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本書的仔細閱讀和讀者自身持之以恒的練習,讀者能具備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思維會變得更加嚴謹和清晰,思考問題時的深度和廣度都能得到提高。讀者能意識到人類(包括讀者自己)在思考和推理時容易犯的錯誤,并盡量避免這些錯誤。讀者在了解了書中的一些心理學、哲學、邏輯學、統計學、修辭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理論之后,能將這些思維工具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試著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從而在這個復雜的信息時代,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多的價值。
前言
本書的雛形源于我腦海中計劃要開發的一門課程,課程名字叫作《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按照原計劃,我準備把課程制作成視頻,上傳到網上,供大家免費觀看學習。這是因為,我一直不愿意利用信息不對稱來賺錢。我希望知識能成為免費的東西,讓所有人都不會因為錢的原因而學不到知識。不過我知道,其實大家不是因為沒錢買不起書才不讀書,而是懶得讀書。
不管怎么樣,那時我已經開始在寫課程講稿了。我準備把我要講的每一個字都寫下來。這個講稿我曾經發布到網上,以吸收評論者的建議,不斷做出更新和優化。也因為本書原先是課程講稿,所以它的行文風格是相對口語化的。
每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拖延。很顯然,我的拖延癥又發作了。講稿寫了十幾個章節,就準備無限期拖稿。而讀者們現在能讀到本書,多虧了一份要求我在某個截止日期之前寫完這本書的合同。
在這個前言里,我來和大家講講自己為什么想寫這本書。我準備從古希臘說起,但我很擔心大家給我的書打差評,思維的利劍——批判性思維讓我們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前言所以我就略過“言必及希臘”,直接跳到我小時候。
從小,我就萌發一個奇怪的信念,這個信念到今天也沒有改變,那就是,人類實在是太愚蠢了。
人類的愚蠢案例數不勝數。我們會為了一丁點兒短期利益而放棄重要的長遠利益。我們會忌恨那些比我們更優秀的人,而不是向他們學習。我們固執己見,哪怕在確鑿的證據面前,也不愿意改變自己固有的信念。我們自負驕傲,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喪失了填補自身無知的機會。
如果你們還想聽,我會在第二章講講我們人類為什么會這么愚蠢,在第四章談到人類究竟有哪些系統性的愚蠢表現。在前言里,吐槽和自我吐槽就先到此為止。在我意識到人類的愚蠢之后,還在中二時期的我,就開始滿懷雄心壯志地思考該如何提升人類的智慧。我開始詳細地設計解決方案,后來我發現自己設計出來的方案,其實就叫作“教育”。那時我就更深刻地明白,在自己瞎想之前,應該先去查查別人已經有的經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育無所不包,從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數學、英語,到初中新增的生物、化學、物理、地理,再到大學的那些細化出成百上千個不同的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這些教育內容都能提升人類的智慧,或者至少降低人類的愚蠢。但我不是全能的神,我只是個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我能在降低人類愚蠢的過程中,做些什么呢?
年少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里發現了一本講批判性思維的書。在讀完那本書之后,我如獲至寶。這個世界上居然有書籍系統性地闡述思維的方法,簡直不能更贊!我立即向周圍的同學和朋友們推薦這本書,但領情的人卻不多。后來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心靈雞湯、勵志故事、成功學等書籍也教人所謂的思維方法,這導致“思維方法”已經不是什么好詞了。而那時的我,對于大家的不領情,也沒有應對之策。
時間飛逝,讓我再說回當下。當下的我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認知心理學和分析哲學這兩個領域內較為擅長,對邏輯學、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也略知一二。如果現在讓我主動地向大家分享批判性思維這門思考的藝術,恬不知恥地講,我很有信心。
但是實話還是要實說,每一個人都是有進步空間的。隨著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我發現自己還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當我知道得更多時,我才能清楚地認識到還有多少東西是我所不知道的。這本批判性思維教材,其實我幾年前就想寫,但我一直拖著,想著等自己知識儲備得更豐富一些,再來向大家分享更成熟和完善的版本。而且我也知道,如果再拖幾年,給大家呈現出來的書就會更好。
不過,有兩個原因讓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現在就要開始做。
其一,天有不測風云,萬一我突然出了意外,死掉了,那該怎么辦?我胸中的萬千世界,腦海中的無數知識,都會隨著肉體的腐爛而消失。所以,一件事情能早點做,那就不要晚點做。
其二,我意識到,先低成本地做出一個Demo版產品,然后不斷迭代更新優化,比自己閉門造車要強很多。這就是做互聯網產品的思維方式,也是創業的思路。我不怕大家看到的*版中有缺陷,我擔心的是我無法盡早發現自己這本書中的缺陷。從各類讀者的反饋當中,我能不斷地完善這本書。如果可能,我可以在后續的版本中再給大家帶來并不完美,但是更加優秀的書。
接下來我來談談大家為什么要讀這本書。從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來看,你之所以應該讀這本書,是因為你讀這本書的收益大于你讀這本書的成本。
先來分析一下成本。*明顯的成本莫過于你為了買這本書所花的錢。在我看來,中國的書價普遍過低,你吃一餐飯的錢,就能買到我花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來寫的書,真是太劃算不過了。不過你們不會這么想,你們對這本書的價格的認知,是建立在這本書與其他書的價格比較之上的。在市場上,還有許許多多優質但又不貴的好書。一本書也許在美國賣200美元,按6.7的匯率就是1 340元。而翻譯成中文,你也許只花不到40元就買到了這本書。而且網上還有那么多盜版電子書可以下載,愿意為書付錢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我很早就親身體會到了,做翻譯其實就是做慈善。為了把國外的優秀思想成果翻譯成大家更熟悉的中文,譯者所消耗的心力遠遠不是翻譯的報酬所能彌補的。而現在,我更清醒地意識到,寫這種非虛構的知識類書籍也是在做慈善。我寫東西的兩大主要動力,一是向大家分享我的知識;二是更主要的是我實在看不下去觀念市場上已有的那些垃圾信息和愚蠢的思想了。
所以,寫作本書的過程并不是一個令我很開心的過程。我寫的東西很多,大部分都是這類非虛構的知識性作品。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虛構的恐怖故事和科幻故事,寫這類東西會讓我感受到創作的樂趣。而寫大家現在看到的這種非虛構類的嚴肅知識,更多是由我內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動。我沒能感到什么創作的樂趣,因為我要時刻注意我寫下的語句所表征的思想是否得到了足夠的證據支持,背后是否有相應的科學理論模型為依據。
一不小心又扯遠了。回到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你們花在這本書上的成本,其實這幾十塊錢的買書開銷算是*低的一種成本。更高的成本叫作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它是指你們選擇讀這本書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它們本來可以用來做別的對你來說有價值的事情。而在那些可能發生但是沒發生的事情中,其中對你*有價值的那件事情,就是讀這本書的機會成本。比如,假設你的每小時*高收入是500元,你花費了20個小時來讀這本書,而且你這20個小時本來是可以用來賺取那每小時500元的收入的。那么你讀這本書的機會成本就是20乘500,也就是10 000元。
不過在我看來,就算是10萬元的機會成本,用來讀這本書都是值的。當然,這很可能是出于我對自己的書的偏愛。大家可以在第四章讀到認知偏誤的那一小節時,判斷一下我這種想法是否屬于稟賦效應。
分析完成本,再來看看你們從這本書中所能獲得的收益。只要這個收益大于你們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這本書就是值得讀的。而對收益的闡述,就是我接下來寫的導讀。在這個導讀中,我會告訴你們每一個章節大概講些什么內容,在你們讀完這一章之后,大概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李萬中(Andy Lee)
2017年3月
*章你就老實告訴我,
學這東西究竟有什么用
一提到“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估計大多數人都要傻眼。這究竟是什么東西?批判,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文斗和武斗嗎?還是辯論賽中,正反方之間的你來我往?批判性思維是不管你說什么,我就是要反對嗎?那樣豈不是就成了盲目地反對?思維的利劍——批判性思維讓我們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章你就老實告訴我,學這東西究竟有什么用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之劍
其實,批判性思維就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直譯,criticize這個單詞有批評、找毛病、挑刺的意思,那么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批判性思維,也算是十分恰當。不過有學者提出,這個詞*好翻譯作審辨式思維,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嚴謹、審慎、明辨。而“批判”這個詞容易給大家造成錯誤的理解,以為critical thinking就是盲目地批評反對,甚至是侮辱抹黑。
叫什么名字其實不重要,關鍵還是看內容。出于我的個人習慣,我們還是把critical thinking叫作批判性思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找出*正確的結論,簡直難于上青天。但要發現哪些結論有明顯的錯誤,哪些論證過程顯然不合理、不充分,卻是相對容易很多。破壞總是比建設要簡單很多。批判性思維這一思維利器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很多時候就是體現在對錯誤和謬論的批判上。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之劍,拔起邏輯之劍,斬向謬論與蠢話。
對批判性思維的強調,以美國為甚,*終傳播到了全球各地。無論是在新加坡還是在新西蘭,你都會發現學校在有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據我所知,中國的北京大學也有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連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也有相應的課程。而且,不僅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院與大學需要考察研究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幾乎所有注重智力活動的企業,也都很看重員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要論批判性思維的歷史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約2 500年前的古希臘。那時,蘇格拉底(Socrates)使用他擅長的反詰法來向他人傳播自己的思想洞見。在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熏陶之下,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成為了整個西方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不僅如此,柏拉圖更是教出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作為一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創了多門學科,站在了當時人類知識的頂峰。他的邏輯學(logic)研究更是統治了西方邏輯學數千年的歷史,直到19世紀因為代數的發展才誕生了更加現代的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
邏輯學在現代的確很發達,高等教育也越來越普及,但這并不能改變絕大多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都非常差的現狀。也許,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邏輯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幾乎是一項必備技能。我們可以把人類的智力活動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表達信息。收集信息就是檢索并理解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而表達信息則是寫作和口頭表達的能力。這三者中的核心其實是處理信息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因為你能處理什么樣的信息,就決定了你能理解什么樣的信息,也決定了你能做出什么水平的信息表達。
不過,在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那一小群所謂的社會精英當中,大部分只學會了花招和技巧,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理念和精神。他們的思維確實很清晰,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分析問題時,看似很有道理。但他們揮舞起批判性思維這把邏輯之劍時,劍尖永遠指向別人。他們光是挑別人的錯誤,卻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嚴密的邏輯和條理清晰的表達,在他們的手里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道具。他們只是想贏得辯論,改變他人的想法,為自己謀取利益。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這群所謂的社會精英也許根本就不想讓大眾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他們希望保住自己的知識特權(privilege),從而維持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一個真正具備批判性思維精神的人,不僅要能發現他人的錯誤,更要學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邏輯之劍不是一把單刃刀,而是一把雙刃劍。
批判性思維能幫你走上人生巔峰
除了要能辨別謬誤之外,批判性思維還要求具備下面這些技能: 識別不同類型的論證,獨立地分析信息,判斷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系,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結論,為自己所支持的結論做出強有力的辯護,全面地思考其他可能因素……
讀到這里,大家應該就能想到學會批判性思維有哪些好處了。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習慣,能讓你避免他人的誤導,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做出明智的決定,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這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果你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那你就只能做一艘隨波逐流的小船,過著人云亦云的生活,永遠都不能獨立思考。
表面看來,學會批判性思維的技巧,能讓你在辯論賽中大放異彩,收獲學妹或學長的青睞;能讓你分析問題時更具邏輯性,能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幫你提高自己的工作績效,從而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俘獲高富帥,走上人生巔峰……
大家看到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那些優秀到不能被忽略的人,基本上都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和技巧。雖然他們不一定是通過系統地學習批判性思維課程而具備這一能力的。每個人不需要先上語文課然后才學會說話,我們是先會說話然后才上的語文課。同樣地,每個人不需要先上邏輯課然后才懂得邏輯推理。我們都懂邏輯,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批判性思維,只是有些人水平更高,有些人水平較低而已。不過,與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慢慢摸索和嘗試,不如系統性地學習這門批判性思維課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批判性思維不能確保你走上人生巔峰
學會批判性思維就能走上人生巔峰,這的確太夸張了。我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還是單身狀態。這意味著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至少不能直接幫你找到女朋友。
批判性思維只是一個框架,而真正想在某些領域內做出非凡的成就,還是要靠具體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作為內容來填充這個框架。舉個例子,假設有個醫生,他能背下所有的醫學教科書上的知識,能通過所有的醫學考試,但是他沒有任何診斷經驗,沒有實際面對過患者,那么,你愿意讓這樣一位醫生為你治病嗎?我想許多人還是會有所顧慮的。不過幸好,醫學院不是這么培養醫生的,年輕的醫學生都要在年長的醫生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實習,才能成為正式的醫生。
如果你先搭好了批判性思維的框架,那么你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就能對自己吸收的信息去粗取精。如果你先有了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那么很多垃圾信息就不用再浪費時間去看了。在別人還在一股腦兒地對向自己涌來的信息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時,你已經能主動地為自己的未來道路做出規劃,不用擔心被那些所謂的人生導師所誤導了。
大家可以把人類看作一臺極為復雜和精妙的機器人。基因(gene)是刻在主板上的硬連線程序,基因控制蛋白質的結構,而蛋白質的結構決定了更大的那個生物組織的功能。基因為所有的機器人類編好了程序,通過間接的方式來控制人類復制自己。
不過,人類不是一臺機械表式的機器,不是由上一個齒輪嚴格決定下一個齒輪的轉動。人類是具備學習能力的智能機器,其行為不僅由基因決定。這就像功能手機和智能手機的差異一樣。功能手機出廠時有什么功能,它報廢之前也就只有那些功能,只能打電話、發短信。但是智能手機可以從應用商店里下載軟件,實現新的功能。我的智能手機原先不具備訂電影票功能,但下載這樣一個APP之后,就具備這樣的功能了。
作為智能機器的人類,我們所下載的軟件叫作文化(culture)。剛出生時的嬰兒除了生物本能之外,什么都不會,他需要從社會文化中下載并安裝各種各樣的文化軟件,以實現更多的功能。一個普通的中國嬰兒,需要學會中文。在九年義務教育制中,需要學數學、英語、物理、生物等科學文化。而在家庭中,在社會中,我們也要學會各種各樣的文化。如何在超市買東西,如何在餐館點餐,如何與其他人打交道,如何維持自己的性別角色,如何玩電腦游戲,如何包裝自己,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化。
如何度量這些文化?我們用信息(information)這個概念來度量文字背后的豐富意義。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低。比如,如果我對一個盒子里面裝有什么東西完全無知,甚至連里面有沒有東西都不知道,此時,我會認為,盒子里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可能性。然后你告訴我,“盒子里面有紅色的東西”,那么你這句話能降低我對盒子中物件的認識的不確定性程度。但如果你告訴我,“盒子里面有且只有一個紅色的直徑為5厘米的鋁制小球”,那么你這句話對我來說,就比上句話具備更大的信息量。因為它能更顯著地降低我心中的不確定性程度。
但信息究竟是什么呢?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語言學等不同的學科對信息有不同的觀察視角,也就有了不同的對信息的定義。我們暫且忽略這些復雜的“信息”,就簡單地把信息看成有意義的東西。一個編碼者會以某種方式將信息編碼進一個信息載體里,而解碼者則會想辦法從信息載體中解碼出信息來。這里的編碼者和解碼者不限于人類,單細胞動物也可能是編碼者,沒有生命的機器也可能是解碼者。而這種在編碼者和解碼者之間所流動的東西,就是有意義的信息。
回到日常生活的視角。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說得不客氣一點,大多是垃圾信息。大家從日常的教育宣傳所獲得的信息,從新聞媒體獲得的信息,甚至從親朋好友獲得的信息,很多都是沒有營養的垃圾信息。絕大多數人都活在垃圾信息堆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垃圾信息堆中。而生活在這種垃圾信息堆當中,我們腦袋里面所安裝的心智軟件也自然都是低水平的垃圾軟件。
垃圾信息也許要分成兩類,一類是錯誤的信息,比如占卜算命等偽科學理論(pseudoscience),網上流傳的不實謠言,等等。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此類信息是垃圾信息了。我要重點強調的是另一類垃圾信息。這類垃圾信息雖然沒什么錯,本身是真實不虛的,但其內容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理解起來沒有任何難度,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智力上的挑戰。比如一些網絡小說,娛樂圈明星的微博,等等,甚至我們和朋友的閑聊,很多時候也都符合這第二類垃圾信息的定義。不過,這第二類垃圾信息其實是有娛樂價值的,和朋友的閑聊也能促進雙方的友誼。畢竟,人類不是完全理性的信息處理機器,人類是有感情的社會性動物。這種垃圾信息就像美味的垃圾食品一樣,可以偶爾吃,甚至可以經常吃,但是不能頓頓只吃這種東西。我們要試著走出自己的“舒適區”(comfort zone),為自己設定一些有難度的目標,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所有的機器都是由信息驅動的,對于人類這種極為復雜的機器來說,基因信息和文化信息是*為重要的兩類信息。以我們現有的技術,基因信息是難以改變的,而文化信息則是可以改變的。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習慣,能讓你辨別什么信息是垃圾信息,甚至能讓你從垃圾信息聚集地搬到優質信息聚集地。但是,這個過程并不短,也并不容易。你不能奢望剛剛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牙齒立刻就變得潔白起來。在養成了批判性思維的好習慣之后,還要繼續堅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不斷地學習進步,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競爭力。
批判性思維能讓你跑得比別人快一點
其實,這個時代對于弱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因為弱者容易變得越來越弱,而強者總容易變得越來越強。這個現象稱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對于那些知道學習之重要性的人,他們已經在學習中嘗到了甜頭,已經在主動地學習和進步。而對于那些本身就不擅長學習,沒有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在被動地接受教育,一旦離開學校,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破罐破摔。
那些知曉批判性思維之重要性的人,大多已經學會了這一思維方式,不是自己主動地買書來閱讀,就是在大學中選修了批判性思維課程。而對于那些不知道批判性思維的好處的人,我就是哭著求著給錢讓他們來學,他們也不樂意。長此以往,精英會越來越精,庸眾則越來越庸,兩極化會越來越嚴重。
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比起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我們或許更關心自己的前途和未來。許多人不介意馬太效應的存在,他們擔心的是自己成為越來越弱的弱者。在這個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將面臨海量的信息。無數人希望把他們的想法裝到你的腦袋里,把你的錢裝到他們的口袋里。要想在這個信息時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那就要吸收優質的信息,對信息做出高效的加工,然后輸出優質的信息,為他人和自己創造價值。
換言之,要成為一個優質信息的生產者,首先要學會辨別信息的優劣,懂得如何嚴謹地思考,然后才能產出優質的信息。而這就需要我們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當大家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時,我希望大家能承擔相應的責任。什么責任呢?生而為人,就需要承擔作為人類的責任,而人類的兩大特性,便是思想性和社會性。作為一個會思考的人類,而不是不會思考的石頭或者不具備反思性認知系統的其他生物,我們有責任提升人類思想庫中的優質思想濃度。思想庫就是我說的觀念市場,是社會文化中所包含的一切觀念。而無論是在什么樣的歷史文化當中,觀念市場里總會有一大堆垃圾觀念。
還是讓我們把人類視為信息處理機器。人類這種機器需要做出決策(decision),需要為自己的決策負責。決策就是根據決策模型和對現狀的認識而做出的判斷與選擇。人類的決策需要滿足兩類目的,一類是決策者自身的目的;另一類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目的。如此,我們就能把觀念市場中已有的垃圾觀念分為三類。
一類是與事實不符的陳述性觀念。地球事實上繞著太陽轉,人類事實上是演化出來的一種生命體。而一些觀念則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人類是由神創造的特殊生命體。這種不符合事實的垃圾觀念會導致你對現狀有錯誤的認識,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另一類是錯誤的程序性觀念,也就是錯誤的決策模型。如果你從社會文化中吸收了這些垃圾觀念,那么你的行為就無法達到你的目的。比如,你想要和戀人維持親密的關系,而你又吸收了一些垃圾觀念,認為需要不斷地考驗戀人對你的“忠誠”程度。不作死就不會死,當你通過各種作死的手段來驗證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否真的愛你時,那么你*后得出的結論通常是: 他/她不愛你。
*后一類涉及人類的社會性本質給人類帶來的責任。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網絡,每一個人與其他人都有某種社會性的關聯。而作為社會性的人類,我們有責任讓其他人類生活得更美好。當你的決策模型與人類的規范性價值體系不符時,也會導致你做出錯誤的決策。比如,你的目的就是想要偷盜,而你根據你腦袋里的決策模型和對現狀的認識,做出了一個決策: 先向那些經驗豐富的偷盜者學習,然后通過不斷的練習,成為一個偷盜專家。這個決策能達到你的目的,所以不算是第二類垃圾觀念。但這個決策不符合社會的目的,所以它屬于第三類垃圾觀念。
總結一下,人類這種具備決策能力和責任的信息處理機器,有三類犯錯的形式。*類是對這個世界有著錯誤的認識,我稱之為心理學上的錯誤。第二類是做出的行為無法實現自己的目的,我稱之為經濟學上的錯誤。第三類是自己的目的不符合社會的目的,我稱之為倫理學上的錯誤。任何會導致人類犯錯的觀念都是垃圾觀念,而我們有責任為人類的思想庫清掃這些垃圾觀念,尤其是那些具備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
這本書和其他批判性思維書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