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博士。曾出版作品《消費者行為數量研究——以中國城鎮居民為例》(上海三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諧社會與主觀幸福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大學生就業的需求約束》(與謝維和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三章農民工的就業與收入就業與收入是影響消費選擇的重要因素。持久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者就業的穩定性決定預期的穩定性,而預期的穩定將會帶來持續較高的消費傾向。收入對消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論是絕對收入假說、相對收入假說還是持久收入假說都在證明收入對消費的決定性作用,只是對收入的測算方法不盡相同。因此,有關農民工消費的影響因素研究需要對就業與收入狀況進行測算和分析,這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人口流動是人口的空間轉移和職業轉換,但從本質上看,是與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演化分不開的,農業部門的低效率和落后生產方式推動了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轉移,這些部門分布在城鎮,因此人口流動也是一個城鎮化的過程。首先,本章對農民工在產業和行業的分布進行基本的描述,探討地區或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與人口流動的關聯;其次,筆者對農民工的收入狀況進行比較和分析,核心是探討流動人口工資水平、工資的增長與穩定性、流動人口內部工資的差異等。
第一節產業結構變化對人口流動的影響〖*4/5〗一、三次產業的產出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人口流動反映人口在居住空間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實際上是由產業結構變化引致的人口就業選擇上的變化。以三次產業的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作為指標,觀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不難發現:1978年以前的產業結構是以農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高于70%,農業部門創造的產出占GDP的比重達28.2%。改革開放近40年,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顯著下降,其中勞動力比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4年的31.4%,農業部門對GDP的貢獻從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4年的10%。盡管工業部門產值占GDP的比重在此期間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工業部門多吸納了大約13%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其從業人員的比重從1978年的17.3%上升到2014年的30.1%。毋庸置疑,第三產業是中國三十多年來變化最大的產業,也是吸納流動人口就業的主要部門,其從業人員的比重從1978年的12.2%上升到38.5%,對GDP的貢獻從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4年的46.1%。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快速推動著中國社會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步伐(見圖31、圖32)。
圖31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
圖32三次產業勞動力比例
二、產出結構與勞動力結構的國際比較
中國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帶動了人口流動,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然而,目前來看勞動力在三次產業的分布與產出在三次產業的分布還沒有達到一致的比例,這意味著某些產業有較高的勞動報酬,而有的產業則勞動生產率較低,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勞動力在產業間會有長期的流動。2010年世界銀行有關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統計數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判斷的依據(見表31)。表31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比較(2010)
國家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就業比重增加值占比就業比重增加值占比就業比重中國10.436.746.328.743.334.6日本1.54.229.327.969.366.7韓國2.77.436.525.960.966.6美國1.31.421.420.677.478.0法國2.03.420.523.277.573.1德國0.92.230.129.869.067.9意大利2.04.030.130.269.065.8荷蘭1.73.025.419.172.973.2俄羅斯5.09.037.229.257.861.8西班牙2.84.529.129.368.166.2英國0.71.423.622.375.776.0澳大利亞2.63.429.121.268.475.1首先,世界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即不論是各個產業的產出還是各個產業的勞動力就業均呈現出“三、二、一”的特征。具體來說,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其創造的產出約占GDP的2/3,提供的勞動力就業崗位約占全社會的2/3,第二產業創造的產出占GDP的比重不足1/3,第一產業的產出貢獻與就業崗位貢獻在1%~3%。
其次,世界發達國家三次產業的產出比重與勞動力的就業比重的關系也具有很明顯的規律性,表現為各個產業的產出比重幾乎與勞動力就業比重相同,例如美國,第一產業的產出比重為1.3%,就業比重為1.4%;第二產業的產出比重為21.4%,就業比重為20.6%;第三產業的產出比重為77.4%,就業比重為78%。又如德國,第一產業的產出比重為0.9%,就業比重為2.2%;第二產業的產出比重為30.1%,就業比重為29.8%;第三產業的產出比重為69%,就業比重為67.9%。再如法國,第一產業的產出比重為2%,就業比重為3.4%;第二產業的產出比重為20.5%,就業比重為23.2%;第三產業的產出比重為77.5%,就業比重為73.1%。其他國家如意大利、荷蘭、日本、韓國也均顯示出這種特征。事實上,這種產業結構比重和勞動力比重的一致性所傳達的信息是每個產業勞動生產率是基本相同的,勞動力在各個產業的分布基本穩定,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產業間的勞動力轉移,而需要調整的僅僅是各個產業內部的勞動力構成和技術構成。
中國的三次產業具有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分布格局,見表31。
首先,三次產業的產出格局為“二、三、一”特征,三次產業的勞動力就業格局為“一、三、二”特征,產出格局與就業格局存在錯位,從三次產業的產出狀況判斷,中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但從勞動力的就業狀況判斷,中國則是以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其次,對三次產業的產出比重和勞動力的就業比重進行比較,不難發現,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就業比重遠遠高于其產出比重;第二產業的產出比重遠遠高于其勞動力就業比重;第三產業產出比重也顯著高于其勞動力比重。這些數據提供的信息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還處于不穩定階段,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過高,必然會有大量勞動力繼續流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最終推動各個產業勞動生產率均衡。
再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轉移將是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趨勢,這種轉移的后果有助于提高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推動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其另一個后果是引發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
最后,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比重與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很像,德國經過近50年的發展,產業結構形成如此格局。國際比較不難預測未來幾十年中國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居主導地位,中國產業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當然,伴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潮流,全球工業化重心正在轉向東半球,先進制造業推動工業結構升級加快,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會加快,且內部將會進一步優化與升級;另外,全球服務業也正在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方向轉型,中國第三產業在這個過程中無疑會受到影響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