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力量:守望屈子祠和汩羅江言論集》圍繞屈子文化的研究、傳承,收錄了三十多篇作者在公開場合的發言、演講稿及公開發表的文章,根據“發聲”場合的不同,分別用“呼喚”“吶喊”“傾訴”“行吟”“獨白”五個篇章進行了歸類整理。呼喚篇收錄的文稿是在特定場合下的講話、演講。吶喊篇收錄的文稿選自作者在政協會場上的發言,呈現了“人居陋室,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傾訴篇選擇的文稿是關于人生一系列問題追問后的自我感言。行吟篇中所選擇的幾篇散文,是作者心靈寂寞時的自我告白。獨白篇收錄的文章則是一位守望者對于屈子祠、淚羅江、端午節、屈原的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聲音,散發的是一種力量,一種區別于物質范疇的精神力量。平實的聲音,具有簡明質樸的溝通力;柔美的聲音,具有溫馨天然的親和力;磁性的聲音,具有抑揚頓挫的伸張力;剛毅的聲音,具有斬釘截鐵的威懾力;思辨的聲音,具有讓人茅塞頓開的說服力。
大多數的聲音,稍縱即逝,化為煙云,其力量也就微弱或空無;少數的聲音,則恒久回蕩,絲絲入耳,給受眾一種沉思、震撼與頓悟;更有極少數聲音,不求當事人的共鳴,只是孤傲地等待著來者的尋覓與傾聽,似是回蕩在歷史深處帶有特殊文化基因的密碼。
聲音,作為一種溝通傳播的精神力量,不僅僅靠優美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廣博的歷史、詩性的靈光、嫻熟的技巧來博得受眾的“芳心”,還必須以真摯的情懷、深刻的內涵、時代的高度、文化的滋養、高潔的人格來深深感染受眾。唯有那些追求文格與人格統一的聲音、那些傳播理想與使命的聲音、那些代表真理與正義的聲音,才能穿越歷史時空的迷霧而散發出真善美的永恒力量。
當叩問聲音這個命題何時移植于自身理性的思維世界時,我再一次陷入了長久的沉思之中:是大學青春歲月時的天南海北?是短暫三尺講臺上的激情飛揚?是八年宣傳新聞生涯里的追問與聆聽?是長達14年市縣兩級政協會堂中的氣場熏陶?或是小小會議桌前的娓娓道來?同道之間的唇槍舌劍?書案上的孤燈奮筆?還是那祠堂內對無數陌生朝圣者的深情解說?
一旦進入這種叩問世界,一個個鏡頭,就像一部沒有剪輯的人生紀實劇,在我的眼前一幕幕地徐徐展開。
于我來說,真正認識聲音還是1989年的仲夏。剛剛大學畢業不到一年,從紡織廠被選調為巡回報告團成員,到各下屬國有企業進行“我說社會主義好”主題巡回講演。在一個宏大的會議室里,面對臺下千余名職工,我第一次真切地體會著古人關于聲音的詮釋:“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自此,我開始翻閱故紙堆里孔子周游列國、屈原重修齊楚之好、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典型故事,聆聽紀錄片里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上演說、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周恩來在聯大上發言的歷史回聲。“聲音是一種力量”的種子,也就漸漸地根植于心田,伴隨著自己生命的成長而生根、發芽、開花。
查看全部↓
徐蔚明,上世紀發端的那個特殊“革命”年代里,生于汨羅玉池山下一個半工半農家庭,長于長沙霞凝的湘江之濱。1988年,畢業于湖南工程學院機織工程專業。從事過機械維修、理論宣傳、兼職教師、新聞采編、鄉村辦點等行當。當過工廠技術員、宣傳部干事、報社副總縮、文化局副局長等。2005年起,任屈原紀念館館長至今,專事文化遺產的守望和屈原文化的傳承。系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岳陽市屈原學會副會長、湖南理工學院客座研究員、湖南外貿職院特聘教授。編著有《清廉之歌》《走進屈子祠》等書,有數十萬字各類文稿在圉內報刊公開發表。
代序/汨羅江的肺活量
自序/感悟聲音——兼談我的“聲”路歷程
一 呼喚篇
應將支持“歷史偉人紀念地”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承擔起屈原精神薪火相傳的時代使命
“屈原與鄖陽”是學術爭鳴嗎?
建議湖南拍一部屈原投江的理論大片
豈能如此褻瀆古人?
期待跨學科的支持
我愿做一張小小的文化名片
二 吶喊篇
全力把汨羅江屈子祠風光帶建成舉世聞名的旅游品牌
關于提請岳陽市政府公祭屈原的建議
關于優先加快屈子祠核心景區建設步伐的建議
一定要堅持高起點的科學規劃
高度關注“汨羅端午”于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
可將汨羅定位為一流縣級歷史文化名城來打造
要喚醒全社會來留住我們的歷史文化根脈
三 傾訴篇
觀天道以立人道立人道以行天道
感悟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要勇于擔當生命要舍得放下
端午時節話屈原
四 行吟篇
回望來路
清廉畫屈原
夜讀沉淵——兼駁《光明日報》“屈原與鄖陽”一文的荒謬性
祭屈子文——為兩岸四地文化名流屈子祠祭祀屈原而作
獨醒亭的寂寞
冬暖屈子祠
魂兮歸來話端午——央視電視散文解說及同期音文字實錄
羅子國城遺址遙想
水仙湖之夢
五 獨白篇
從“獨立不遷”到“獨立寒秋——試論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對毛澤東的影響
復活汨羅獨醒亭文化價值的實踐與思考
祭祀屈原汨羅歷史考——與任遠同志的一次書面對話
……
自跋/生命的熔化
查看全部↓
《聲音的力量:守望屈子祠和汩羅江言論集》:
各位領導、各位委員:
有人直言:岳陽的發展荒廢了一條江,荒廢了一座祠,那就是淚羅江,那就是屈子祠。因為,這是一條文化之江,這是一座千年古祠。詩人說,汨羅江是藍墨水的上游;哲人說,屈子祠是中華魂的故鄉。在此,我大聲疾呼:我們岳陽要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視角來充分認識汨羅江和屈子祠獨特的人文價值,要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來高度重視汨羅江和屈子祠風光帶的旅游開發,我們完全有條件以屈子祠景區為核心,以淚羅江為軸心,把沿江流域的人文自然景觀串起來,整合打造成一個舉世聞名的旅游品牌,進而形成岳陽一個金色的支柱型的旅游文化產業。
汨羅江發源于江西修水,雖然沒有悠悠的揚子江、密西西比河那么域廣流長,也沒有滔滔的黃河、尼羅河那么遠古燦爛,但汨羅江有緣收留了兩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和杜甫,并由此豐富和派生了中國傳統端午文化和龍舟競渡運動。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完全得益于屈原這位曠世之才的饋贈。
屈原,是公元前287年遭讒言放逐來到汨羅江畔的。九年間,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在汨羅江一帶行吟澤畔,寫下了《九歌》《九章》中一系列可與日月爭光的瑰麗詩篇,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式樣——楚辭,并成為湖湘文化和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尤其是屈原愛國憂民的赤子情懷、志潔行廉的偉大人格、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始終具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歷史感召效應。今天,我們吟誦著“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千古絕唱依然讓人蕩氣回腸,一種豪邁的進取心驀然而生。可以說,屈原的求索精神是流淌在知識分子血液中的一種精神因子、一種活力、一種素質,它是孕育人類智慧之果的花蕊,是射向自然與社會的理性之光!
自漢以來,歷代文人對屈原倍加推崇,劉向為之結集,賈誼為之作賦,司馬遷為之立傳,李白為之作詩,郭沫若為之編劇,毛澤東一生則與《楚辭》相伴。就封建王朝而言,曾有唐玄宗等多位皇帝下敕重建屈子祠和加封屈原為昭靈侯、忠潔侯、忠潔清烈公等,并要求州府縣府官吏年年到屈原廟為之祭祀。就人民大眾來說,則以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葉等特有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而且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年復一年的五月,載復一載的端陽,汨羅江上那千古不絕的龍舟號子聲,則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屈原也因其文學上的偉大成就和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影響,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崇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作為屈子道德、文章、節義載體的屈子祠,早在屈子懷沙自沉汨羅江后,當地鄉人就為之建造。兩千多年來幾經遷徙,現存的屈子祠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建。無論是祠的建筑,還是祠內的對聯、碑文、雕刻、字畫,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屈子祠所在的玉笥山上還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黃狗坡、屈原故宅、飲馬塘、招屈亭、壽星臺等九處歷史景點。屈子祠東側還有集當今書畫名流之大成的屈原碑林。屈子祠周圍約6平方公里范圍內還有屈原投江處、戰國墓、南陽里、江暮潭及屈原十二疑冢,留下了采擷不盡的關于屈原的神奇傳說、神秘習俗和眾多的歷史遺跡。特別是十二疑冢全部為春秋戰國墓,并立有刻著“屈原墓”“三閭大夫墓”的古碑。其中有座墓高14米,底徑達44米,形似小山,站在此處拜謁,給人視覺上一種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更突顯了屈原的偉大和先民對屈原深沉的愛。
整個屈子祠景區可以說是古木參天、江水滔滔,農田村舍夾雜其間,阡陌交通、山歌互答,既有江南山水之秀美,也有世外桃源之意境,隨處可觸的是一幅幅田園牧歌的山水畫卷。如果對照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之規定,屈子祠和淚羅江完全具備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些要素,可見其開發價值有多大!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