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改善,需求層次逐步提高,然而,超前的體育公共產品需求與落后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之間矛盾的不斷加深,進一步引發社會各界對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深深思考。本著作以服務外包理論為視角,以體育公共產品需求和供給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等為依據,著重從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戰略目標、供給產品、供給主體、供給管理過程和供給保障五個方面探討我國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選擇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改善,需求層次逐步提高,推動了體育消費結構將由單一化逐漸轉向多元化、多層次化、生活化發展。然而,超前的體育公共產品需求與落后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之間矛盾的不斷加深。服務外包作為一種戰略選擇模式,有助于突破當前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發展與改革的思維瓶頸,帶來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運營管理新思維,順應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方向,對我國體育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產生系統、持久、深遠的影響,從整體上提升我國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數量和質量。本著作以服務外包理論為視角,以體育公共產品需求和供給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等為依據,著重從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戰略目標、供給產品、供給主體、供給管理過程和供給保障五個方面探討我國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選擇問題。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明確要求我國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適應我國體育產業大發展的新需求,同時,46號文件的頒布標志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人民群眾對體育公共產品的需求必將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進一步推進而快速增長。面對職能轉變與增加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服務外包再次成為政府、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熱點。
本研究以服務外包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我國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戰略目標、供給主體、產品、管理過程、保障機制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提出適合我國當前國情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新模式,以期為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實踐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進而為提高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效率,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做出積極努力。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頭腦風暴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綜合分析與探討,得出以下結論:
1、從政府失靈角度來看。體育公共場地設施、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信息產品、體質測試服務、體育活動服務供給與社會公眾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
第一,體育公共場地設施供給方面。體育公共場地設施供給數量與需求之間有差距,體育公共場地設施供給方針與需求之間不對稱,體育公共場地設施供給布局與需求之間“相對擁擠”;第二,社會體育指導員供給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總體數量與社會公眾需求之間不平衡,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結構與社會公眾需求之間不平衡,社會體育指導員地區分布數量與社會公眾需求之間不平衡,社會體育指導員上崗數量與社會公眾需求之間不平衡;第三,體育信息產品供給存在“重競技體育、輕群眾體育”現象;第四,體質測試服務供給與社會公眾需求之間不匹配;第五,體育活動服務供給與社會公眾需求相互脫節,發展不均衡。
究其原因,第一,外部原因,包括:社會公眾作為體育公共產品需求主體的地位缺失,社會公眾對體育公共產品的需求意識較為淡薄, 社會公眾對體育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達渠道缺失,市場與社會第三部門供給主體缺失等。第二,內部原因,包括:體育行政部門自身行為偏好,政府體育機構運轉無效率, 政府尋租行為和腐敗行為,政府決策監督困境等。
2、從政府職能轉變視角看,雖然總體來說,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戰略目標、供給產品、供給主體、供給管理過程以及供給保障機制等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我國政府職能的不完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戰略目標方面。重視競技體育戰略目標,忽視群眾體育、體育產業戰略目標;側重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功利性”,忽略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公益性”。
。2)體育公共產品方面。第一,體育公共場地設施方面。體育公共場地設施建設力度雖大,但人均占有量低。體育公共場地設施分布不合理、數量分布不均。體育公共場地設施開放率較低。體育公共場地設施類型劃分清晰,但功能定位不明確;第二,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數量仍有待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質量和培養結構有待改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率仍有待提高;第三,體質測試服務供給主體單一,體質測試服務的投入力度有限,體質測試服務宣傳力度不夠,體質測試服務資源閑置嚴重;第四,體育活動服務供給理念存在偏差,體育活動服務供給管理體制仍存在弊端,體育活動服務供給組織水平有待提高。
。3)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方面,體育行政部門錯位、越位問題并存;市場與社會第三組織(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缺位問題嚴重。
。4)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管理過程方面。體育公共產品管理系統內部,計劃、行政色彩依然濃厚;體育行政部門對于其他供給主體的管理體系仍有待完善。
。5)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保障機制方面。第一,制度保障方面。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后,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政策引導缺失,監督、評價體系制度缺失;第二,教育科研保障方面。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科研起步較晚、且數量不足、供給科研內容亟待深入挖掘 。整體體育人才培養的不完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專業人才不足;第三,資金保障方面。國家對體育公共事業財政投入不高,體育公共事業資金籌集渠道拓展力度不夠;第四,社會組織保障方面。社會組織參與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自我意識較低,社會組織參與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數量不足、供給組織多元化不足。
李榮日,男,1966年6月,吉林柳河人,理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產業經濟、體育公共經濟、體育管理。
杜梅,女,1978年6月,山東濰坊人,哲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產業經濟、體育公共經濟、體育管理。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是由較低層次逐漸向較高層次轉化、排列的,具體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一般來說,人們滿足低層次的需求之后就會追求高層次的需求。相關研究顯示,當恩格爾系數達到65%時,開始出現娛樂消遣性消費,當恩格爾系數達到50%以下時,這類消費可呈現出穩定的持續增長[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總額高達40.9萬億元,人均GDP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的標準,具體為30567元。近幾年我國人均GDP仍呈穩步增長趨勢,到2013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4萬元。這意味著,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改善,人們的需求結構將逐漸發生變化,包括:需求層次不斷提高、需求內容多元化發展,其中體育活動作為人們實現需求目標的重要途徑,將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因此,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體育消費結構將由單一化逐漸轉向多元化、生活化發展,而這必然要對體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時,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不良現象深深了引發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與思考,一方面是,群眾體育需求的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則是,我國體育公共事業供給的嚴重不足。國家體育總局于2011年3月印發了的《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其中明確指出,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社會所能提供體育資源相對不足,仍然是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而體育公共產品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因素。同時,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重點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體育公共服務職能,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健身指導、活動開展、組織建設、科學評估等內容),保障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按照《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到2015年,全國各類體育場地要多于120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多于1.5平方米;加強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制定與實施管理,建設方便人們日常鍛煉的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等。這充分說明了發展大眾體育、滿足居民健身需求、提高居民身體素質是當前體育工作乃至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然而,我國社會發展與變遷、市場經濟發展及轉軌、市場高度化發展與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局面日益突顯,也不斷引發著社會各界對體育公共事業發展以及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深深思考。正如羅旭所言,社會發展,健康理念發生深刻轉變,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服務多樣化需求與傳統體育體制的矛盾已日益尖銳。這一矛盾也得到了相關學者:楊兆武,2007[7];尚海濤,2010[8];肖金柱,2010[9];鄧春林,2010[10]等人的一致共識。他們認為,目前我國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政策、管理、資金、成本、效率等方面,表現為,由于體育行政部門對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壟斷而造成的供給主體過度單一、供應內容嚴重匱乏,從而使得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供給效率低下,體育公共產品的數量、質量以及內容遠不能滿足現代公眾的實際需求?梢姡ㄟ^科學管理手段改善資源配置結構、協調各方面關系,不斷設計新模式儼然成為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發展的當務之需。因此在新形勢的迫切要求下,導入市場運營機制,運用服務外包理論,進一步構筑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是我國“十二五”時期體育事業發展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且隨著體育產業的新一輪發展和全民健身戰略發展層次的提升,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還將繼續成為我國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十三五”規劃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整理服務外包理論與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相關資料分析發現,多數專家學者主要將注意力集中于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基本理論(概念內涵等)、供給發展現狀、供給中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等方面,如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分類與供給主體責任研究、哲學視角下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現狀探討、我國群眾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現在分析與對策研究等。而相對地從系統角度出發,從服務外包視角切入,對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進行實證分析與理論構建的研究卻較為匱乏。因此,面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良好外部機遇,如何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系統性和普遍適用性的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模式,不斷提高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最大限度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公共產品需求,必將成為社會各界的管理者、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