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軟件行業里,不論是產品經理、項目經理、需求分析師、架構師、開發人員、測試人員、運維人員,還是公司的負責人,即產品線上負責各個業務的人,都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軟件邏輯思維,因為只有站在不一樣的高度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本書是一本讓你打開產品思維的書,其中講述了軟件產品經理所必備的技能,主要內容包括產品及產品經理介紹、心理學與產品思維、產品定位、需求分析、產品設計思想。另外,在本書的最后還列舉了 3 個產品案例,以便幫助讀者加深理解。本書適合所有 IT 行業的從業者閱讀。整本書通俗易懂,從各角度解讀了各種概念,并結合一定的實例進行介紹,不論是入門者還是具有多年產品經驗的“老鳥”,相信本書或多或少都會為你帶來一定的幫助。
《30天成為卓越產品經理》:
如何才能找出產品的痛點
我們已經知道大多數產品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痛點,那么如何才能找出產品的痛點呢?、
做產品根本就沒有需求,只有痛點!前面已經梳理了用戶的痛點類型,以及為什么明知道產品有痛點存在卻不完善和改進,本節談一談如何才能找出產品的痛點?
下面以兩款產品實例,具體分析一下。
實例一:目前比較成熟、比較流行的產品:滴滴打車
目前滴滴(見下圖)通過推廣已經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其因為好用、易用從而在大城市里得到普及。既然要分析滴滴,就繼續用場景分析法來找出問題吧!
場景一:
張大力吃完嘴里的最后一口油條看了一下表,8:20,打一輛順風車走吧,半個小時應該能到公司,正好還有一張5元的優惠券。他在打車軟件中輸入目的地后等待……5分鐘后仍然無人接訂單,時間不太充裕了,還是打一輛快車吧,20秒后有人接訂單了,張大力上車出發。
場景二:
年底張大力發獎金了,他很高興,有錢了,打車時也可以打好的車,打一輛奧迪吧。于是他在滴滴上選擇專車服務,20秒后有人接訂單了,他用手摸了摸兜里厚厚的一沓錢,踏實地坐上車回家了。
場景三:
周末,張大力想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去北京郊區的鳳凰嶺玩,苦于在北京私家車限號,買不了車的張大力想租一輛車出去玩,他找出自家的燒烤爐子、帳篷和墊子,本能地拿出手機打開滴滴打車,找了半天都沒有租車業務。
“唉!”張大力一聲嘆息。
場景四:
張大力的老婆在美容院里做美容,做了一段時間后,她拿出手機一看時間:“哎喲,不好!”今天爸媽從農村過來看她。于是她對一起來的小姐妹說:“玲玲姐,你們知道滴滴打車里面有司機幫忙代替接人、送人的業務嗎?我這美容還沒做完呢!绷崃峤阏f:“沒有啊,要是有就好了,如果有我可以找一位在附近有誠信的司機師傅天天按時幫我接孩子,也不用家里、學校來回跑了。”
從場景一和場景二來看,滴滴已經很好地解決了用戶的基本出行問題,通過順風車、快車、專車3種模式解決了用戶不同方面的痛點,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但場景三和場景四展示了用戶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在這些場景下,滴滴未能滿足這些需求,就成了用戶的痛點。
產品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解決用戶的痛點,當這些痛點被解決后,用戶就會對這款產品產生依賴。同時用戶也會對產品提出更高的期待,這種期待就變成了產品新的痛點。所以,產品迭代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決新的用戶痛點的過程。
現在回過頭來再來思考一下,我們是如何找出用戶痛點的?
1.產品痛點獲取公式:場景+產品
解釋:利用不同的場景模擬來獲取不同場景下用戶的痛點,完善場景的過程就是獲取用戶痛點的過程。這就是為什么在做產品前需要做大量的用戶調研,通過用戶調研可以收集到不同的場景,再通過場景回放來找出用戶的痛點。當產品很好地解決了用戶的痛點,用戶就會慢慢地愛上產品,從而成為產品的粉絲,為產品尖叫。
通過用戶調研來獲取用戶場景,再通過場景模擬找出用戶的痛點,這就是用戶痛點的探索之路嗎?真相會如此簡單嗎?
實例二:搭建兒童物品交流平臺
場景描述:
還是以前面的那位齊女士來舉例,她家里有一堆孩子的衣服、玩具、圖書打算處理,扔了可惜,而留著又占地。如果有一個機構能夠接收這些物品并贈送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孩子,讓這些圖書、玩具物盡其用,并且還能幫助更多的孩子就好了。
這個場景涉及4種角色。
愛心媽媽:孩子已經長大,要轉讓這些舊玩具、衣物、圖書的媽媽。
大孩子:愛心媽媽的孩子。
年輕媽媽:需要這些舊玩具、衣物、圖書的媽媽。
小孩子:年輕媽媽的孩子。
分析:
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都會有這樣的問題,要是有一個平臺可以為齊女士這樣的愛心媽媽和需要這些舊玩具、舊圖書的年輕媽媽之間搭建橋梁,那么不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雙方的痛點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