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信技術的普及,軟件技術和客戶需求日益復雜,軟件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性能要求日漸提高,同時軟件產品和服務的高技術性、高滲透性、高擴散性和高無形化產品等特性,使得以地理集中為主要特征的軟件產業集群已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一種借助于先進的網絡及多維通信技術,將散布在世界各地從事軟件產品開發、經營以及提供軟件服務的軟件企業等相關企業和組織機構,按軟件產業價值鏈整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集群――軟件產業虛擬集群(software industrial virtual cluster,SIVC)應運而生。在SIVC如何發揮合作競爭優勢顯得尤為重要。《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競爭機制》首先介紹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基本概念和基于價值網的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競爭機理,然后介紹軟件產業虛擬集群準入退出機制、合作與競爭機制,*后介紹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競爭效應和合作競爭信息系統平臺。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競爭機制》可供企業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和相關專業研究生等閱讀和參考。
第1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系統概述
1.1 軟件產業及發展
1.2 虛擬產業集群
1.3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
1.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與競爭機理
2.1 價值網理論
2.2 合作與競爭理論
2.3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與競爭活動內容
2.4 基于價值網成員間合作與競爭關系
2.5 基于價值網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競爭博弈分析
2.6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與競爭機制總體框架
2.7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準入退出機制
3.1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準入退出機制系統分析
3.2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準入機制
3.3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退出機制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機制
4.1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機制內涵和框架
4.2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信任機制
4.3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資源共享機制
4.4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協調機制
4.5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互助投融資機制
4.6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競爭機制
5.1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競爭機制內涵及驅動因素
5.2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競爭保護與控制機制
5.3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5.4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競爭力評價
5.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與競爭效應
6.1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與競爭的協同演化效應
6.2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合作與競爭的創新效應
6.3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知識資本增值效應
6.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成員間合作與競爭信息平臺
7.1 系統需求分析
7.2 軟件產業虛擬集群平臺系統軟件架構
7.3 系統詳細設計
7.4 平臺環境搭建
7.5 系統實現
7.6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章軟件產業虛擬集群系統概述
1.1軟件產業及發展
1.1.1軟件
軟件,是人們為了告訴電腦要做什么事而編寫的、電腦能夠理解的一串指令,有時也叫代碼、程序。
一般來講,軟件被劃分為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中間件。其中,系統軟件為計算機
使用提供*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針對某一特定應用領域。而應用軟件則恰好相反,不同的應用軟件
根據用戶和所服務的領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軟件并不只包括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的程序,與這些程序相關的文件一般也被認為是軟件的一部分。
軟件被應用于世界的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于計算機軟件的概念,現在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原則上采用了世界知
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的意見,結合實際加以修改。
1978年WIPO發表了《保護計算機軟件示范法條》,對計算機軟件做了如下定義:計算機軟件包括程序
、程序說明和程序使用指導三項內容。
(1)程序是指在與計算機可讀介質合為一體后,能夠使計算機具有信息處理能力,以標志一定功能、
完成一定任務或產生一定結果的指令集合。
(2)程序說明是指用文字、圖解或其他方式,對計算機程序中的指令所做的足夠詳細、足夠完整的說
明和解釋。
(3)程序使用指導是指除了程序、程序說明以外的,用以幫助理解和實施有關程序的其他輔助材料。
在上述定義中,對“程序”的定義不夠準確,按照這一定義,源程序(以高級計算機語言編寫的程序
)可能會被排除在“計算機軟件”之外。因此各國在參考這一定義時,大多將“在與計算機可讀介質
合為一體后”這一條件刪除,這樣就可以明確無誤地將源程序列入“計算機程序”之中了。
1980年美國版權法案將軟件明確為“在計算機中被直接或間接用來產生一個確定結果的一組語句或指
令”,1983年,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對軟件給出了新定義:軟件是計算機程序、方法、規范及其相應的文稿,以及在計算機上運行
所必需的數據。所謂軟件是對事先編好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程序系統及其說明文件的統稱,即能
指示計算機完成一個任務的、以電子格式存儲的指令序列和相關數據。
軟件和硬件是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互相依存的兩大部分,它們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硬件和軟件互相依存。硬件是軟件賴以工作的物質基礎,軟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發揮作用的**
途徑。計算機系統必須配備完善的軟件系統,才能正常工作,且充分發揮其硬件的各種功能。
(2)硬件和軟件無嚴格界線。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許多情況下,計算機的某些功能既可以由硬
件實現,也可以由軟件實現。因此,硬件與軟件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沒有**嚴格的界線。
(3)硬件和軟件協同發展。計算機軟件隨硬件技術的迅速發展而發展,而軟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又可
促進硬件的更新,兩者密切地交織發展,缺一不可。
1.1.2軟件企業
軟件企業,即以開發、研究、經營、銷售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為主的企業組織。工業和信息化部(以
下簡稱工信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以下簡稱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軟件企業的認定標
準包括以下內容。
(1)在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
(2)以計算機軟件開發生產、系統集成、應用服務和其他相應技術服務為其經營業務和主要經營收入
。
(3)具有一種以上由本企業開發或由本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或者提供通過資質等級認證的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等技術服務。
(4)從事軟件產品開發和技術服務的技術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50%。
(5)具有從事軟件開發和相應技術服務等業務所需的技術裝備和經營場所。
(6)具有軟件產品質量和技術服務質量保證的手段與能力。
(7)軟件技術及產品的研究開發經費占企業年軟件收入的8%以上。
(8)年軟件銷售收入占企業年總收入的35%以上,其中,自產軟件收入占軟件銷售收入的50%以上。
(9)企業產權明晰,管理規范,遵紀守法。
1.1.3軟件產業
軟件產業,即以開發、研究、經營、銷售軟件產品或軟件服務為主的企業組織及其在市場上的相互關
系的集合。它是與信息產業中的硬件產業相對應的。
產業是指介于微觀經濟細胞(企業和家庭消費者)與宏觀經濟單位(國民經濟)之間的若干經濟單位
的“集合”。
現代經濟社會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居于不同層次的經濟單位。企業和家庭是*基本的,也是*小
的經濟單位,
整個國民經濟是**的經濟單位,介于二者之間的經濟單位往往大小不同、數目繁多。因具有某種同
一屬性而組合到一起的企業集合,又可看做國民經濟按某一標準劃分的部分,就是產業。
1.1.4軟件產業發展歷程和現狀
在信息產業中,軟件是發展*為迅速的產業。軟件產業造就出一大批地位穩固的,甚至壟斷性的巨頭
,如2005年SAP、ORACLE的年收入都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微軟的凈收益甚至已經超過350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軟件產業發展連續增長率是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的5倍多,根據原信息產業部統計
,2004年全球軟件產業保持穩定增長,產業規模為8862億美元,全球軟件產業在2004年比2003年增長
了11.5%,其中,美國是全球**的軟件市場,占全球市場的38.37%,達到3400億美元。西歐是全球第
二大軟件市場,占全球市場的30.16%,達到2673億美元,而中國2004年的軟件產業在全球軟件產業中
僅僅占了2.99%,為265億美元。根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
,我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速達28.30%。進入“十二五”以后,我國軟件產業總
體依然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2011年和2012年,我國軟件產業分別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84萬億元和2.5
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2.40%和28.50%。
“軟件”首次作為術語使用是在1959年,而軟件類業務從1949年就已起步。“軟件”初期的發展幾乎
都是在美國完成的。我們借用麥肯錫公司觀點,對軟件發展歷史進行簡單梳理。到目前為止,全球軟
件產業的發展已經經歷了比較完整的5代,見圖1-1。
圖1-1全球軟件產業的發展歷程
(1)**代:早期專業的服務公司(1949~1959年)。**批獨立于賣主的軟件公司是為客戶開發定
制解決方案的專業軟件服務公司。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件項目推進的,這些巨型項目
為**批獨立的美國軟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并使美國在軟件產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主要公司:CSC、規劃研究公司、加利福尼亞州分析中心和管理美國科學公司。
特點:每次為一個客戶提供一個定制的軟件,包括技術咨詢、軟件編程和軟件維護。軟件銷售是一次
性的,不可復制。
(2)第二代:早期軟件產品公司(1960~1969年)。在**批獨立軟件服務公司成立10年后,**批
軟件產品出現了。這些初級的軟件產品被專門開發出來,并反復銷售給更多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件
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同管理和技術的公司。**個真正的軟件產品誕生于1964年,它是由ADR
公司接受RCA委托而開發的一個可以形象地代表設備邏輯流程圖的程序。
在這個時期,軟件開發者定義了軟件產品的基本概念,并針對軟件的定價、維護及法律保護手段進行
了詳細研究。
主要公司:ADR、Informatics。
特點:不是出售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將一個軟件多次銷售。
(3)第三代:強大的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出現(1970~1981年)。在第二代后期,越來越多的獨立
軟件公司破土而出,與第二代軟件公司不同的是,規模化的企業提供的新產品――可以看出,它們已
經超越了硬件廠商所提供的產品。*終,客戶開始向硬件公司以外的賣主詢問軟件來源并為其付錢。
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數據庫市場*為活躍,原因之一是獨立數據庫公司的出現。數據庫系統在技術上
很復雜,而且幾乎所有行業都需要它。自從人們認為計算機生產商提供的系統不夠完善以來,獨立的
提供商便侵入了這個市場,這使其成為20世紀70年代*活躍的市場之一。
歐洲同樣進入了這個市場。1969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南邊的一個中等城市達姆斯塔特的應用信息處理研
究所的6位成員,創立了SoftwareAG,至1972年它進入美國市場,而且此后不久,就在全世界銷售它的
主打產品。其他在這個市場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統公司(1968年)、計算機聯合
(computer associates,CA)公司(1976年)和Sybase(1984年)。20世紀80~90年代,許多企業
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操作系統平臺轉向諸如Unix(1973年)、IBMOS/2和微軟NT等新
的平臺。
主要企業:SAP、ORACLE、PEOPLESOFT。
特點:軟件企業開始以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面目出現。
(4)第四代:客戶大眾市場軟件(1982~1994年)。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軟件,即基
于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套裝軟件。同樣,這種市場的出現影響了以前的營銷和銷售方式。**批“
個人”計算機是1975年誕生于美國MITS(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即微型
儀器與自動測量系統公司)的Altair 8800,蘋果Ⅱ性計算機于1977年上市,但是這兩個平臺都未能成
為持久的個人計算機標準平臺。直到1981年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s
,即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推出了IBM PC,一個新的軟件時代才開始。這個時期的軟件是真正獨立的軟
件產業誕生的標志,同樣也是收縮覆蓋的套裝軟件引入的開端。微軟是這個時代*成功和*有影響力
的代表軟件公司。這個時期其他的成功的代表公司有Adobe、Autodesk、Corel、Intuit和Novell。
總之,20世紀80年代軟件產業以激動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長率發展。美國務員軟件產業的年收入在1982
年增長到100億美元,在1985年則為250億美元――比1979年的年收入高10倍。
主要企業:微軟、Intuit、Lotus。
特點:基于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軟件。
(5)第五代:互聯網增值服務(1995年至今)。由于互聯網的介入,軟件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
時代。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給軟件產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意義,給軟件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舞臺。當電
腦開始普及的時候,軟件是建立在電腦平臺上的;而互聯網出現以后,網絡逐漸成為軟件產品新的平
臺,大量基于網絡的軟件不斷涌現,大大促進了軟件產業的發展。
主要企業:Yahoo、Google、騰訊等。
特點:不再通過銷售軟件獲得收入,而是通過應用來自外部軟件公司的軟件獲得收入。
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來推進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業能否健康良性成長。不同國家的軟件
產業,總是會根據自身的軟件發展歷史和具體國情來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模式。從國際軟件產業發展
的狀況來看,目前得到公認的產業發展模式有印度模式、美國模式、日本模式、愛爾蘭模式等。
**,技術與服務領導型――美國模式。
第二,國際加工服務型――印度模式。
第三,生產本地化型――愛爾蘭模式。
第四,嵌入式系統開發型――日本和歐洲模式。
中國的軟件產業主要經歷了萌芽期、起步期、進入期和發展期四個階段,目前中國軟件產業鏈已經初
步形成。從2003年開始,IBM、微軟、ORACLE等跨國公司紛紛加快在中國軟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