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生態環境惡化,大眾為食物安全所困擾的今天,有機概念層出不窮,生態農場遍地開花。可什么是真正的生態農業?什么是真正的生態農場?什么是真正的生態產品?如何發展生態農業?如何經營生態農場?對于如上問題,真正認真思考并實踐的人并不多。十年前,一位生態學教授帶著幾個學生在山東沂蒙老區承包了十幾畝貧瘠的土地,與農民一起,展開了艱苦的生態農業實驗。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劑,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轉基因技術,不但讓土地增產,還保證了所有農畜產品達到了歐盟國家的有機標準。今天,弘毅生態農場已經全國聞名,指導和培育農場數十家,面積約20萬畝。本書即為弘毅生態農場的發展紀實,全面闡述了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生態元素的循環以及農業互作等技術問題,兼述了生態農業管理問題。無論是對有意發展生態農業的各級政府和組織,還是對生態農場的經驗管理,本書都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序言:我的生態農場實踐 前 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2300多年前,曾子說這句話時,肯定想不到今天的中國會發生什么。古代思想家,往往從哲學角度探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可是社會發展的軌跡離他們的期望越來越遠了。
今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越發惡化,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在消失,食物安全受到影響。我們這支小小的研究團隊,不顧自身渺小,從點滴做起,從一個小農場做起,希望能帶動一個村落、一個鄉鎮、一個縣域,發展生態循環型有機農業。我們利用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原理進行農業生產,希望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的糧食、蔬菜、肉蛋等食物,希望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也希望為農業高校學生創造就業崗位。
弘毅生態農場創立至今,已經10年,目的就是依靠科研的力量,從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的源頭尋找人類社會和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希望讓生態文明由理論變成現實。
弘毅生態農場嚴格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尊重所有物種的生存權利。"害蟲"和"雜草"是人類從自身利益角度創造的叫法。作為自然界的物種,"蟲"和"草"無所謂"好"和"壞",跟人類一樣,有生長、生存、繁殖和享受陽光、空氣、水分的本能。在弘毅生態農場,我們用生態平衡的方法管理生物多樣性,利用物種的天敵來控制對農業"不友好"型種群的擴張,利用物理與生物相結合的方法管理物種。我們徹底告別了農藥和除草劑,還將對危害農田的物種當作資源利用起來,保持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
第二,保證耕地的高生產力,用地也養地。我們知道,化肥可以在短期內提供作物需要的養分,但是過量使用化肥會損傷耕地,化肥中不含土壤內的動物和微生物生長需要的養分;農膜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土壤溫度,但農膜焚燒會產生致癌物;高毒性農藥的使用,對害蟲的作用有限,卻威害人類的健康。化肥、農膜和農藥的使用,是典型的用地不養地的做法,地越種越"薄",不可持續。我們的生態農場將過去被焚燒的秸稈通過大型反芻動物轉化,產生有機肥回田,從而保持土壤的水、肥、氣、熱和生物多樣性,邊用地邊養地。我們還拒絕轉基因產品進入食物鏈。"殺雞取卵"的轉基因技術,會對耕地造成新的威脅,絕對不是可持續的做法。
第三,帶動農民充分利用家門口能源,遠離煤炭、天然氣,甚至電力,盡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知道,今天的農民已經與城里人一樣,大量使用煤炭、液化氣和電力,這可以說是社會的進步,但也是環境惡化的開始。我們利用秸稈、糞便進行生物發酵,產生沼氣,供農民做飯、取暖和照明。
第四,耕地固碳。我國有18億畝耕地,除了基本滿足13億人的吃飯問題外,還有一個巨大功能被忽略,就是埋藏溫室氣體
。如果我們恢復了生態循環,植物秸稈固定的碳,還有大部分糧食中的碳,經過人類和動物循環后,再通過有機質還田,可以固定在土壤中。如果將土壤有機質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每年有10~30億噸的二氧化碳埋在土壤里。耕地固碳是利用有機質養地,是提高作物產量的副產品。
當國內很多人鼓吹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高補貼"的農業生產模式時,我們卻堅持推進"低投入、高產出、零污染、負排放"的農業模式。有人認為我們搞的是烏托邦式的農業,但我們堅信這條路是可持續的,是行得通的。初,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推廣這種零污染農業,對這種農業模式進行補貼,但我們并沒有一味地等、靠、要,而是用我們自身的力量,發揮科研的優勢,用事實和數據、用產量和安全的農產品證明,生態農業的路子是既能高產,又能穩產,還能保證食品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發展生態農業,必須拿出兩到三年時間給大自然一個調整的機會,在等待過程中產生的損失,弘毅生態農場已經承受了。我們要用生態學的辦法,打敗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和轉基因等6項技術,效益還要翻倍,乃至翻三到五倍。有人說我們不自量力,癡人說夢,但是,我們堅持真理,堅持信念,堅持實踐,用了10年的時間,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并把弘毅生態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彎路我們來走,技術我們來突破,作為一個研究性農場,弘毅生態農場的使命就是為中國農業探尋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健康的農業模式。
弘毅生態農場是科技型農場,研究員、教授、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學生以及本科生等,與農民一起勞動,做試驗。我們要向土地要效益,向生物多樣性要效益。我們杜絕急功近利,我們相信農民的力量,相信物種的力量,相信消費者的明智選擇。雖然弘毅生態農場是名副其實的有機農場,可我們寧愿用"生態"這個詞匯,而不用"有機"這個術語,因為有機畢竟是生態過程中的一個小環節。
目前,在全國,我們已經建立和指導的生態農場逾30家,面積大的過萬畝,小的也有一兩百畝,核心技術都是"六不用"。從寒帶、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直到熱帶;從干旱區到半干旱區;從半濕潤區到濕潤地區,都有弘毅生態農業模式的成功案例。我們指導的生態農場有機產量不低于傳統的化學農業模式,質量達到"零農殘"標準,產品也幾乎都有了固定的消費群。因為生態學的原理是相通的,弘毅生態農場在山東取得了成功,在其他地方,如果找準了方向,采取科學的生態技術,一樣能夠成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的事業才剛開始,要走的路還很長而且很艱難,但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要尋找一條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發展的生態循環型農業之路。
本書首次出版后,受到了社會各界讀者,特別是對生態農業感興趣的推動者們的極大歡迎。農業的生產力是無窮盡的,作為科研團隊,我們的研究和實踐也是不斷深入的,生態農業的成功,是產和銷的成功。前幾年,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攻克生態農業的技術難題上,放在了破除大化肥、大農藥對農業捆綁的魔咒上,這幾年,我們兼顧了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推廣、應用和管理,也獲得了一些可惜的成果。因此,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加入了我們新的理念和方法,以讓有志于生態農業的各界人士少走彎路,希望與我們一道,為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障消費者飲食的健康和安全共同努力。
感謝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楊虛杰主任,她對生態農業和人類生態文明的深刻理解,讓本書終得以問世。感謝我的研究生們,他們用汗水、智慧和毅力,破除了大化肥、大農藥對農業的束縛,換來了"六不用"的生態產品,他們是馮素飛、烏云塔娜、吳光磊、郭立月、曾祥偉、甄珍、孟杰、劉海濤、李靜、李霄、李勇、李彩虹、博文靜、曾彥、徐子雯等。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10年來,弘毅生態農場得到了無數朋友的關心和關懷,有專家學者,有普通老百姓,有官方機構,有民間團體,甚至還有來自國外的友人。
弘毅農場的初步成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我們希望更多有志于生態農業的朋友加入到這一事業中來,只有人人參與,才能實現中國農業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常年致力于中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研究,特別是在陸地生態系統生理學過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近些年,積極投身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探索,從科研入手,產學結合,在農業領域,把生態農業從理論落到實踐,終證明生態農業的可行性,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