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政策研究熱點(2015)》是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對該年度我國語言文字政策領域的熱點話題、理論建設、學術活動等進行的盤點梳理,分專題收錄全年公開發表的優秀論文,對語言文字政策的制訂、規劃和研究均具參考價值。本書共分“年度盤點”和“年度推薦”兩大篇章。上篇包括2015年的重要語情、語言文字輿情的盤點,以及五大科研基金語言類課題立項情況、語言文字政策研究類學術會議、語言政策與規劃領域術語使用與翻譯狀況等的盤點,相關研究報告均為首次發布;下篇是由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立足語言文字發展事業全局的高度,在全年已發表的語言文字政策研究成果中精選推薦的25篇論文,按內容分為理論建設、語言戰略、語言規范、語言保護、語言教育、漢語傳播與全球華語、語言政策國別研究七個專題,所收文章在業內已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書《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熱點年度熱點》為年刊,是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對學界關于語言文字政策研究成果的年度盤點,對語言文字政策的制訂、規劃和研究均具參考價值。使讀者對2015年度國家語言文字政策有更深刻的了解。
建設美好的語言生活是現代政府的重要責任
人們運用、學習和研究語言文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術的各種活動構成了語言生活 。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生活不是與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并列的生活范疇,而是將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中的語言活動抽取出來進行專門觀察的以語言為視角的特定生活范疇。如果說“現代政府的職能已從維系社會運轉轉變為供給一個可以供人類美好生存的社會系統” ,那么建設美好的語言生活就是現代政府在語言方面的重要責任。現代社會塑造現代政府,現代政府再造美好社會,美好社會需要美好的語言生活。
美好的語言生活應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特征:第一,語言作為交際工具、思想依托、民族標記、文化載體的基礎功能有效發揮;第二,語言在前述功能基礎上衍生出的對現代國家建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整合功能、經濟發展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價值培育功能、信息安全功能等有效發揮;第三,具有調節語言沖突、消除語言暴力的有效機制;第四,有一個與復雜多樣且不斷變化增長的社會語言需求相適應的語言服務供給保障體系;第五,作為個體的語言使用者普遍樹立以秩序、規范、文明為價值導向的語言意識,對語言具有敬畏感,對語言問題持理性態度。
政府應當通過確立價值、凝聚共識、供給規制,引領社會共同建設美好的語言生活,承擔著以下三項基本使命:
其一,建構語言秩序。對內,面對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種的語言國情,伴隨著社會從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轉型,以及語言意識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向“主體多樣、多語和諧”的轉變,促進不同語言文字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在不同場域發揮不同的功能作用,解決信息交流、文化傳承等各領域遇到的語言問題,是政府在語言方面的首要職能。對外,面對國家利益的全球拓展、日趨激烈的國際語言競爭,參與全球語言生活治理,推動建構一個良性的世界語言秩序,建設美好的全球語言生活,應當進一步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
其二,優化語言系統。面對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對本國語言文字進行整理、加工,優化其結構、功能,使其適應社會變化,從而保持其獨立性和生命力,是政府在語言方面的重要職能。優化語言系統,不僅首先針對本國的主體性語言文字,同時也包括本國其他語言文字,比如我國的傳統通用少數民族語言和其他有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以及聽障、視障人士使用的手語、盲文等。
其三,發展語言實業。語言實業是將建設美好語言生活具體化、實務化的行動體系,是聯接國家語言政策和社會語言應用的紐帶。對下,語言實業是貫徹落實國家語言政策的具體措施;對上,語言實業是反饋社會語言需求、評估語言政策效果、推動語言政策調適的中介。語言實業包括語言事業和語言產業。語言事業是公益性的,國家投入、政府主導,比如國民教育系列中的語言教育、語言評測、語言科研、語言監測與統計、語言國際傳播、語言保護、語言咨詢等,功能是提供語言文字方面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語言產業是市場化的,多元主體、市場調節,比如語言翻譯、語言出版、語言技術研發與應用、市場化的語言培訓與評測等,功能是提供語言文字方面的市場產品和市場服務。發展語言事業和語言產業,有利于提升國家語言能力、國民語言素質和社會語言福利。政府既要加大投入促進語言事業發展,也應提供政策制度環境促進語言產業發展。
一切語言政策研究都是圍繞上述三項基本使命展開的。比如,關于建構一個什么樣的語言秩序的價值思辨,以及如何運用監督、管理、教育、宣傳、服務等多種手段,培育公民根據不同場域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語言意識,引導公民的語言選擇,提高公民的語言能力,推動理想中的語言秩序轉變成語言生活現實。又比如,優化語言系統如何兼顧學理與俗實的關系,以及如何兼顧人的語言使用需求和機器的語言處理特點。再比如,應當發展哪些語言實業,以及各項語言實業發展中遇到哪些理論和實踐問題、政策和制度瓶頸及應當如何應對。在這個意義上,所謂語言政策研究,實際上是關于如何落實現代政府在語言方面的責任、建設美好語言生活的研究,是關于如何有效解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語言問題,以及如何通過發揮語言的功能促進國家成長、社會進步的研究。
作為語言政策研究的年度論文集,上述三項基本使命的提出為本書在年內目不暇接的語言研究中遴選熱點勾勒了一個較為明確的邊界。以現代政府“建設美好語言生活”的責任為視角,本書分不同專題,遴選刊載了2015年國內外學者關發表的優秀論文。這些論文,有的探討語言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建設問題,分析他國的語言政策理念及效果,指向關于語言秩序的價值思辨;有的探討漢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和全球華語建設,指向優化語言系統的重要使命;有的探討語言教育、語言保護、語言經濟、國家語言能力、漢語國際傳播等的發展方略,涉及多項語言實業。這些論文,視角多元、邏輯縝密、見解獨到,學術價值突出且具有戰略意義。此外,本書還就2015年國內的社會語情、語言政策研究學情等進行了專題盤點。作為《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2016)》的姊妹篇,“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學術”也是本書秉持的宗旨。
2015年,我國的語言生活景象萬千,伴隨著語言政策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言的功能與價值在多維解讀中進一步凸顯,政府的語言作為在管理、建設、服務各領域開拓進取,關乎國家成長、社會進步、民生福祉的各項語言實業蓬勃發展。“美好的語言生活”未來可期!
是為序。
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建的國家語委科研機構,成立于2013年3月21日。
序:建設美好的語言生活是現代政府的重要責任……………………………………張日培
語言規劃
語言規劃學的學科構想
國家民族構成與語言政策問題
語言戰略
分裂主義與語言問題
全球競爭中的國家語言能力
中文在聯合國系統中影響力的分析及其思考
語言經濟與語言經濟學:差異與互補
語言規范
當代漢字系統優化的基本原則
地名用字規范問題研究——兼談地名用字難點問題在辭書中的處理
《漢語拼音詞匯(專名部分)》難點探析
語言保護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緣起及意義
科學理智地深入開展瀕危語言保護的研究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定位、目標與任務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規劃百年議
多語環境下“母語”概念的界定:困境與出路
語言教育
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語言教育的多樣化
現代語文教育的定位問題——經義教育�6�1語言專門化�6�1語用
對中國外語教育改革的幾點認識
英語高考改革對英語教育教學的影響
全球華語
“大華語”概念適應漢語走向世界的需要
論全球華語的基礎及內涵
論漢語教學的三大分野
漢語傳播
漢語國際傳播事業新常態特征及發展思考
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定位問題
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計中的作用
國別研究
語言與國家安全:以蘇聯語言政策為例
美國語言教育政策的嬗變及對我國語言戰略規劃的影響
新加坡華語政策與規劃的硬道理
附錄
2015年重要語情述評
2015年度語言文字輿情
2015年國家級科研基金語言學課題立項分析
2015年語言文字政策研究類學術會議
2015年語言政策與規劃領域術語使用與翻譯狀況
本年度對于語言健康問題的社會關注,歸納起來大體有如下熱點:
1.語言低俗化問題
近些年來,語言低俗化問題不僅出現于網上,而且在現實語言生活中也日趨嚴重。社會對此普遍表示憂慮。相關文章常見于各種大小媒體,難以窮盡統計。隨便舉例說:《上海政協委員建議“減少網絡語言污染加強漢語保護”引熱議》(中國新聞網1月27日)、《“X絲”“X格”,部分網絡語言超文化底線》(《新快報》3月15日)、《新華社批名人口禍風波:把涉黃涉暴語言當個性》(《新華每日電訊》4月9日)、《作家劉斯奮:漢語寫作低俗粗鄙化是文化墮落》(中國新聞網4月20日)、《整治低俗語言,凈化網絡環境》(人民網6月3日)、《中學教師:禁低俗網絡語言比禁煙更難》(中國江蘇網6月3日)、《爭取早日把“屌絲”淘汰出漢語系統》(中國社會科學網7月20日)、《低俗網語拉低民族審美意識》(《半島都市報》11月15日)、《專家抨擊低俗語:不僅污染語言,而且危害社會生態》(《人民日報》11月24日)、《網絡語言成時尚,低俗詞匯讓人憂》(《商丘日報》11月28日)等。而對低俗語言問題系統關注的,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該室1月20日發布了《2014中國網絡語象報告》,6月3日發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8月7日發布了《2015上半年網絡流行語分析》。這些報告不僅對網絡語言進行了搜集整理和數據統計,而且進行了深度分析,發表了看法。指出,互聯網語言的不斷更新,反映出網民趣味的交流、智慧的調侃和創意的批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市儈、低俗、惡俗甚至反文化的語言表達,有些網民自我矮化、自我丑化的詞語也在網絡空間瘋狂產生流行。主要有三種表現:以情緒發泄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報告認為,網絡語言低俗不僅擾亂了交流的善意、崩塌討論的平臺,其與現實社會的粗鄙、戾氣彼此裹挾,也對社會整體情緒產生負效應。呼吁對于網絡語言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給予更多疏導和教育,對暴戾、低俗的網絡詞語給予批評,其中積極向上的詞語也應獲得社會肯定。從而讓低俗語言日漸淡出,讓文明優美回歸生長。
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朱紫薇在《教育部,“屌絲”惹你了》中說:其實,低俗化的網絡語言的產生和使用并不能真正的說明一個人的品味和格調,畢竟很多人只會在網絡之中使用只是用來宣泄無名之火,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掛在嘴邊。同時,當這些詞語成為網絡流行語時,原先字面上的不雅意味已經被淡化和修改了,網絡爆粗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武器功能,罵人就淪落成為弱小者精神勝利的法寶了,對被罵者而言,充其量只是一件騷擾的工具。更何況網絡語言本身就具有自凈能力,語言不管是日常用語還是網絡流行語,其實都是社會狀況的晴雨表,而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世俗化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粗鄙化是全世界語言面臨的共同問題(《新聞傳播學研》10月17日)。王旭明《“逗比”是否低俗要分場合》認為,對“尼瑪、屌絲、逗比、叫獸、然并卵”這些熱門詞語,有人斥為低俗,并為捍衛語言的純潔要把這些語言驅逐出網;許多網友則不以為然。此類語言到底是低俗還是不低俗,該不該被驅逐出網,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誰說,更要看在什么時間、地點和場合下說(《環球時報》11月25日)。胡宇齊《既要引導也要相信語言有自凈力》認為,網絡低俗語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于滿足了某些情緒表達的需要。從根本上說,網絡低俗語言都有其來自現實世界的源頭。它們的存在是否會實質性影響語言體系的主流演變態勢?似乎不必那么悲觀。應該看到,語言體系本身是博大寬容、動態發展的過程,自有新陳代謝、推陳出新的能力。當下的一些網絡低俗語,基本上屬于網絡熱點的直接投射,待熱度消退,自然也就銷聲匿跡。而對于某些頑固型的,則需要加以科學引導(《北京日報》6月5日)。常江《捍衛漢語純潔性須區分語境》認為,互聯網對社會文化的沖擊和解構是全方位的,語言也在其列。語言在當代社會中的應用也有多個層面,嚴肅的學術探討和知識生產需要語言,輕松的日常言談和打情罵俏也需要語言,故而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考慮到語言及其文化內涵的多個面向。因此,在維護漢語純潔性的問題上,區分語境和場合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太行日報》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