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心理學視角聚焦犯罪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不都是犯罪)。事實上,所有犯罪或實施反社會行為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深嵌于復雜的社會心理環境中,并受其系統的影響。有關犯罪問題的意義深遠的理論、好的研究、有應用價值的知識都要求我們理解有許多層面的事件從個體到個體的家庭、同伴、學校、鄰里、社區、文化乃至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歷程。
毫無疑問,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個體犯罪的原因重在探尋決定性的發展路徑,同時也注重從認知的角度來解讀反社會行為。例如,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都在研究個體的犯罪路徑,已有的共識是犯罪人出現犯罪行為可有多種發展路徑。一些人在早年就開始表現出犯罪行為,而另一些人成年后才出現犯罪行為。此外,一系列風險因素也能使個體出現反社會行為,而這種風險同時也將保護性因素與這些個體隔離開來。對發展路徑的研究并不只著眼于心理因素,還與對兒童心理學和青春期的研究同時進行。除了對發展路徑和認知能力的研究,當代研究還聚焦于生物心理學和犯罪的關系,探討遺傳和生物因素對個人行為方式的影響,特別是對個體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我們并不認為所有的犯罪人都有心理缺陷,其中只是一部分人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與障礙。有時,心理嚴重失常的人會實施犯罪;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因為心理失常才犯罪的,真正心理失常的人所實施的典型犯罪往往情節輕微。一些極端的情況,如濫殺或其他令人發指的案件,主要因為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而讓許多人得出精神病患者非常危險的結論,但這是沒有根據的。許多犯罪人有濫用藥物的問題,這種麻煩有時會導致人出現心理失常。情感正常的人照樣會犯罪,情感正常的人有時也會被判緩刑、被拘留或在監獄服刑。本書的前幾版和本版仍然認為,犯罪人是一個連續發展的結果。有些人的犯罪行為往往只發生在人生的某一時期,一般是在青春期偶爾出現犯罪;還有一些實施嚴重犯罪且不斷重復犯罪的人,其犯罪生涯往往起始于人生早年;另有一些人只有一次性的、突發的嚴重罪行。
本書旨在盡可能完整準確地介紹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理論和實踐。書后附上的大量參考文獻證實了本書的綜合性特點,然而本書不可能將所有被界定為犯罪行為的相關研究和模型盡數囊括。我們只是選擇了較為典型的犯罪行為和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果你特別關注某一種犯罪、某一個理論或模型、某一套犯罪預防或治療的方案,而在這里沒有找到,我們仍然希望你喜歡本書呈現的內容。
本書第一章不僅介紹了對犯罪的界定,還介紹了對犯罪狀況的估計。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美國,許多重罪的發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種現象極少引起公眾的注意。本書的組織體系是從一般到具體。前幾章著重討論了個體和社會的風險因素、發展原則、有關攻擊性的心理學(包括其生物學傾向)。我們還保留了有關異常人格的話題,因為它一直是犯罪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后面的各章著重關注具體的犯罪類型,其中一部分是非常普通或常見的犯罪,也有一些類型雖然發生得不多,但其嚴重危害性總會引起媒體的關注,進而引發相關的研究。
本版新內容
第十一版是在第十版的基礎上擴展而成的。最顯著的變化是它反映了最新的犯罪學及與犯罪有關專題的心理學理論與模型等成果。每一章都有更新的文獻和案例。本書延續了之前共16章的結構。當然,有些主題被刪除了,也有些主題是新增的或得到了擴展。具體的改變如下:
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有關反社會行為的研究報告,包括利用互聯網實施的犯罪(如網絡跟蹤和網絡欺凌),還有對入侵計算機的網絡犯罪的研究。
本書第一章更新了統一犯罪報告的犯罪統計數據和最新采集的犯罪數據。
在關于個人風險因素的一章中,介紹了特定的環境毒素(例如,鉛、鎘、汞、錳),這些毒素可以在人的早年對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有關性犯罪的章節也有大幅度修改。最明顯的是對性犯罪的分類系統和對性犯罪者的類型信息進行了更新。
所有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相關的內容因其第五版(DSM-5)新近出版也得到了更新。其中就心理失常的診斷進行了討論,同時介紹了如何根據DSM列出的目錄對犯罪表現進行鑒別。
在本書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討論了累積風險模型與發展級聯模型,并在全書重申了反社會行為的風險因素既有積累的過程,也會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中與彼此動態地交互作用。
有關未成年人的研究文獻繼續單獨成章,但有關未成年人的許多話題仍然會穿插在其他章節中(例如,未成年人藥物濫用、性罪犯以及少年被害等)。
親密伴侶暴力仍然放在關于家庭暴力一章中,并單設了一節進行討論,以反映研究者對此領域的關注。這一版本還覆蓋了特定人群,如黃昏戀、非異性戀伴侶,以及在執法者或軍人的家庭中發生的親密伴侶暴力。
除了累積風險模型和動態級聯模型,還有許多研究模型也引人關注,包括斯坦伯格(Steinberg)提出的青春期腦發育的雙系統模型、異常人格的雙過程模型和性犯罪的三路徑模型。雖然最新的有關犯罪行為的一般性理論還沒被提出,但是許多論證概念的模型已被提出并得到了關注。
關于恐怖主義的一章介紹了為何有人會加入恐怖組織并以獨狼的方式行動等新的研究。
有關藥物濫用和犯罪的一章做了較大幅度的更新,包括介紹了不斷涌現的藥物及其潛在危險性。
每一章都至少有一個專欄。專欄的內容供讀者選擇性閱讀。其主題既有介紹當代熱點話題的(例如,互聯網導致的犯罪),又有對研究性內容的介紹(例如,有關旁觀者冷漠的研究),還有對實施項目的介紹(例如,幫教違法少年或性犯罪者的項目)。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內容,這些專欄里還包括了可討論的問題。
除了專欄,教學材料還包括68張表,它們是作者根據公開的文獻整理創建的。另外還有16張圖。在新版本中,每一章開頭還都保留了本章主旨,關鍵詞和思考題仍附于章末。
本書更新的內容還包括犯罪案例和案例解析,以及涉及的相關概念。前一版的一些案例和解析(例如,劫持人質案、校園槍擊案、狙擊殺人案)仍然保留,同時也涵蓋了之前討論過的心理學概念,但有超過半數的案例都是新近發生的,這些案件涉及心智失常辯護、濫殺、恐怖活動和法人犯罪等。
除上述新特點外,第十一版的特點還包括:
更加關注女性犯罪。
更多地介紹了濫用藥物的信息,特別是未成年人濫用的藥物。
用更多的篇幅論述了神經心理因素對反社會行為發展的作用。
在犯罪風險評估的方法中呈現更好的結構化專業判斷。
更多地強調學齡前的經歷對預防反社會行為的重要性。
熟悉以前版本的讀者在第十一版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在第九版和第十版中,第一章對少年司法進程、少年司法歷史以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問題介紹得較少。而第十一版用了一章來介紹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發展路徑的研究,與未成年人相關的諸多研究還會在其他章出現。我們還刪除了有關對未成年人開辦的訓練營的內容,而增補了更多關于循證矯治的內容,例如,多系統治療、家庭功能性治療和密切跟蹤項目。
在第十版中,我們沒有討論某些類型的性犯罪,如賣淫和露陰癖。我們也沒有具體介紹監獄和拘留所里的暴力以及由擁擠或條件限制引起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極少關注那些由政府機構里的公務員實施的政治領域內的犯罪,盡管我們為這一話題開設了一個專欄。然而,鑒于這類問題一直都很重要,我們希望教授們會找到一種方法,將其中一些主題放在課程之中。
本書是學習犯罪行為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犯罪與違法、司法心理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教材,所承載的資料是30多年的課堂教學的成果。偏重心理學的理論和概念使本教材與其他犯罪學教材有所不同,因為后者更偏重社會學基礎。本書的主旨是圍繞復雜的犯罪話題盡可能引用并介紹有關犯罪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們要感謝以下教授和學者,他們在審讀本書第十版時提供了許多有幫助性的改進建議。他們是美國猶他大學的Larry
Bench;美國伊利社區學院的Tomasina Cook;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斯坦尼斯洛斯分校的Phyllis Gerstenfeld;美國休薩托尼克社區學院的Edward Keane;美國麥肯商業與技術學院的Kelly Roth;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的Christopher Salvatore;美國圣伊麗莎白學院的Jeffrey Segal;美國馬里蘭大學的Ben Stevenson。
我們衷心地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
Curt R. Bartol
Anne M. Bar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