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的價值就在于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正確認識兵法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提高思維能力的路徑。人類出現以來,所有的大事件,無外乎出于三項本源:利益的擴張;欲望的達成;信仰的伸張。總之,就是資源的運作。兵法研究的也正是資源的極端化運作。那么如何將兵法的傾向解讀為現代人可以使用的正常化的思維方式呢?如今的世界,人們不必去現場,通過媒體就能看到來自現場前沿的畫面;現代的金融戰爭,其激烈與殘酷性也不亞于炮火連天的戰場,這就給了很多人直接印證古今這些兵法“含金量”的機會。
“兵法”這個詞有一個抽象概念。就是指兵法著作中獨有的思維方式。如“兵法忌之”,指的就是某種思路不合兵法中的普遍認識。
那個只有士人、將帥、貴族、騎士才去看兵書、戰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一個資源彰顯的時代,各種資源的交互作用乃至碰撞,構成了時代的主音,它的外化,就是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新聞、網絡,也包括戰爭。那么古往今來所有的兵法,剔除那些故弄玄虛的玄幻糟粕,保存下來可供我們現代人借鑒的,就是經營與爭奪資源的方法。而這正是《兵法:思維的藝術與博弈的策略》的主旨所在。
在《兵法:思維的藝術與博弈的策略》中,兵法就是適用于我們現代人的關于經營、爭奪資源的思維方式與實施手段。而掌握這兵法的人也必須有基本的素質。兵法對修習者的要求,通俗地說,就是需要有清晰的頭腦,精密的計算,冷酷的性格,當然,還要有健康的道德觀。
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兵法——思維的藝術與博弈的策略》是一本貫通中西的軍事題材社科書,面向軍事及兵法愛好者。不同于市面上的其他同類書,哈爾濱出版社的《兵法——思維的藝術與博弈的策略》的核心目標是把“兵法”作為思維藝術與博弈策略的一個平臺,從思維和策略的角度出發,對古今中外可稱“戰略”或“兵法”的對象進行解析。并且每一個戰例都不是單純的戰例敘述,作者都力圖找出其背后的思維戰略層面的比較。哈爾濱出版社的《兵法——思維的藝術與博弈的策略》旨在傳達給讀者,兵法不止是適用于古代的戰場,還適用于我們現代人的關于經營、爭奪資源的思維方式與實施手段。
這是一本準備了很久的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多層次的設計。所謂“多層次”,就是力圖實現從中國式兵法到西方經典戰爭理論的互動。我們知道,中國式兵法是著眼于“主觀的人”的斗爭思維,而西方經典戰爭理論則以“客觀的物”為研究對象。這兩種思想體系互見優劣,各有千秋,到現在的移民國家——美國——興起的時代,這兩種思維方法被美國人結合起來,并終于實現了有機融合,使得美國無論從立國、立法、施政、典選、外交到戰爭,各個方面都準確地捕捉到了時代的新律動。傳說拿破侖在被囚禁的小島上看到《孫子兵法》,驚嘆:如果早得此書,孤何愁不能征服世界!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拿破侖的本意,并非他覺得東方的兵法就要優于西方戰典,而是他此前對東方智慧了解太少,以致敗在兩家聯手的圍攻之下——實施東方式縱橫捭闔外交攻略的英國和采用西方式大迂回軍事攻略的俄國,一起設計了“拿破侖包圍網”。拿破侖在歐陸上稱雄一時,但是他輸在戰略上,輸在了經營理念上。在拿破侖手里買到路易斯安那的美國人,在這方面避免了拿破侖的覆轍。潘興的軍事天賦遠遠不如拿破侖,但是潘興來自一個文化更具備兼容性的國度,這個國家用胡蘿卜得到路易斯安那與夏威夷,又用大棒得到德克薩斯和新墨西哥。所以,南征北戰、在全世界都打過仗的潘興,其東西方戰略通吃的美國式總體思維,一直影響到美國一個世紀以來的戰爭思維。從兩次世界大戰到美蘇爭霸,美國人在東西結合的戰略思維指導下占盡風頭。我們現在所關注的,也正是這樣一種秘密。所以,本書中采用了貫通中西的總體思路:核心目標是把“兵法”作為思維藝術與博弈策略的一個平臺,從思維和策略的角度出發,對古今中外可稱“戰略”或“兵法”的對象進行解析。從這個標準出發,一些并不屬于軍事領域中的戰略安排與規劃,也都以其具有的特色而被納入本書的觀察視野。此外,其他的一些非軍事領域的思維與策略,也被作為輔助對象,因為它們所具有的策略上的多樣性與思維的多變性,恰恰體現了我們所說的廣義“兵法”的特征。套用武俠小說的說法:這本書是講內功的,不是講招式的。所以,本書不是一本單純講排兵布陣、殺敵立功的軍事教材——畢竟拿槍上陣的讀者還是相對少數的,大家看書的目的也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頭腦更強大、思路更準確。本書是以兵法的基本原則、形成兵法戰略的背后思維邏輯和各方的博弈心態與對策作為重點,并加以具體闡釋的。在本書中,戰例都不是單純的戰例,作者將力圖找出其背后思維戰略層面的比較。
第1章 序章:兵法是什么
定義解析:兵法的“詞”與“物”
古今“兵法”漫談
兵法如何指導戰爭
第2章 思維:中西戰爭理論的大略
占據資源的兵法
護衛資源的謀略
資源誘惑下的戰法
毀滅資源之術
關于《孫子兵法》的兩個話題
第3章 資源:兵法的生死之道
資源的要義
駕馭無形資源的關鍵
另類的資源使用
第4章 變通:兵法的權宜之要
兵法中的剛性原則
掌握地利,方能無往不利
虛實變幻中主導戰局
順勢而為,兵遒如水
第5章 勝勢:兵法的決勝原則
什么是勝勢
如何在決戰前立于不敗
先勝還是先戰:中國兵法的啟蒙性思路
目的決定戰法
第6章 謀略與對策:兵法的博弈路徑
謀局中的思維特質
敗局中的學問
制勝之道,從讀懂戰例開始
第7章 刀與陣:工具化的兵法原則
武器的進步:非肉搏式武器的生成史
陣法:并不神秘的用兵原則
后記
主要參考書目
第1章序章:兵法是什么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姜尚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與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曰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孫武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并,敵國削。——黃石公以一擊十,莫善于阨,以士擊百,莫善于險,以千擊萬,莫善于阻。——吳起
定義解析:兵法的“詞”與“物”兵法是什么?一般人只要一提到這兩個字,便立時想到排兵布陣,攻城略地,運籌帷幄,血灑疆場,壯志笑談,轉眼將軍白發。詞典上說:兵法,古代指用兵作戰的策略和方法。這個解釋其實只完成了一個文字游戲,對于想探究其內涵的人來說,連最基本的提示作用都實現不了。“兵法”這個詞還有一個抽象概念,就是指兵法著作中特殊認可的獨有的思維方式,如“兵法忌之”,就是指某種思路不合兵法中的普遍認識。實際上,那個只有士人、將帥、貴族、騎士才去看兵書戰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一個資源彰顯的時代,各種資源的交互作用乃至碰撞,構成了時代的主音,它的外化,就是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新聞、網絡,也包括戰爭。那么古往今來所有的兵法,剔除那些故弄玄虛的玄幻糟粕,保存下來可供我們現代人借鑒的,就是經營與爭奪資源的方法。而這方法又包括思維方式與實施手段兩個層面。所以在本書中,兵法就是適用于我們現代人關于經營、爭奪資源的思維方式與實施手段。而掌握這兵法的人呢?也必得有基礎的素質,兵法對修習者的要求,按通俗的話說,就是需要你有清晰的頭腦、精密的計算、冷酷的性格。當然,還要有健康的道德觀。那么,本書將如何從兵法的這個定義出發,來給讀者揭示一些關于資源經營與爭奪的規律呢?在《思維:中西戰爭理論的大略》一章中,筆者將對中西戰爭理論進行融合解讀。在中國方面,具體解讀古往今來中國文化圈(包括東方范圍)兵書戰冊對于現代人的借鑒意義,以及分析一下在中國古人筆下,兵法如何從一種《孫子兵法》時的哲學思想轉化成為《練兵實紀》時的軍事工程學,還將分析一下《超限戰》等現代兵學著作。在西方方面,筆者將具體解讀從古羅馬的戰爭史著作和弗龍蒂努斯的《謀略》,到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的《戰爭論》(OnWar),到《美軍聯合參謀軍官指南》出爐的過程中,西方戰典如何從英雄個人行為的筆記,演變為嚴謹的戰爭科學體系,再轉化為融合了多元戰爭哲學的新科學的軌跡。在《資源:兵法的生死之道》一章中,筆者將具體解釋“資源戰爭”循環作用的原理,并從資源的核心這一角度來解析各類不同形式的爭斗中所應用的兵法,而且將指出“所有戰爭其實都是資源戰爭”的觀點。在《變通:兵法的權宜之要》一章中,筆者將闡釋“變通”的思維方式在兵法中的特殊作用方式。在《勝勢:兵法的決勝原則》一章中,筆者把兵法中最為重要的理論——決勝于未戰之前進行解析,并探討如何在開戰前就洞察戰爭中起到作用的一切因素,以及如何取得利于己方的形勢支援。在《謀略與對策:兵法的博弈路徑》一章中,將更準確地解析兵法的微觀層面,即具體的謀略與對策的制定。在決定了一些大原則并且雙方都有了對大原則的自覺之后,勝敗的關鍵就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微觀,誰在微觀上取勝,誰就會是最后的勝利者。在《刀與陣:工具化的兵法原則》一章中,我們從實際使用的作戰工具與陣法的角度,對兵法貫穿于作戰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方面的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并從武器與陣法的演變來看,在兵法背后起到決定性因素的思維特征。綜上所述,本書將從橫向的東西方兵法比對,結合縱向的資源戰、權變觀、普遍欲望、實戰經驗分析這幾個相關選題,實現對“兵法”這種人類特殊思考方式的多維透視。也正如本書的主題所表示的,兵法是思維的藝術與博弈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