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場所空間的認知與設計》講述的是在城市廣場設計中從空間到場所的場所精神新概念、可認知場所的識別性和地域性,以及如何在城市中建立可認知的場所。場所理論是當今城市設計的新潮理論,追求城市設計中的場所精神改變了過去從形式出發設計的城市空間,建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新理念。本書講述如何遵循以人的情感為中心建立的可認知的場所空間準則,從而要創造出充滿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手法,及如何落實在城市設計之中。
本書可供建筑、城市規劃、環境景觀專業的師生、建筑師、規劃師、設計師以及廣大讀者閱讀參考。
場所理論是當今城市設計的新潮理論,而創造場所精神是每個時代城市設計創作中*后要完成的重要一環。本書講述了如何遵循以人的情感為中心建立的可認知的場所空間準則,從而創造出充滿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手法并落實在城市設計之中,既是一部通俗讀物,又對實踐中的場所空間設計有指導意義。
荊其敏,男,天津大學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195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系,留校任教。國內外發表論文40余篇。他曾多次應邀講學及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多次訪美、法、德、加拿大、香港、臺灣、泰國、秘魯、前蘇聯等地。有廣泛的國際建筑界交往。出版著作《建筑畫與畫建筑》《建筑學之外》《建筑空間設計》等50余部。
前言
第一章 場所精神
一 城市之美,美在形神兼備
1.有聲無色、有形無神的大廣場
2.廣而無場,大而無當
3.廣場變公園,公園變廣場,廣場變場所
二 城市場所空間的認知理論
1.城市空間的認知理論
2.城市空間場所的可識別性
3.城市空間認知理論的應用
三 人性化可認知的場所空間
1.從城市生活方式的個性化中尋找失落的場所精神
2.人是場所精神的主體,場所空間中的人情味
3.人性化可認知的場所空間設計
第二章 可認知場所空間的識別性
一 從感知到認知
二 從表象到印象
三 從思維到記憶
四 從感覺到知覺
第三章 從空間到場所
一 城市空間的識別性
二 城市空間中人的思想與記憶
1.空間與記憶
2.空間對于記憶的借用和錯位
3.屬于民眾的場所空間
三 有特色可認知的城市空間成為場所空間
四 可認知的城市場所應該是人們生活的場所空間
第四章 可認知場所空間的地域性
一 城市空間界定與地域文化
二 感悟廣場空間的精神個性
三 街區場所空間
1.疙瘩樓住宅變餐廳
2.巷空間
3.餐飲一條街富有情趣的吃喝場所
4.文化一條街城市中的文化情
5.街上的生活大聲吆喝的商業街
四 圍合空間中的場
五 綠地園林與大自然對話的場所空間
六 思鄉的場所空間
七 小朋友的駐足之地
1.施工留下的童趣
2.動物園中的童趣
第五章 城市中可認知場所空間的故事
一 歷史故事
1.文脈的延續城堡廣場
2.歷史變遷是濱河規劃的核心
3.有意義的歷史事件
4.歷史紀念性
5.歷史聞名性
二 地方性故事
1.懷舊的德國芒丘小鎮
2.懷念鄉情,駐足回憶
3.城市地域鄉土化
4.天津的歐式建筑風情區
5.異文化都市聚落
三 個人經歷的故事
1.拿破侖的門樓
2.杜甫草堂和成都草堂茶亭
3.李大釗烈士雕像和孫中山紀念堂
四 現場發生的故事
1.悲情廣島
2.交河烏托邦
3.明珠在懷而不自知
4.歷史拼圖
5.對1976年唐山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懷念
第六章 城市中可識別性場所空間的建立
一 怎樣創作和建立可認知的場所空間
1.注重城市設計中的人文向度
2.注重城市設計中的自然環境向度
二 可認知場所空間建立的方法
1.建立城市設計的文化準則
2.建立城市場所空間的有機共生模式古今合璧
3.建立城市場所空間的復合模式新舊建筑歷史的拼貼
4.注重舊城保護
5.舊城保護是對城市文化環境的保護
6.舊城改造政策由拆到保
三 城市場所空間人文景觀的規劃設計
1.城市場所空間的人文景觀設計原則
2.人文景觀場所空間的多樣性原則
四 被動式休閑場所的設計原則和手法
五 場所空間中的設計要素
1.視覺設計要素
2.空間的層次性
3.主導和從屬、平衡和動勢
4.交替、重疊空間、肌理
5.光影與色彩環境
6.文脈設計要素
六 場所空間中的文化景觀
1.哈爾濱復舊
2.融入場所空間中的城市雕塑
3.建筑立面上的裝飾語法浮雕
4.場所空間中有情的壁畫
5.親水小品
七 城市場所空間中的創新
1.街道上的創新設施
2.路標符號停車庫和車輪櫥窗餐廳
3.建筑師個人設計風格的形式特征
4.商標、廣告、符號
5.城市標志性建筑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