西耶娃組詩的作品最為深摯動人,它們也是丘特切夫整個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收獲。1850年7月,詩人結(jié)識了女兒的同學(xué),年僅二十四歲的葉蓮娜亞歷山德羅夫娜杰尼西耶娃。相識不久,兩個忘年的男女就陷入了熱戀,并且保持了長達十四年的密切關(guān)系。這段感情激發(fā)了丘特切夫噴泉式的靈感,令他寫下了總共二十二首詩歌,堪稱一部抒情心理小說,詩人將它稱之為最后的愛情,他在詩中如是吟唱:
哦,在我們?nèi)松南缕侣飞希?br />我們相愛得更加溫柔,更加迷信……
閃耀吧,閃耀,告別的光輝
來自黃昏的晚霞,最后的愛情!
…………
哪怕脈管中的血液日益干涸,
但心中的溫柔卻永不會枯竭……
哦,你,最后的愛情!
你既是至福,又是絕望。
當時,丘特切夫已年近五旬,亦即人生的下坡路。與少年人的魯莽、輕率,甚至粗暴不同的是,詩人已是飽歷滄桑,對人生有了百味的品嘗,卻依然被一種莫可名狀的力量所左右,以至沖破了理性的規(guī)訓(xùn),勇敢地去領(lǐng)受一份非常的情感。這就注定了可能是一份被痛苦、憂愁百般纏繞的幸福。詩中的溫柔自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狀態(tài),但迷信一詞的出現(xiàn),說出了作者特殊的認識,對愛情如宗教式的膜拜,詩中黃昏的晚霞作為告別的光輝,實際也意指的是最后的愛情。這份情感蘊含著恐懼、不安,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可能還有青春的記憶。詩末的絕望一詞將這首詩推向了高潮,意味著那是可以與死亡相提并論的愛情。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即便在愛情詩中,丘特切夫依然體現(xiàn)著對人生的洞察和哲理性思考,因而使這部分作品讓讀者體驗到人類可能達到的情感強度以外,更有對生命和宇宙的感悟。這種特征在他那些詠嘆自然和時間的作品中則有更顯著的呈現(xiàn),詩人也享有了抒情的哲學(xué)家之美譽。對此,批評家阿克薩科夫有這樣一個評價:活著就意味著思索。丘特切夫認為,真正的不朽只存在于自然之中,他善于將人生觀和宇宙觀寄寓于風(fēng)景的素描中,而從情感的抒發(fā)中追問生命的意義,我們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遇見人格化的自然和自然物的人性。這讓他的作品不僅愉悅了讀者的聽覺與視覺,而且還刺激了他們的大腦。且看他筆下的春天:
年幼的樹葉開始泛綠,
你看,白樺樹傲然挺立,
它們紛披著蔥綠的葉片,
那種薄如蟬翼的新綠,
近乎透明,猶如輕煙……
詩歌從樹葉泛出綠色開始,把讀者的目光吸引到挺立的白樺樹那里,然后展示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出色的想象,描摹初春的樹葉獨特的形態(tài),它近乎透明,猶如輕煙,春意隨之便躍然紙上。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回到了冬天的夢,反襯了春天的明媚與鮮活。最后,詩人告訴我們,在漫山遍野的綠叢中,你找不到一片枯死的葉子,再一次強調(diào)了春天所蘊含的蓬勃生機。這種對風(fēng)景的敏感使得詩人擁有了自然代言人這一最恰切的身份,如《夏日黃昏》一詩無論在意象的營造和節(jié)奏的安排上,都顯示了極具匠心的藝術(shù)功力,全詩貫穿了一種泛神主義的氣息:
太陽這顆灼燙的火球,
從大地的頭頂滑落,
海洋的波濤吞噬了
黃昏那場平靜的大火。
明亮的星星已經(jīng)升起,
用濕漉漉的頭顱
在我們的上空竭力
托起了天的穹廬。
太陽、大地、海洋和星星仿佛都秉有了一種特殊的感知和運轉(zhuǎn)能力,景物也仿佛被安裝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人類有著相似的感應(yīng)和語言。正是有了這樣的鋪墊,讀者的眼底閃過一陣甜蜜的顫栗,如水流,涌動于大自然的脈管這樣的句子,斷不會感到有什么突兀,更是為其中的陌生化審美傳達而滋生閱讀的快感。
誠然,丘特切夫絕非對政治、對社會漠不關(guān)心的人。就政治觀點而言,他屬于保守的斯拉夫主義陣營,相信東正教是人類的歸宿,俄羅斯則是被上帝選中的民族,承擔(dān)著拯救萬民的重任。(在這一點上,他似乎與忠于皇權(quán)的杜甫也十分接近。)毋庸諱言,詩人對當時席卷歐洲的大革命思潮是存有懷疑的,盡管他目睹了現(xiàn)實的鄙俗和不公,但也無法接受激進主義者所鼓吹的暴力革命和政權(quán)更替中的血腥,其整體的世界觀和意識仍然傾向于博愛、良知和公義等普泛的價值。因此,在丘特切夫的心目中,他似乎更贊同一個詩化的現(xiàn)實和美拯救世界的模式。《煙》是對屠格涅夫的同名長篇小說的一個聲援。他認為,只要驅(qū)除那令人不快、無限的第五元素?zé)煟澜缇蜁貧w真實,亦即我們的森林將重新煥發(fā)新綠,森林還會那樣神奇、迷人。
晚年的丘特切夫,在遭受子女、兄長和母親接二連三去世等多重打擊后,意志更為消沉和沮喪,從而對死亡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他在《這里,曾經(jīng)有過多少狂放的生命》一詩中流露了強烈的人生無常和世相虛無的觀念:
大自然對于過往的事情全然不知,
它也不了解我們幻影似的時光,
在它面前,我們迷糊地意識到,
我們自己只是它的一個幻象。
1873年1月,丘特切夫患了腦溢血,此后就一直臥病在床。7月15日,丘特切夫在皇村溘然長逝,三天后,被安葬于彼得堡新圣女修道院旁邊的公墓。普希金的逝世,曾被稱之為俄羅斯的太陽隕落了,同樣,丘特切夫的離世也被看作北斗峁星團在夜空中的消隱。不過,他們的光芒都不曾真正消失,其詩歌之火星依然可以燎原,并隨著時間的流動愈加燦爛。
最后,值得重申的是,如同杜甫的轉(zhuǎn)益多師乃至集大成和開詩世界,丘特切夫不僅是一個璀璨的存在,更是后人可以學(xué)習(xí)的一位精于詞語組合的語言巨匠,他對詩歌藝術(shù)的鉆研與奉獻,堪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對生命的體悟,關(guān)于世事的洞察,與自然的親近,還有溢于言辭的憂患意識、宇宙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愈來愈被讀者所認可,并愈益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眾所周知,與李白那種抒情、鋪張、躍動的特征相比,杜甫在總體上是嚴謹、節(jié)制、內(nèi)斂和沉思的。類似的風(fēng)格特征似乎也同樣在普希金與丘特切夫身上分別予以顯現(xiàn)。兩位詩人堪稱俄羅斯詩歌史上的雙璧,各自劃出并延展了不同的方向,催生了俄羅斯的豪放派與婉約派。與普希金相比,丘特切夫在表現(xiàn)社會與生活的廣度和開闊性上或許稍遜一籌,但在揭示人性的縱深與豐富性上,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丘特切夫是一名比普希金更為復(fù)雜、更為神秘,也更為深刻的詩人。
2017年6月17日 育新花園
丘特切夫(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Тютчев 1803-1873),俄羅斯哲理詩最重要的代表,有抒情的哲學(xué)家之美譽。自然與愛情是他鐘愛的兩大主題,其創(chuàng)作中顯露的早期象征主義特征尤為后來的詩人推崇,被托爾斯泰譽為沒有丘特切夫就不能生活。在俄羅斯詩歌史上,丘特切夫與普希金堪稱雙壁。
汪劍釗,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教授。出版專著《中俄文字之交》、《二十世紀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阿赫瑪托娃傳》等;詩文自選集《詩歌的烏鴉時代》;譯著《俄羅斯白銀時代詩選》、《普希金抒情詩選》、《曼杰什坦姆詩全集》、《阿赫瑪托娃詩選》等。
致親愛的爸比
我強壯又很羸弱
淚
致Н
閃光
黃昏
正午
春天的暴風(fēng)雨
CACHE-CACHE
夏日黃昏
幻象
失眠
快樂的白晝還在喧鬧
天鵝
在人群中
你看他在紛紜的大千世界中
致N.N
山中清晨
雪山
最后的災(zāi)變
仿佛海洋整個環(huán)抱著地球
海馬
這里,天之穹頂如此沮喪
致兩姊妹
安恬
朝圣者
瘋狂
我駕車駛過立窩尼亞原野
松散的沙粒蓋住了雙膝
秋天的黃昏
樹葉
阿爾卑斯山
這一天
MALARIA
仿佛在一堆灼燙的灰燼上
春水
Silentium
在這棵高挺的人類之樹上
致***
PROBLEME
行吟詩人的豎琴
我喜歡路德教徒的祈禱儀式
從鄉(xiāng)村到鄉(xiāng)村
我依然記得那黃金時代
海上的夢
不,大地母親,我不能掩飾
黛青色的花園睡得多么甜美
在空氣窒息的沉寂中
柳樹
黃昏
靈柩已經(jīng)放進了墳?zāi)?br />東方泛白
恰似一只小鳥
瓦灰色的影子已經(jīng)相互融合
多么荒僻的一個峽谷
一只鳶鳥從林中草地騰起
在爬滿葡萄藤的山岡之上
水流變得更濃稠、更渾濁
午夜的風(fēng)
靈魂渴望成為一顆星星
我的靈魂是影子的厄呂西翁
起伏的山巒
我獨自坐著
冬天的末日已經(jīng)來臨
噴泉
峽谷中一片耀眼的積雪
大地還是一片凄涼的景象
你的眼睛里沒有感情
我的朋友,我愛你的眼眸
昨夜,被幻想的魅影籠罩
意大利別墅
1837年1月29日
1837年12月1日
莫非已經(jīng)很久
怎樣的溫柔
你看,西邊的天空
春天
白晝與黑夜
姑娘,別相信
我站在涅瓦河的河畔
哥倫布
大海與懸崖
我還在忍受欲望的折磨
致一名俄羅斯女人
仿佛煙柱在高空明亮地閃爍
神圣的夜在天之穹頂升起
很不樂意地
就這樣,我又一次見到了您
遲暮的夏天,安謐的夜晚,
當我們置身于致命的煩憂中
在海水的藍色平川上
我又看見了你的眸子
人的淚滴
詩
夜的羅馬
威尼斯
宴會結(jié)束
上帝,請把你的愉悅
涅瓦河上
陰云密布的天氣
被若有所感的睡意籠罩
致羅斯托普欽娜伯爵夫人
不論正午炎熱的氣息
不要輕易下判斷
兩個聲音
你看,在開闊的河面上
新綠
我們的世紀
波浪與思想
暑熱尚未完全消退
在離別中蘊含著一種高妙的涵義
夕光降臨,夜色臨近
你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表白
我不知道
夏日雷霆的轟鳴多么歡快
仁慈的上帝并非無意地
哦,我們的愛情多么致命
定數(shù)
不要說他還像從前一樣愛我
哦,不要用公正的責(zé)難來驚擾我
你滿懷柔情祈禱的言辭
我記得一雙眼眸
孿生子
你,我大海的波浪
陽光普照
冬天這個善使魔法的女巫
最后的愛情
1854年夏天
你現(xiàn)在還顧及不了詩歌
紅彤彤的火光
從海洋到另一個海洋
這些窮困的村莊
哦,我有預(yù)知本能的靈魂
1856年
生活中有那樣一些瞬間
致НФ謝爾皮納
美妙的白晝消隱在西邊
在黑黢黢一群的上空
在初秋的節(jié)令中
你看,樹林里滿目蔥綠
經(jīng)常有這樣的時刻
她靜坐在地板上
在深秋時節(jié)
歸途
致ЕН安年科娃
十二月的早晨
盡管我在峽谷中筑巢
我認識她還是那個時候
玩耍吧
致АА費特
仿佛在夏日
北風(fēng)止息
哦,這南方
ENCYCLICA
她整天神志恍惚地躺著
哦,夜之海
在上帝不曾給出默許之前
在我痛苦而停滯的生活中
海浪含納一種悅耳的聲響
致我的朋友雅波隆斯基
朋友,迄今已有十五個年頭
東方令人可疑地緘默
1864年8月4日忌辰前夜
多么意外啊,多么明亮
夜的天空如此陰郁
沒有一天,靈魂不疼痛
無論中傷的話語多么刻薄
當我們的一個單詞引發(fā)了
當衰邁而陳腐的力量
理智無法了解俄羅斯
紀念НМ卡拉姆辛百年誕辰
你,俄羅斯之星
金色屋頂?shù)姆垂?br />煙
最后的時刻無論怎樣沉重
我重又佇立在涅瓦河上
火災(zāi)
云彩逐漸在天空融化
西里爾逝世千年忌辰
仿海涅
不曾擁有預(yù)測的能力
兩種力量
大自然就是司芬克斯
致ЮФ阿芭扎
無論離別怎樣折磨著我們
КБ
我們遵從最高的旨意
陪伴了我好多年的兄長
不論生活給過我們什么教誨
這里,曾經(jīng)有過多少狂放的生命
懲罰人的上帝奪走我的一切
意大利的春天
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