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經濟史》遠溯上古,詳徵歷代,止于清末,將數千年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熔鑄為一部民生國計的“總傳記”。首先總論中國經濟進程的大勢:春秋戰國以前為原始經濟、封建經濟向國民經濟的過渡時代,秦漢進入初期國民經濟階段,三國南北朝為經濟逆潮時代,隋唐為帝國經濟再建時代,五代宋元為經濟均衡互變時代,明清為帝國經濟之殿軍;同時,分述眾多經濟領域的演進,包含經濟技術、政訓統一與民族創化、人口數量增殖與品質,各項改良、精進、所存優勢等等,引經據典,編制表格,縱橫交錯地展示出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背景。
國民經濟史者,國民物質生活的記錄;易詞言之,民生國計的總傳記也。
吾人當前之經濟制度,蓋由于過去累代經濟制度有秩序地演化而成,故論究民族經濟盛衰與國運隆替者必于國民經濟史覘之。
曠觀世界諸國的經濟循環與發展(Wirtschaftliche Kreislouf Und Wirtschaftliche Entwicklung),恒有共同之運動規律可循,此即世界經濟之共性,其義至為通俗,毋庸解釋。顧治國民經濟史者必須更進一步辨別本民族經濟之特質。因大地各邦經濟演化,既非一種劇本,又非一人導演,故其經濟進程之連續形式,及其時期的先后,速度的疾徐,變征之強弱,彼此之間互有異同,大抵各憑民族的智慧與毅力而創導其自己之道路。故研究斯學者必須于上列諸點懷有真知灼見,然后方能進而明辨一國經濟進程之深邃構造及有機聯鎖,并由此而省識其真實蘊意與評價之所在。
嘗聞諸柏林大學蒲萊西(Preysig)教授云:歐洲經濟史之特征,即希臘羅馬經濟發達之階段與日耳曼諸民族經濟發達之階段先后平行。蒲氏之說,大體不謬。反觀吾國建國,若與并世諸大邦較,其最顯著之點,則為經濟先進,歷史悠久,且具有更廣泛之經濟因素(自然與勞動等),更綿延之民族創化,故其經濟運行不息。縱世運偶有升降,經濟暫失正常,然究其歸宿,錯綜萬態,融會貫通,往往自動調節,復獲均衡,陶鑄一體,了無中斷之痕。此中心事實乃為吾國國民經濟史之第一表征。
抑更有進者,當公元7世紀以還,正吾國隋唐帝國經濟再建之后,而在歐洲方面,則因日耳曼人大遷徙,發生經濟逆流。11世紀后,諸侯力政,市府代興,經濟分列,延亙四百年之久。迄15、16世紀間,雖改建較為進步之國民經濟(首先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法蘭西、荷蘭成立統一國家,繼起者為德意志與意大利之統一,由是城市經濟結束,國民經濟代興)。但對于全歐羅巴言,此等國家寧可視為舊領域經濟(Territorial Wirtschaft)之擴大。因此,洲域之內,民族繁峙,國土分列,關稅對壘,經濟敵視,邦國間發展強烈的競爭,其結果遂激發以海外貿易致國于富強之重商主義。迨重商制度完成,列國實現政治改革,產業革命因緣勃興,而近代歐洲急進之經濟程序實導源于此。
在此千百年歲月之中,雄踞亞洲大陸最大帝國之中國,自隋唐迄于有清中葉,在政治、經濟與文化諸方面,彌綸東土,巍然君臨于諸邦之上。此偉大帝國之長期工作,主要在維護帝國經濟之統一,深入本部與四裔的開發,繼續融合異民族,而填平其經濟的鴻溝。其顯著之成就,如對南則開發江漢以南之錢塘江、閩江、贛江、湘江、珠江、黔江、川江、金沙江、瀾滄江等流域及近海島嶼,對西及北則開發長城以外之滿洲、內蒙、隴右、新疆等地帶,由是滿、蒙、回、藏、苗、瑤諸族悉歸教化。綜此帝國經濟擴展工作之繁重程序,幾與全部歐洲之開發相埒。
大陸帝國經濟既悉其全力從事本國廣度與深度之開發,其民族活動范圍究不免為自然的疆界與歷史的疆界所限,且在此繁重工作進程之中,其所支付之時間與物質的代價亦極堪重視。
因此,當18世紀以還,歐洲商工業革命潮流澎湃東來之際,中國經濟乃漸呈相對的落后。高期國民經濟之未能率先完成于中國,誠非偶然。
以上所綜論之要點,可視為東亞經濟與西歐經濟所以分歧之重要標志,即此可以窺測中國經濟進程之特殊背景。本書之作,即依此背景而心證之。故書中關于經濟階段之劃期,歷史記錄之有機的聯鎖,靜態與動態經濟之綜合辯證,凡所立義,務求密合于經濟科學之歷史法度。庶幾吾先民在經濟史上自我創意之光輝奮斗,與艱難締造之民族典型,得失昭垂,放乎四海,歷百世而不惑,斯即本書應有之義也。
查看全部↓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中國經濟進程之大勢
第二章 中國經濟進步之實質
第一節 經濟領域之廣度伸張
第二節 經濟重心之深度開發
第三節 人口數量之增殖及其品質的淳固
第四節 經濟技藝之精進
第五節 政制統一與民族創化之優勢
第三章 中國經濟史之特性
第四章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共同之遠景
第二篇 原始經濟:史前期至夏
第一章 中國經濟生活之起源
第二章 傳說中之經濟創制者
第三章 對于經濟創制傳說之批評
第四章 從考古學觀察中國之原始經濟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經濟狀況之推測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及其經濟生活之剖視
第三節 金石兼用時代之夏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篇 封建王國經濟:殷與西周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經濟領域
第三章 公田制
第一節 公田之發生
第二節 公田劃分之形式
第三節 公田制之生產力及農民之負擔
第四節 公田制下之自由農夫
第五節 井田主義
第四章 封君政治
第一節 封君政治發生之原理
第二節 封建王國之建立
第三節 封君政治組織
第四節 宗法系統與封君政治之關系
第五節 諸侯對于王室之義務
第六節 王之權力
第五章 農業時代
第一節 重農之政
第二節 農業技術
第三節 農產品
第四節 蠶桑
第六章 經濟分業與官府工肆
第一節 分業
第二節 職業定位化
第三節 官府工肆
第七章 鐵之發現
第一節 鐵發現之意義
第二節 中國用鐵時代之推定
第八章 經濟諸技藝
第一節 冶金與金屬制造
第二節 玉工
……
第四篇 自王國經濟到帝國經濟之過渡時代:春秋戰國
第五篇 秦漢帝國經濟
第六篇 三國兩晉南北朝:經濟逆潮
第七篇 隋唐帝國經濟
第八篇 五代宋元:經濟均衡之互變
第九篇 明清帝國經濟
校閱后記
重印后記
查看全部↓
《中國國民經濟史》:
中國民族創化運行肇始于虞夏之前。殷周以還,民族大運由分而合,由繁而簡,由渾而清,經過春秋戰國之冶煉磨礱而民族化成之偉功初步實現。在此千六百余年中經濟史上顯示一大開闔局面,此即封建王國經濟之成與毀。
殷周二代之封建王國經濟置于封君政治與公田農業相互平行基礎之上,其特性和平而分列,自給而自足,對于當代需要言,確屬一種良好的經濟秩序,而克達成其歷史所賦予之任務,但此種經濟秩序經時閱代,歷久弊生,事窮則變,理之常然,迄于戰國,遂釀革故鼎新之運動。
封建王國經濟之改弦更張,其作勢甚遠,其范圍極廣,而其進度以漸。若揭橥其重點,在經濟方面則有鐵生產之激增與廣泛應用,公田制之變革,工商業之勃興,貨幣與信用之發達等。此諸變動足令封君對于土地之壟斷權動搖失墜,因而連帶摧毀其一般經濟上之優越地位。
同時在政治方面直接促成封建王國經濟之中落者,厥為王室積弱與大國諸侯之長期戰爭。溯西周之初,王權頗盛,然自厲王為虐,乃為貴族共伯和所逐,平王東遷以后諸弟爭立,王位爭奪,至敬王時始止。春秋之時,霸者迭興,王室與諸侯間之權力關系消息盈虛,情況甚為復雜。蓋一方面諸侯力政,漸離周室,然在原則上尚嚴宗法,守封邑,扶弱抑強,崇信執義,攘斥夷敵,冀戴天子,共謀中國安寧,故各國霸者主盟期內之百三十年間(齊桓霸業自周莊王十二年至周襄王七年,凡四十年。晉霸業自周襄王十年至周靈王二十年,約九十年。楚霸業自周定王元年至其末年約二十年)。封建經濟于俶擾動蕩之中,尚保持相對的穩定,故中國經濟在此期內亦多所激發與進步。
另方面霸主之權勢既熾,王室之地位益卑,由是諸侯原定之種種義務多未克嚴格遵行。如周襄王十五年天子與鄭國間之爭執,鄭伯大敗王師(《國語·周語》及《左傳》桓公五年);敬王蒙塵于外前后歷四年之久(自元年至四年,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及《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而自東周以來,大國諸侯自由擴充軍備(見前第三篇第十二章王國財政第六節徭役之軍役項下)之不足,更僭稱王號,以凌越周室(如周平王三十一年楚武王自立為王,簡王元年吳子壽夢自立為王,元王時越稱王,顯王二十五年魏惠王稱王,十七年齊威王稱王,三十一年秦稱王,均見《史記·吳越齊楚諸世家》)。至赧王時,周分東西,愈趨式微,天子且失其王號,由是王國名實俱亡,后卒為秦所滅(周赧王紀年止于五十九年,次年為秦昭王五十二年取西周王,經七年秦莊王元年取東周,周亡)。
王室積弱往而不返,其影響固益速王國經濟全部制度之崩毀。若更從諸侯之國一究其類似之演變,則其結果亦正復相同,蓋自春秋初期以來,諸侯上對王室固然漸成尾大不掉之勢,而諸侯之政亦多在卿大夫。如:魯之三家,晉之六卿,鄭之七穆,宋之華、樂、皇、向諸族,齊之崔、慶、國、高諸族.均世掌政柄(大夫操掌政柄,或取分職形式。如魯之季孫,世為正卿,而叔孫氏則世為行人是。或取輪流形式,如晉自茍林父以后,士會、郤克、欒書、韓厥、智瑩、荀偃、士丐、趙武、韓起、魏舒、范鞅、趙鞅,均以年輩輪流執政。鄭自公子歸生以降,子良、子罕、子駟、子孔、子展、伯有、子產、子大叔,則以兄弟叔侄順次遞升而執政柄)。此諸大夫專政在封君政治紀律整飭之時,尚未足以構成大亂,致制度發生變革。及封君式微,諸侯之政柄下移,寢久而放逐弒殺之事遂成風尚。觀于春秋書弒君者凡十一,其紀國人放逐廢弒其上之事尤夥(《論語·公冶長》篇云: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日: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日:猶吾大夫崔子也。《孟子·梁惠王》篇云: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于此可知原有封建諸侯之序列,由春秋迄于戰國已發生重大紊亂,而直接促成此變革者則為諸侯間之長期的戰爭。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