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概論》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按照教育部《關于印發(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現代市場經濟前沿理論相結合,用通俗生動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適用于中等職業院校使用。
《市場經濟概論》的宗旨是為了適應我國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將職業院校德育課程體系調整為《哲學基礎知識》《市場經濟概論》《道德·法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社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呢?我們作為市場經濟社會的成員如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呢?這些問題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書就是介紹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及其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要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就必須了解經濟的內涵,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經濟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經常講,做事要有經濟頭腦,那什么是經濟呢?經濟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存在,到餐館吃飯、到商店買衣服、到醫院看病要花錢,用水用電用煤氣要交費,乘車旅游看電影要買票。在校讀書的學生如何支配父母給你的生活費?畢業的學生如何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工作后獲得的收入如何合理支配?當自己想辦一個公司時,資金不夠怎么辦?是省吃儉用,找朋友借,還是找人合伙或上銀行貸款?賺了錢是全部消費呢?還是消費一部分?如果有余錢,是把錢存到銀行,買債券、股票,還是購置房地產抑或投資辦企業?
序論
經濟的涵義與經濟運行的四大基本問題
經濟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學習市場經濟常識的意義和方法
第一章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第一節 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商品是商品經濟的細胞
商品交換的媒介物:貨幣
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
第二節 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
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形成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提高資本的運行效率
市場經濟的基本構成要素
第三節 市場經濟與產權關系
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人”
所有權與產權的明晰
產權的保護
第二章 市場經濟運行機制
第一節 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涵義、構成和功能
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涵義和特征
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構成
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功能
第二節 供求機制見
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永
供求市場的類型
供求機制的功能特征
第三節 價格機制
價格機制的涵義
價格機制的功能
價格機制的基本要求
第四節 競爭機制
競爭機制的涵義
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
競爭機制的功能
建立平等的競爭機制
第三章 市場體系
第一節 市場體系的涵義、結構與特征
市場與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的結構
市場體系的特征與作用
第二節 商品市場
消費品市場
生產資料市場
第三節 生產要素市場
旁動力南場
金融市場
技術市場與信息市場
房地產市場
第四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與
主要內容
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涵義與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所有制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所有制及其結構
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創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第五章 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經營
第一節 企業與企業制度
企業的涵義、地位和作用
企業的分類和企業制度的基本形式
現代企業制度
第二節 企業經營
企業經營決策
企業成本
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資本經營
第六章 收入分配與個人收入經濟行為
第一節 國民收入的分配
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國民收入分配最終分解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
第二節 個人收入的分配
個人收入及其來源
現階段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則和方向
第三節 個人可支配收入與個人經濟行為
個人可支配收入和個人收入的支配
個人消費行為
個人投資行為
第七章 社會保障制度
第一節 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和特征門
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
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征
第二節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則
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
第八章 對外經濟關系
第一節 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必要性和原則
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必要性
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原則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第二節 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形式
對外貿易
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
發展國際旅游業和政府間的援助
第三節 世界貿易組織與金融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
第九章 宏觀經濟活動與政府調節l
第一節 宏觀調控的任務和目標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宏觀調控的對象和主要任務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第二節 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
宏觀調控的基本方式
宏觀調控的基本手段
第三節 政府調節與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調節與市場調節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基本職能
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轉變政府職能
第十章 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一節 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和經濟發展的涵義
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產業素質
加快城鎮化進程 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第二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內容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依賴于經濟發展
后記
第一節 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于生產力十分落后,人們獲得的產品非常有限,很多情況下連自己的生存需要都不能滿足,幾乎沒有任何剩余,就更談不上有用來交換的產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強,獲得的產品也就越來越多,滿足了自身消費需要之外,還有了剩余產品,這種剩余使部落之間的交換成為可能。但是這種交換也是偶然的,今天剩余得多就多交換,明天沒有剩余也就沒有交換的東西,人們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需要,不是為交換而生產,這種經濟形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經濟,即自給自足的經濟。自然經濟是和商品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門生產糧食、水果和蔬菜的農業生產者想獲得養豬、養羊等養殖業生產者的產品就要通過交換,所以,生產的目的已不是僅僅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需要。隨后又出現了手工業從農業和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的第二次人類社會大分工,分工越來越細。種糧食的人專門種糧食,養豬的人專門養豬,生產衣服的人專門生產服裝,生產的單一性特征越來越明顯,而消費需要又具有多樣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