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 系統介紹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內涵、對象與主要功能, 闡述了國際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趨勢, 并從授信風險管理機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客戶信用評級、銀行信用風險度量方法與模型、國別 (地區) 風險與行業風險分析等多個側面介紹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具體方法, 論述了基于信用風險管理的銀行績效評價、授信資產保全以及社會信用體系與法律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等內容。
一、注重框架體系的完整性。本書在體系設計上,立足于反映銀行監管的完整知識框架,致力于使讀者全面把握現代銀行監管的基本原理與主要內容;
二、突出內容的前沿性。本書將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銀行業監管方面所涉及的變化予以較為全面地介紹,力求將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新趨勢反映出來,突出時效性;
三、強調能力培養。本書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思想,致力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結構安排上,開篇有引導性的內容精粹,啟發讀者思考;行文過程中嵌入生動活潑的案例分析與知識擴展等,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與趣味性;課后復習思考題的設計力求涵蓋本章基本內容,幫助夯實基礎。
本書結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國際銀行業監管在理念、內容與技術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從監管理論、國際標準與跨境協調、銀行監管的主要方式、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監管、監管評級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幾個方面對銀行監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本書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緊密結合我國銀行監管實踐。
本書的特色有以下幾點:
一、注重框架體系的完整性。本書在體系設計上,立足于反映銀行監管的完整知識框架,致力于使讀者全面把握現代銀行監管的基本原理與主要內容。
二、突出內容的前沿性。本書將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銀行業監管方面所涉及的變化予以較為全面的介紹,力求將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新趨勢反映出來,突出時效性。
三、強調能力培養。本書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思想,致力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結構安排上,開篇有引導性的內容精粹,啟發讀者思考;行文過程中嵌入生動活潑的案例分析與知識擴展等,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與趣味性;課后復習思考題的設計力求涵蓋本章基本內容,幫助夯實基礎。
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宋瑋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整體結構設計并修改定稿。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兩位專家苗雨峰和劉斌對寫作大綱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修改意見,在此深表感謝!書稿寫作的具體分工如下:柳欣,第一章;董凱,第二章;張賽普,第三章;馬明龍,第四章、第六章;李卓,第五章;于洋,第七章、第八章;宋翔宇,第九章、第十章;廖勝智,第十一章;朱心怡,第十二章;喬穎琪,第十三章。
本書中難免存在疏漏與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宋瑋
于翠疊園
2017年5月4日
宋瑋 中國人民大學與德國歌德大學聯合培養經濟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理論與政策、現代銀行管理等。出版《市場化進程中的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國有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研究》和《全球化視角下的金融安全》等多部學術專著,主編《金融學》《商業銀行管理》和《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等教材,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第一章銀行監管概述1
第一節銀行監管的概念與理論1
一、 銀行監管的概念1
二、 銀行監管的必要性1
三、 銀行監管理論2
第二節銀行監管目標與原則5
一、 銀行監管的目標5
二、 銀行監管的原則6
第三節銀行法律依據與監管模式9
一、 《銀監法》的立法背景與意義9
二、 《銀監法》的主要內容10
三、 銀行監管模式13
第四節我國銀行監管體制演進15
一、 1985年以前: 計劃經濟下的中國人民銀行
統一監管體系15
二、 1985年至20世紀90年代: 現代銀行監管
體系初步確立15
三、 21世紀初至今: 銀行監管體系日臻成熟16
復習思考題18
第二章銀行監管的國際標準與跨境協調19
第一節《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19
一、 《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出臺背景19
二、 《核心原則》簡介19
三、 《核心原則》具體內容22
四、 有效銀行監管的先決條件26
第二節巴塞爾資本協議27
一、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27[2][4]銀行監管學[4][3][1]目錄二、 《巴塞爾協議Ⅰ》29
三、 《巴塞爾協議Ⅱ》31
四、 《巴塞爾協議Ⅲ》35
第三節金融穩定委員會38
一、 成立背景38
二、 主要職能39
第四節金融集團監管39
一、 并表監管39
二、 金融集團透明度監管44
復習思考題47
第三章銀行監管的主要方式48
第一節市場準入48
一、 市場準入的定義48
二、 市場準入的主要內容48
第二節非現場監管51
一、 非現場監管的基本含義51
二、 非現場監管的主要內容51
三、 確定風險點的方法54
四、 措施及后評價機制57
五、 非現場監管的指標體系58
第三節現場檢查60
一、 現場檢查的基本含義60
二、 現場檢查的主要流程60
三、 現場檢查的主要內容62
四、 現場檢查的科技創新64
第四節行政處罰64
一、 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65
二、 行政處罰的主要種類65
三、 行政處罰的一般流程65
復習思考題68
第四章微觀審慎監管——公司治理69
第一節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監管界定與功能69
一、 公司治理內涵69
二、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構成要素和特殊性70
三、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監管的意義和目標功能73
第二節銀行公司治理監管實踐74
一、 我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發展實踐74
二、 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實踐的主要問題77
第三節銀行公司治理的法律監管框架與監管77
一、 國際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法律監管框架77
二、 國內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法律監管框架81
三、 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措施84
復習思考題86
第五章微觀審慎監管——資本監管87
第一節資本的定義和組成87
一、 銀行資本的定義87
二、 銀行資本的組成88
三、 銀行資本的功能91
第二節資本充足率的計算與評估92
一、 資本充足率的計算92
二、 資本充足率的評估93
第三節新資本管理辦法96
一、 新資本管理辦法出臺背景96
二、 新資本管理辦法內容96
三、 新資本管理辦法與《巴塞爾協議Ⅲ》的異同100
復習思考題102
第六章微觀審慎監管——信用風險103
第一節信用風險概述及主要指標103
一、 信用風險的含義103
二、 信用風險的分類104
三、 信用風險的特點104
四、 衡量信用風險的主要指標105
第二節信用風險的緩釋措施108
一、 抵質押品108
二、 凈額結算108
三、 保證108
四、 信用衍生工具109
第三節信用風險資產分類109
一、 信貸資產分類109
二、 非信貸資產分類112
第四節貸款及其他信用風險資產的損失準備113
一、 貸款損失準備113
二、 其他信用風險資產損失準備114
第五節信用風險的資本覆蓋114
一、 表內資產信用風險資本計提114
二、 表外資產信用風險資本計提115
復習思考題115
第七章微觀審慎監管——市場風險116
第一節市場風險概述116
一、 市場風險的定義116
二、 市場風險的覆蓋范圍116
三、 市場風險的影響116
第二節市場風險的分析方法117
一、 VaR117
二、 敏感性分析119
三、 情景分析120
四、 壓力測試120
第三節市場風險分析方法的監管要點120
第四節利率風險121
一、 利率風險的來源與影響122
二、 利率風險的計量123
三、 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的管理128
四、 監管當局對利率風險的監管132
第五節匯率風險133
一、 外匯風險與銀行的管理133
二、 外匯風險的計量135
三、 銀行外匯風險控制措施137
四、 外匯風險的監管139
第六節市場風險管理體系的監管評價145
一、 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監控的有效性145
二、 市場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146
三、 市場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的有效性146
四、 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的完善性147
五、 適當的市場風險資本分配機制148
第七節市場風險的監管方法和措施148
一、 信息收集148
二、 監管措施149
復習思考題149
第八章微觀審慎監管——流動性風險151
第一節流動性風險的基本原理151
一、 流動性風險概述151
二、 流動性風險與其他風險的關系151
三、 流動性風險的預警信號152
第二節流動性風險監管的原則和內容153
一、 巴塞爾委員會關于流動性監管的原則153
二、 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內容154
第三節流動性監管指標概述156
一、 流動性比率法156
二、 缺口分析法156
三、 我國的流動性監管指標157
第四節監管人員對銀行流動性的檢查和監管措施159
一、 流動性檢查的目的和程序159
二、 確定流動性檢查的范圍159
三、 流動性風險的定量分析159
四、 流動性管理的定性分析161
五、 做出檢查結論161
六、 監管措施162
復習思考題162
第九章微觀審慎監管——操作風險163
第一節操作風險概述163
一、 操作風險的定義163
二、 操作風險產生的原因165
三、 操作風險的分類167
四、 操作風險的特點172
第二節操作風險監管演進及主要定性監管方式174
一、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操作風險監管方面的演進174
二、 中國銀監會在操作風險監管方面的演進175
三、 操作風險的主要定性監管方式175
第三節操作風險的主要定量監管方式178
一、 操作風險資本計量178
二、 其他操作風險衡量方法與指標181
復習思考題182
第十章微觀審慎監管——信息科技風險和聲譽風險183
第一節信息科技風險183
一、 信息科技風險的定義183
二、 信息科技風險的成因184
三、 信息科技風險的特點186
四、 信息科技風險的分類186
五、 信息科技風險與操作風險的關系187
六、 信息科技風險監管188
第二節聲譽風險192
一、 聲譽風險的定義192
二、 聲譽風險的成因及分類193
三、 聲譽風險的特點194
四、 聲譽風險的度量195
五、 聲譽風險的監管197
復習思考題198
第十一章監管評級199
第一節監管評級的概念與意義199
一、 監管評級的概念199
二、 監管評級的作用與意義200
第二節監管評級體系介紹201
一、 發達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監管體系概述201
二、 美國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202
三、 英國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206
四、 其他國家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210
第三節我國的監管評級體系212
一、 我國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的演變與發展212
二、 我國現行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213
三、 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的建議221
復習思考題223
第十二章宏觀審慎監管224
第一節宏觀審慎監管視角的產生224
一、 宏觀審慎監管的發展歷史224
二、 宏觀審慎監管的主要內容225
第二節逆周期監管228
一、 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及相關逆周期政策229
二、 逆周期的貸款損失撥備機制232
三、 逆周期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234
第三節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235
一、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大而不倒”235
二、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基本特征236
三、 對系統重要性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機制237
第四節存款保險制度242
一、 存款保險制度概述242
二、 存款保險制度具體設置分析244
三、 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分析247
第五節問題銀行的恢復與處置248
一、 問題銀行及其出現的不可避免性248
二、 銀行處置與恢復計劃249
復習思考題252
第十三章銀行監管的新趨勢253
第一節綜合化經營及其監管253
一、 我國金融體制的發展歷程253
二、 綜合化經營存在的主要風險254
三、 我國現階段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255
第二節互聯網銀行及其監管257
一、 我國互聯網銀行的發展258
二、 我國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模式258
三、 我國互聯網銀行的監管現狀260
四、 我國互聯網銀行面臨的問題260
第三節影子銀行及其監管261
一、 影子銀行的基本特征及其運行機制261
二、 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分類及風險分析262
三、 我國影子銀行的監管現狀264
第四節全球化與跨境監管合作266
一、 監管聯席會議的形成背景與基本特征266
二、 監管聯席會議的實踐原則267
三、 監管聯席會議體現出的監管理念革新270
復習思考題272
參考文獻273
第三章銀行監管的主要方式【本章精粹】
1.市場準入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
2.非現場監管的含義、內容、主要方法、措施和報表體系。
3.現場檢查的內涵、流程、內容及科技創新。
4.行政處罰的原則、種類和流程。
第一節市場準入〖*4/5〗一、市場準入的定義市場準入是銀行監管的重要方式和環節之一,它是指通過對商業銀行進入市場、經營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依法進行審查和批準,將那些有可能對存款人利益或銀行業健康運轉造成危害的機構和個人拒之門外,保證銀行業的安全穩健運行。所有國家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都是從市場準入開始,市場準入監管可以說是確保銀行業安全的第一道關口。
市場準入監管的目的在于防止過度競爭和不良競爭,維護銀行業的整體風險可控;抑制逆向選擇,防止投機冒險者進入銀行市場;同時促使銀行審慎經營,防止銀行過度冒險行為。市場準入通過對銀行業機構的組織結構、業務模式以及從業人員的“進入通道”進行審查和管理,將對整個銀行業體系的穩定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為規范實施商業銀行市場準入行政許可行為,明確行政許可事項、條件、程序和期限,保護申請人合法權益,銀監會制定了一系列法規體系,對各類商業銀行市場準入事項的受理范圍、條件要求、審查主體、辦理時限等均做出了明確規定。
二、市場準入的主要內容
商業銀行的市場準入事項主要包括機構設立,機構變更,機構終止,調整業務范圍和增加業務品種,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決定的其他行政許可事項,可以概括為機構準入、業務準入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準入三個方面。
(一)機構準入
設立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應當符合以下基本條件:①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的章程;②注冊資本為實繳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可兌換貨幣,城市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億元人民幣;③有符合任職資格條件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熟悉銀行業務的合格從業人員;④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⑤有與業務經營相適應的營業場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設施;⑥建立與業務經營相適應的信息科技架構,具有支撐業務經營的必要、安全且合規的信息科技系統,具備保障信息科技系統有效安全運行的技術與措施。此外,設立中資商業銀行法人機構,還應當符合一系列審慎性條件,至少包括:①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②具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能有效控制各類風險;③發起人股東中應當包括合格的戰略投資者;④具有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⑤具備有效的資本約束與資本補充機制;⑥有助于化解現有金融機構風險,促進金融穩定。設立中資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應當有符合條件的發起人,境內金融機構、境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需滿足各自不同的準入條件。
[2][4]銀行監管學[4][3][1]第三章銀行監管的主要方式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的設立須經籌建和開業兩個階段。
商業銀行籌建應當在收到開業核準文件并按規定領取金融許可證后,根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辦理登記手續,領取營業執照。商業銀行申請設立分行,應當符合以下條件:①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②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健全有效;③主要審慎監管指標符合監管要求;④具有撥付營運資金的能力;⑤具有完善、合規的信息科技系統和信息安全體系,具有標準化的數據管理體系,具備保障業務連續有效安全運行的技術與措施;⑥監管評級良好;⑦最近2年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因內部管理問題導致的重大案件;⑧銀監會規章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商業銀行分行的開業應當符合以下條件:①營運資金到位;②有符合任職資格條件的高級管理人員和熟悉銀行業務的合格從業人員;③有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④有與業務經營相適應的營業場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設施;⑤有與業務經營相適應的信息科技部門,具有必要、安全且合規的信息科技系統,具備保障本級信息科技系統有效安全運行的技術與措施。分行應當在收到開業核準文件并按規定領取金融許可證后,根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辦理登記手續,領取營業執照。
商業銀行機構變更類準入事項包括:變更名稱、變更股權、變更注冊資本、修改章程、變更住所、變更組織形式、存續分立、新設分立、吸收合并、新設合并、分支機構升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