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智力成長與青春發育特點,為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系統開展生命教育而組織編寫。本書分理論篇和實踐篇兩大部分,從生命教育的概述和相關理論談起,向讀者介紹了生命意識、生命價值觀、心理健康觀、情感觀、挫折觀、幸福觀、應激意識和生死意識等專題,涉及大學生生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內容系統完整、教育性強,適用于普通高等本、專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師生教學,適合以開展生命教育專題講座的形式供學生自學,也是適合大學輔導員、班級導師展開生命教育的的必備讀本。同時,也適合關心大學生生命成長的家長和其他生命教育愛好者閱讀。
第1章生 命 概 述無數連環綴成的一個精致的長鏈,近旁的與天邊的緊緊相連,眼睛讀出它將何往的讖語,玫瑰說出了天地間全部的語言,一只小蟲奮力生成為人,越過了自然的所有峰巔。
——愛默生
學習目標
(1) 了解生命的起源、意義與價值。
(2) 認識生命的特征及意義。
(3) 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生命的含義。案例導入
生命的價值
——不要讓昨日的沮喪令明天的夢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里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
面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 “誰要這20美元?”一只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 “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允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后問: “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 “那么,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么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腳,并且用腳碾它。而后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并沒有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么,或將要發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生命的價值不會因外力而改變,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于我們本身!我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生如夏花——大學生生命教育學概論第1章生命概述1.1生命的意蘊〖*2〗1.1.1生命的闡釋生命是一個奇跡,至今為止,人類探測的宇宙星球中只有地球有生命,生命是大自然的饋贈,生命是大自然不斷演變進化的結果,人們對生命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古今中外不同學科對它的解釋不盡相同。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后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可以定義為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的一種復合現象。
從生命哲學的角度看,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發展性質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長、繁殖、代謝、應激、進化、運動、行為表現出來的生存發展意識,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生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 “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圍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斷的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體的分解。”無論從生命哲學角度還是生物學角度,生命的定義都在認同一點: “自我更新與發展”是生命的本質含義,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間,都在不斷地調節自身內部的各種機能狀況,調整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系,以求得進步與發展。概括地說,廣義的生命應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即人之生命和自然環境中一切動物、植物的生命。狹義的生命就是指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上天的恩賜,是大自然的贈品,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但我們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要絕對認為生命是自己的,我們也無權處理或者放棄自己的生命。你想過沒有,我們父母的生命從哪兒來的,我們父母的父母的生命又是從哪兒來的,你們思考過嗎?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你們思考過嗎?思考的意義在于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生命如同四季,也有春夏秋冬的輪回,春天你播種理想和希望,只要不吝嗇你的汗水和勞動,你的理想和希望就會在夏日里茁壯成長,你才會有一個沉甸甸的豐收的秋季,到了冬季,你才會坦然寧靜擁抱自己人生的冬季,欣慰地回歸到生命的來處。
1.1.2人的生命構成
人的生命由三個因素構成,即物質因素、精神因素和社會性因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屬性,其中*主要的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主要、*根本的屬性,它是決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的東西。生命的自然活動主要包括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遺傳、變異、感應、運動等。生命的社會活動包括感知社會、角色扮演、人際交往、求學擇業、社會競爭等。
人的生命有以下幾種形態。
(1) 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為自然生理性的肉體生命而存在的,這是生命的基本屬性。
(2) 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動物的意識活動,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來,還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腦就不會停止思考,人類就要創造、超越,就要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3) 價值性生命。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諸如“為何活著”的問題,這就是人對于生命意義發自內心的追問,是人對價值生命的一種訴求。人的價值性生命為人的生存夯實了根基,加足了動力,以至于可以好好地生存在這世界。
人的生命處于自然環境、自我世界和社會環境等復雜的系統之中,是一個由多種因素交織而構成的特殊存在物,因此我們將人的生命分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從三個維度來剖析生命的結構。
1. 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也叫物質生命,它是一切生物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人的生命作為一種生物體生存,是一種生命現象。生命個體通常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和死亡的過程。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人像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鳥魚獸、山川草木一樣,是大自然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生命現象*本質的是新陳代謝。生殖和遺傳也是重要的特征。從世代交替的長期歷史來看,生命是不斷進化的,從簡單的原始生命發展到現代地球上幾百萬種不同形式的生命。科學證明,人是自然界經過四千多億年的進化,從無機物中產生出有機物,再從原始的低級生命物質經過一系列變化,發展到高等動物,*后才產生出來的。
作為一種肉體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有生存的物質需求。例如,人們對衣、食、住、行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需要,是人的肉體生命存在的一種自然必然性,是人*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的這些需要同其他動物的需要沒有什么不同。但是,正是人的這種自然生命體的存在,才構成了人的一切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為基本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物質生活和物質利益的滿足,這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但與此同時,人又是一個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生命不只是肉體的固定組成、自然的順序發展和本能沖動的任意釋放,而且他還能意識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發展,并且能夠對于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發展做出自主的選擇。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與周圍的環境之間有一種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對抗的特殊關系。唯有保持這二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人的生命的發展才能擁有一個健康、完滿發展的堅實基礎。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是人的一切高級生命存在的物質前提。沒有了這個基礎和前提,人的精神生命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應當首先關注和保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只有健全、健康的物質生命,其他一切生命因素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依托。
2. 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是相對于物質生命而言的,是對物質生命的超越。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生命而活著,而且還要追求超越于物質生命的精神生命。“人不滿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的生活是經過理解的生活,人要規劃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的價值,這說明‘人’作為已超越了‘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義的東西,已屬‘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體’,這才所以稱之為人。”劉恩允. 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5.
人在滿足自己的物質生命的基礎上,還有超越于物質生命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說人除了吃穿住行用之外,還需要與其他人建立情感的聯系或關系,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潛能,并使之完善化等一系列心理上的需要。人的這些心理上的需要就是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同物質需要一樣,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之所以要追求精神生命,主要在于精神生命對人的肉體生命的指導和提升。我們知道人的肉體生命所關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質欲望的滿足,是形而下的肉體享受,是對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暫時的實現。而人在實現自己肉體生命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人的意識的萌生、精神的關注和價值的指導,那么,就不稱其為人的生命,不如說是動物的生命。正是在人的精神生命的指導下,人的自然生命才擺脫了動物性;正是人的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提升至理性、無限和永恒的高度。由此可見,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物質生命有了人文意義和價值;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有了理性的意蘊和詩性的光輝;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蘊含著道德的升華和價值的提升;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物質生命超越了有限,走向了永恒。可以說人的精神需要使人超越了人的物質生命,精神生命讓人超越動物,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
3. 社會生命
社會生命是指人生命的社會性。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之中的,所以人是一個社會的存在。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社會性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于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人是社會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存在。一個人是什么樣的,即具有什么樣的本質,不取決于他的生理機體的特性,而取決于他的社會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構成了一個人特定的本質。
人之生命的社會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之中的人必定會受到社會制度、倫理規范、價值取向、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人在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系以及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就應該考慮一定的社會制度規范和價值取向,并依照一定的社會規范行事,只有這樣個體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社會也才會具有相對安定和諧的秩序。其次,人不能脫離社會共同體而孤立、單獨地存在。正如人一出生就具有生物組織和自然屬性一樣,人一出生也一定處于特定的人群團體和社會中,并與其建立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人如果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社會化的存在,他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現代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都認識到,群體生活或社會生活對個體來說是一種內在需要,如果人的社會生活權利被剝奪,他的心理狀態很容易發生扭曲,他的才能與智慧也很容易消逝。所以,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后,作為一個社會生命,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是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交往的存在既是社會關系的實現,也是人際關系的實現。人類是群居的社會動物,人類活動的顯著特征就是交往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貫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綜觀人類歷史的全部過程,它滲透在人類的一切社會關系之中。人一生的成長過程就是與他人不斷交往的過程,人一生的快樂、痛苦、喜悅、煩惱、愛與恨等情感都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的。可以說,人類就是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塑造自己的人性的。
人的社會性還表明: 我們所講的人不是想象中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于現實社會中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因此,離開了人的社會性,脫離了人的社會聯系,就沒有真正人的存在,就沒有現實的、具體的人。人類實現社會性之日,就是人類完全獨立于自然界和徹底脫離動物界之時。人離開了社會,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將與動物無異。
人的生命是物質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一體。在生命的三個方面中,人的自然生命是生命的基礎和前提。生命的這三個部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存于一個生命體中,舍棄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人就不能稱得上完全意義上的人。資料鏈接11
生命的三個層次
錢穆每個人的生命發展過程都應該有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階段。
一、 生活
*階段為生活。衣食住行的意義與價值是維持生命的存在。先講講食和衣。
所謂食前方丈,一丈見方的很多食品同顏淵的一簞食、一瓢飲,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錦衣狐裘的作用也差不多。飲食為御饑渴,衣著為御寒冷。
同樣,顏淵居陋巷,在貧民窟里;諸葛亮臥草廬,在一間茅草房里。從表面上看雙方好像不一樣,其實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上還是差不多的。
再講到行。孔子出游一車兩馬,老子出函谷關只騎一頭牛,普通人就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學發達,物質文明日新月異,我們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絕不相同,但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角度看,衣還是衣,食還是食,住還是住,行還是行,生活還只處于*階段。
動植物亦有它們的生活,有它們維持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的*層次即生活方面比較接近自然。可以說人同其他動植物的生活相差得不太遠。孟子的“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即是此意。
進一步說,我們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命才有生活。生活應該在外層,生命則在內部。生命是主,生活是從,生命是主人,生活是跟班,來幫主人的忙。
生命不是表現在生活上,應該另有作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生命發展過程中的第二階段,即人的行為。換句話講,人的生活價值應該體現在事業上。
二、 事業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只為吃飯、穿衣、住房子、行路的,我們應該還有人生的行為和事業,這才是人生的主體。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為了謀生。為了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才謀一個職業,拿工作來滿足自我生活需要。工作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實際上應該有另一種更高尚的行為,按照古人所講,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只要肯有所不為——不講我不想講的話、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論他是大總統、大統帥、大企業家,還是農民、工人,從行為上講都是平等的。他們的區別只是生活質量,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講平等要從這種地方講,如只從生活質量上看,人與人怎能平等呢?整個世界的人都不平等!
有的事富貴的人可以做,貧賤的人卻不能做;有的事貧賤的人能做,富貴的人卻不能做。只有我們講的修身,這種精神行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可見古人所謂的修身,到今天仍舊有意義、有價值。再過上三百年、三千年,這種意義與價值還會繼續存在。
然后是齊家。每個人都有一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好合,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修身齊家不是個人主義,不能只講自己。沒有父母,你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修身齊家是一種行為道德,是公私兼顧的。盡自己的能力來修身齊家,這是你應該做的。我應該修身齊家,你也應該修身齊家,大家是平等的。
接著就是治國平天下。
個人、家庭、國家是一體相通的。古人對人生看得很通達、很透徹,才會有此想法。
一個人*多不過有一百多年的壽命,能活到八九十歲的就很少了。過了一百多年,一個家里的人就完全換了,正所謂人生無常。
世界上各大宗教,無論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佛教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唯有一般的中國人不喜歡討論此問題,中國人習慣在人生無常的現實下安下心來。
三、 德性
我們為什么要修身?為什么要齊家?為什么要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現在講到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了,這就是人生的歸宿。
人生有開始,自然也該有個歸宿。中國人講歸宿同宗教的講法不同: 宗教說人死了靈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獄;中國人不說對,亦不說不對,把此問題擱置不論,中國人講人生的歸宿在人性。
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那么人呢?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的天性高過其他動物,不容易發現。不僅別人不知道,自己或許也不知道。人的一切行為都應合乎自己的天性,正所謂各有所好。
如能令自我天性得到滿足,自會將安樂二字放在人生的*后歸宿上。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人生中*個重要的字,安了才會樂。看看社會上大富大貴之人,或許他不安不樂,而極其貧賤的,或許反而安樂。富貴貧賤只是人生的一種境遇,而我們要的是安與樂。只要我們的行為合乎我們的天性,完全可以不問境遇自得其樂。
譬如說喜歡,喜歡是人的天性,不需要外部條件。快樂亦是天性,不需要外部條件。哀傷也是,人遇到哀傷的事若不哀傷,便無法安樂。如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那還怎么安樂!怒也是人的天性,發怒得當,也會感覺內心安樂。
諸位看街上不識字的人多得很,或許他們的喜怒哀樂比我們更天真、更自然,發泄得更恰當、更圓滿。人的*后歸宿就要歸在德性上,古人亦謂之性命,我們要圓滿地發展它。
表現出恰當而圓滿的喜怒哀樂,可做別人的榜樣與標準的,我們稱其為圣人或天人。與天,與上帝,與大自然合一。人生若能達到這個階段,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做人*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為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文精神。*高的人生哲學講的則是德性,德性是個人的,同時也是古今人類共同的,人生的歸宿也應在此。
資料來源: 錢穆. 人生十論[M].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討論: 讀了錢穆的《生命的三個層次》后你覺得應該如何提高生命的層次?
1.2生命的內涵及特征〖*2〗1.2.1生命的內涵〖*4/9〗1. 生命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生命是自然的產物,它本身是有限的存在。生命有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第二,人的生老病死具有不可預測性。疾病、天然與人為的災難,各種偶然事件都可能使得個體生命變得更加有限。第三,人生的歷程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就如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樣,人的生命過程只有一次,沒有重新開始。生命首先要面對生與死: 生,我們無從選擇;死,我們也不可逃避。人的自然生命是每個個體發展所依賴的基礎,人類的先天遺傳素質決定了人與人*初的不同以及人類自身所無法逾越的生理界限,我們只能在有限中生存。談到死,更是人類的*大“公平”,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要走向死亡,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同許多動物相比,人的“自然條件”是很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誕生本質上是一個否定事件。他缺乏對自然的本能適應,缺乏體力,他生下來就是所有動物中*無能的,他比任何動物都需要更長時間的庇護。”柳延延. 現代人的精神追求[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人的生命,特別是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是任何人都無法擺脫的宿命。人是上帝*偉大的作品,但是人不是上帝,所以人無法預測將來,不知道明天是福還是禍,生命的來臨如此偶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相當不易。人的生命是具有時間性的,時間是永恒的流逝,“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生命就似時間一去不返,只有在瀕死的時候,一個人才能通觀他的生命整體,但是生命已定,臨死的感悟不可能使生命從頭再來。意識到生命的可悲是可悲的,但是這種意識卻是偉大的,有限的生命本是一件憾事,但是人的意識、精神卻將這種憾事轉變為對生命自身的超越與生成,在有限中追求無限。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所以,人發明創造、改造自然,通過對象化的活動將人的身體擴展到整個自然界,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更為廣闊的人的文化的世界、信仰的世界、科學的世界。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但是人類整體生命的延續卻是無限的、永恒的,生命通過對意義的發現,將生命的有限推向永恒的無限。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的一切活動的起點。由于生命的有限,人才通過科學技術發明彌補人的身體的有限;由于生命的有限,人才追求精神、信仰的無限,用精神的無限來補足自然生命的有限;由于生命的有限,人才追求各種思想、文化彌補人的有限,通過文化的無限來代替人的肉體的有限。無限是生命意識到自身有限時對自身的超越,生命正是在無限和有限的交替中,不斷螺旋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