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速發展令世界矚目,也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海外游子回歸祖國、
開創一番新天地。而底蘊深厚、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昆山,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
越多的海外僑商燕返故鄉、筑夢昆山。本書圍繞昆山9位僑商的人生經歷,描繪了他們海外求
學、歸國創業、扎根昆山、夢圓祖國的壯麗畫卷,更展示了昆山人創新創業、自強不息的精
神氣魄。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為讀者勾勒出一條引進人才、驅動發展的昆山道路。
江南片玉,靈秀昆山,引鳳筑巢,留鳳長棲。昆山經濟在缺乏自然資源支撐和外部力量推動的現實情況下,從*個*自費開發區,到中國*個出口加工區,再到*個*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實現了一次次的轉型、嬗變與成長。
前 言
江南片玉,靈秀昆山,引鳳筑巢,留鳳長棲。昆山經濟在缺乏自然資源支撐和外部力量推動的現實情況下,從第一個國家級自費開發區,到中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再到第一個國家級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實現了一次次的轉型、嬗變與成長。如今,昆山集聚了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7 300多個外資項目,美國通用、日本豐田、德國西門子、韓國浦項等4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昆山投資了108個項目。十二五期間,昆山實際利用外資超過773.9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42 932.5億美元……
從20世紀70年代經濟總量在蘇州各縣中排名末位的農業縣到80年代偷偷摸摸自費搞工業開發區,從90年代緊緊抓住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優勢到2000年以后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再到現如今從昆山制造走向昆山創造。昆山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已經構建了電子信息、光電、移動終端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裝備制造、精密機械、民生用品、汽車及零部件4個500億級產業集群,成為了全國第一個GDP突破3 000億元大關的縣級城市。昆山以占中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集聚了中國17‰的到賬外資,實現了中國3%的進出口總額。2006年至今,昆山連續11年蟬聯全國百強縣榜首。2010年至今,昆山連續7年蟬聯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市榜首。
昆山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中國紀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發揮出了卓爾不凡的潛能。當別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時,昆山人已經將機遇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將創新創業的精神和氣魄融入自己的骨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令人矚目的昆山之路。
人才濟濟 日新月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正是這樣前瞻性的人才引進遠見,才使昆山神話般地崛起。
昆山政府深知,一座城市的繁榮能否持續,發展能否穩定,關鍵在于經濟的發展是否有強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唯有穩定的人才力量,才能保證昆山市永葆活力。面對人才向大城市匯聚,大城市周邊較小的城市容易形成人才洼地的現實情況,昆山政府早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外向型經濟模式伊始,就開始布局人才戰略。從最初的引進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大企業的星期日工程師來兼職到發展產業來聚集人才,再到人才引領產業人才驅動創新發展,昆山通過引進一個領軍人才、集聚一個創新團隊、創辦一個高科技企業、形成一個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壯大一個新興產業的人才帶動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了招才引智的響亮品牌,摸索出了一條人才強市之路。在福布斯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昆山人才指數繼續位居全國縣級市第一。
截至目前,昆山的人才保有量達35萬人,先后引進高層次人才超過3 000人,人才貢獻率超過47%。其中,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105人、江蘇省高層次雙創人才83名、姑蘇人才98名,幾千名高端人才在昆山創新創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6%。在這些精英人才中,華僑華人是主體,國家千人計劃95%以上為華僑華人。
赤子之心 燕返故鄉
華僑華人早年移民海外,率先體驗并接受現代產業技術、管理理念和不同文化的洗禮,加之本是同根生的血脈關系,使得這一群體不可避免并且責無旁貸地成為中國現代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多年的海外生活使得他們擁有國際視野,掌握先進技術,擅長團隊合作,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和創新能力,并且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引進華僑華人回國創業,容易形成人才聚集效應,進而推動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據調研,在昆僑商往往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是攜帶先進技術,獨立創辦企業。這些企業以其正確的市場定位、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抓住了國內的發展契機,成功地走向了市場。如昆山海普過濾分離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溫過濾材料與氣體凈化技術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蘇州能訊高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研制的氮化鎵生產技術實現了中國半導體企業跨越式發展。
二是以技術或資金入股,與其他機構、個人合作創辦企業的模式。這些企業通常都能夠形成一支良好的創新創業團隊,多方優勢互補,從而得以較好地發展。如蘇州澤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擁有多方位領先的真核細胞表達系統和產業化技術平臺及多個生物新藥的核心生產工藝,以多項新藥技術和專利獲得投資創辦企業。
三是在國外做研發、國內搞轉化的發展模式。這些企業主要在摸清國內產品需求的基礎上,借助海外科研設備和人力資源優勢進行研發,在昆山進行生產和銷售,以尖端的技術產品迅速占領市場。如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在非晶硅太陽能電池領域創造并保持了多項世界紀錄,其核心技術是鄧勛明博士在美國任教和創業時帶領核心團隊研發的科技成果。
四是產品品牌化。品牌意味著市場定位,體現了產品質量、性能、技術、裝備和服務等方面的價值,最終體現了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價值。如江蘇東邁重工機械有限公司E12系列產品,是國際首臺且仍是唯一的純電動無液壓智能高空作業平臺;昆山百潤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國內第一個移動互聯網電子蓋章平臺,成為了互聯網電子蓋章行業的品牌。
五是企業社會責任感強。華僑華人創辦的企業往往會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多數企業會和國內高校合作,共同攻克難關,研發產品,而且與高校共同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如蘇州瑞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北京大學合作,在促進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同時提升瑞博生物的研發實力和競爭力。
昆山沃土 厚德載物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昆山不僅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突出的優勢產業、合理的產業布局、優質的產業集群等硬環境,而且憑借創新的文化氛圍、完善的政策法規、先進的服務理念、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高效的行政能力等軟環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外僑商和優質企業落戶。
第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昆山東靠國際大都市上海,西依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借助先天地勢,昆山大力發展交通建設,形成外部交通和城市交通等多種形式組成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通過積極向上級交通主管部門爭取,滬寧高速、蘇滬高速等5條高速公路和京滬鐵路、京滬高鐵穿境而過,高速公路上下匝道總數達12個,遍布全市各區鎮,實現了1530的規劃目標(即15分鐘全市各地可上高速、30分鐘可達上海、蘇州)。通過與上海市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積極爭取,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順延至昆山花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使得昆山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匯之地。滬蘇區域交通經濟一體化程度大大減少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商務成本,企業仿佛被置于長三角門戶的展覽窗中,方便了國際和國內客戶前來考察,為企業實現從輻射全國到輻射全球的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區位條件。
第二,產業鏈完整,供應鏈系統完備發達,配套能力強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昆山已經形成電子信息產業的軟件、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計算機及網絡設備、通信,現代裝備制造產業的模具、工程機械(特種車輛)、數控設備、新能源裝備,以及現代服務業等十余條產業鏈,企業外協部件的需求基本在當地就可以得到滿足,外購配件也因此減少了壓力,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采購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第三,產業集群規模大,集聚效應顯著。昆山是世界制造中心,大量聯系密切的制造企業聚集在此,并已形成區域內企業間專業化分工,結成緊密的合作網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縱向上構成了若干條完整的產業鏈,在橫向上構成了競爭合作鏈,企業深深地根植于昆山不斷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這種根植性促進了產業間的快速黏合,加深了產業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使昆山的區域經濟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除此之外,集群內企業產品的銷售具有極強的市場滲透力,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系統和地區專業市場已形成互動發展的局面。相對于技術上的高科技,這種高效率的分工合作模式也是一種高科技,是其他區域很難復制的高科技。
第四,產業布局合理,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昆山經濟起初主要是依靠外資流入而發展起來的,但是隨著近年來制造業的轉移,外資不斷流出,昆山政府未雨綢繆,從2003年起,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同時,引導內資企業發展和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攀升。按照主導產業特色化理念,高標準推進了光電、先進裝備制造、可再生能源、小核酸、新材料、軟件園、模具、傳感器、電路板、機器人等十幾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昆山在產業布局上的遠見,對諸多高新技術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第五,創新資源聚集度高,創業環境優越。昆山載體眾多,按照新城市、新產業、新人才的要求,園區經濟向大平臺經濟轉變。在創新資源集聚上,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整合清華科技園、軟件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載體功能,深入推進協同創新,成功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創辦昆山杜克大學,與清華、北大等高校建立全面合作關系,建立各類產學研聯合體940家,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后工作站62家,研究生工作站119家,省重點實驗室2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6家。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為昆山推進新一輪跨越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第六,昆山的招商政策獨樹一幟。如今,各地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優惠政策的同質化趨勢導致這些政策對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小。昆山政府率先提出產業鏈招商,即在滿足構建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需要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招商。另外,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企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資本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尋求最佳資源配置,越來越看重一個區域的產業集群優勢。在這一趨勢下,不處在產業鏈或產業集群中的企業融資會越來越困難。如果企業落地昆山,就自然而然地處于產業鏈的某一部分,利用昆山產業的聚集優勢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關注。昆山的這種招商方式,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融資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資本投資的抉擇成本和時間成本。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這一方式能夠適應產業關聯發展的內在需要,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形成倍增效應,達到企業、資本、政府三方共贏的局面。
第七,金融生態環境優良,投融資機制完善。昆山主動融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規劃建設基金園、金融街、財富廣場等現代金融業發展載體,全力打造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際衛星商務城。在投融資方面,昆山政府為了幫助園區內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創業投資領域,早在2013年就設立昆山創新股權投資母基金,首期規模達到10億元,吸引股權基金投資公司120家,資金規模超過300億元。匯豐銀行、彰化銀行分別成為中國縣級市首家外資和臺資銀行,美洲銀行、德意志銀行、香港招商局集團等紛紛在昆山發起設立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基金,搶灘昆山金融服務業發展,江蘇首個外資基金公司也落戶昆山。昆山的金融環境自由度被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評為中國大陸城市第一。
第八,昆山政府服務意識強烈。先秦時期姜太公在《太公兵法》中曾說過:德者得也。昆山政府深諳此道,他們將古老的道德傳統和市場經濟巧妙地結合,生成了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的政府哲學,想企業之所想,提供管家式全方位服務,關注和滿足人才、企業的利益和需求,讓企業安心發展。昆山政府還會主動了解企業家在國外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愿意踏踏實實地坐下來,聽企業家的想法和需求,使得企業家來到昆山有了一種回家的感覺,在情感上與政府高度融合。
第九,昆山政府執政理念先進。區域的創新環境是一個系統,既包括創業者本身、企業形成的集群,也包括政府官員和一直以來的體系慣性。昆山政府多次表示:看待科技性企業不能用一年兩年的眼光,要用十年的眼光看。在未來,昆山政府將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為目標,利用科學家團隊 專業企業 社會資金 政府資本精準高效協調創新的方式,大力發展引領性產業、創選原型成果、培育標志性企業,力爭在重大產業項目、高端人才、金融生態等領域率先突破。政府前瞻性的理念、開明的態度已經化作行政運作的基因,融化在了政府的一言一行中。
第十,昆山政府行為理性。昆山政府在參與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引進新興行業進行產業布局時,時刻保持著理性、謹慎的工作作風。10多年前,昆山政府已經決定引進小核酸產業,可是由于小核酸生物制藥在2004年時才開始全球第一個臨床研究,當時在國內甚至連萌芽都沒有。于是,昆山政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計劃地對小核酸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科學客觀地考察和規劃。2003年,昆山政府邀請小核酸領域第一位國家千人計劃梁子才教授前來考察。在這之后,昆山政府仍然用了5年時間繼續考察、觀察小核酸方向,給自己留有足夠的底牌。直到2008年,才開始加大對小核酸生物制藥產業的支持力度,成立了昆山市小核酸制藥重點實驗室,逐步建立小核酸生物技術研究所和昆山市小核酸基地。
第十一,昆山政府公信力高,信譽好。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主要內容,在這個體系中,昆山政府具有強烈的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示范意識,尊重契約精神,按照國際化的合約方式來運作。昆山政府答應的事一定會辦到!這是企業落地昆山后,對昆山政府的一致評價。言而有信的政府自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落地生根。
第十二,昆山政府行政運行機制完善、高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曾指出,制度是影響經濟績效的重要因素。同樣,制度也是保證政府職能正常行使的關鍵。完善的行政運行機制,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有序運行。昆山政府的運行機制也是落地企業家們心中的一顆定心丸。昆山對高端人才的補貼是分年、逐次到賬,當大家都認為2015年度的補貼會因為2014年的8·2爆炸事故受到影響時,補貼仍舊按時到賬。這說明昆山政府行政體制是建立在科學決策的程序之上,已經形成了分工合理、監督有力、公開透明、執行效率高的行政管理機制。這也是昆山政府承諾的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確定下來的政策絕對不變的生動實踐。
第十三,昆山城市多元融合,國際化程度高。昆山政府深信只有兼容并包的城市,才能吸引國際化的產業、國際化的人才。因此,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和諧共生上,昆山強調統籌兼顧、積極吸引海派文化、歐陸文明和臺灣風情,并將昆曲文化、先賢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在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服務體系上,大力推進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的規劃建設,并且充分融入開放、包容、多元的國際元素,讓不同群體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使昆山城市創新發展擁有強大的多元文化基礎。
薪火相傳 繼往開來
在中國眾多璀璨的遠古文化中,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是一顆耀眼絢麗的明珠,熠熠生輝。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出現于距今5 300~4 500年左右。在同時期的其他文化中,居民多以農業生產為主,而良渚文化則以獨特的玉文化為靈魂,反映出在當時除了農業生產之外,手工業也很興旺發達,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大量的非生產性支出構成了其文化的特殊性,社會復雜程度高于其他古文明。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昆山發現了許多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區。趙陵山、少卿山、綽墩山、皇宜山……橫亙于昆山沃野上的一座座土丘,無論是堆筑年代、形態還是用途,都與尼羅河畔的金字塔有著驚人的相似,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昆山文化源遠流長,由此可見一斑。
文化的源遠流長與當地人民的勤勞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古代的南方,是偏僻、荒蕪的南蠻之地,貧窮和自然資源的匱乏使得由于戰亂而遷徙到南方的人們所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生存。窮則思變,貧窮培養了他們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吃苦耐勞的堅強毅力、敢冒風險的大膽性格、勇于嘗試的思維方式和銳意進取的開拓基因。這些基因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從東晉開始,昆山就成為江南的富庶之地。
五千年后的今天,當昆山的歷史基因遇到改革開放的東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定環境下,便有了發育成長的溫床。在這張溫床上,昆山人自古積累的干事業所具有的只身闖天下、敢為天下先的天資,使得他們善于發現機遇、創造機遇、捕捉機遇、大膽探索、勇于開拓。科技創新創業型企業能夠在昆山這樣的大好環境中成長,無疑是幸運的。
昆山好比一艘乘風破浪的遠洋巨艦,在昆山落地生根的企業正是那巨艦上高高揚起的風帆,誠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信在未來,這些企業必將與昆山一道,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 目
錄
- 前言....................Ⅴ
- 譚
磊 | 把太陽能卷起來
- 記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勛明...............................1
- 孟德望 | 家國情懷
謀福天下
- 記蘇州能訊高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張乃千...........................21
- 喬士容 | 堅定的同行者與推動者
- 記華拓金服集團董事長徐巖...................................................43
- 孟德望 | 一個核物理學家的教育夢想
- 記昆山杜克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高海燕..................................61
- 曹勝煕 | 研制中國患者用得起的優效新藥
- 記蘇州澤璟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盛澤林...........................81
- 曹
焱 | 從中國心到中國芯
- 記昆山海普過濾分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小平....................99
- 趙尉梅 | 人生的三次插隊 117
- 記昆山百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兆然...............................117
- 彭乃大 | 讓中國技術撐起世界高度 133
- 記江蘇東邁重工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振東.........................133
- 丁春燕 | 小核酸產業的崛起之路 155
- 記北京大學教授、蘇州瑞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子才......157
- 后記..............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