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為微信公眾號“清華研讀間”而出版的文章匯集, 主要是關于清華校園的科學、文學、藝術、社會、歷史、人物和時政等方面的雜文、散文、詩歌、評論、譯作等, 很多文字后來成為了該微信公眾號種膾炙人口的佳作病傳播更廣。
經過近一年的醞釀與努力,《清華研讀間——清華研究生原創作品集》一書終于面世了。作為這一辛勤耕耘的見證者,我感到十分欣慰。
這本書的內容摘自清華大學校研團宣傳部負責運營的學生媒體微信公眾號“清華研讀間”上發表的優秀文章,涵蓋了教育教學、校園生活、校園人物等諸多主題。作為清華大學校內最大的學生媒體,“清華研讀間”上的文章主要由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同學撰寫。這些文章反映了當代年輕學子對社會以及校園熱點的關注,對時代的思考,對身邊優秀同學與師長的觀察。其筆觸或描寫細膩,或敘述溫暖,或切入精辟,或舉證有力,或論事賅詳,充分體現了他們深厚的學識素養、優秀的思辨能力、扎實的文字基礎和蓬勃的精神風貌。
作為清華園里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之一,“清華研讀間”一直致力于為廣大校內外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文章,為諸多富有才華的學子提供表達自己觀點的平臺。在此基礎上,“清華研讀間”希望發出主流學生群體的聲音,向校園以及社會傳達青年學子對社會的思索與觀察。“清華研讀間”公眾平臺創建兩年以來,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相當一部分文章發布后獲得了良好反響。
先賢有云:“藏之名山,傳之后世”。古人提倡“三不朽”,其中之一即是立言。優秀的文學作品值得在社會上進一步傳播擴散,杰出青年學子的思想也值得更多人去了解。“清華研讀間”上的文章由于是每日推送,因此主題比較駁雜。考慮到這些,我們決定將已經推送發表的文章集結成冊,并根據文章的不同主題加以整合編排,最后編纂成《清華研讀間——清華研究生原創作品集》一書。
明代詩人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云:“無花無酒鋤作田”,原意是歷史上的王侯將相都隨時間雨打風吹去,了無存跡。我們反其意而行之,堅信歷史上斯人雖作古,但是他們的思想與觀念借助文字的力量依然流傳后世,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糧,這也是本書出版的意旨所在。
這些文字全部產生于現實生活的沃土,這與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清華大學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在人才培養上不僅“起高原”,還要“崛高峰”。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此書更好地凝聚青年、引領青年,通過拓展因材施教體系,形成尊重和鼓勵多樣化成長的氛圍,我們希望所有學生學有所長、技有所精、業有所成,在現實社會中砥礪成長。
值此《清華研讀間》一書出版之際,我們一方面感到欣慰,因為作為一個集體的勞動終于收獲果實,諸多青年學子的文筆和思想也可以借此機會讓更多人了解;另一方面,我們也深感不安,唯恐文章中的錯訛之處貽笑于大方之家,故懷此惴惴之情,懇請有關讀者校正為盼。
1 清風荷塘畔
在清華大學就讀9~10年是怎樣一種體驗
為什么清華被稱為“五道口體校”
“一二.九”:沒錯,就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清華園有棟神秘的“6號樓”
新百年的清華面孔——我們讓世界在這里讀懂中國
新百年的清華面孔——接續百年文脈的清華圖書館
名師與高徒:一門選修課,沒想到培養出來一位國學大師
2 聞道閱覽室
施一公,那風一樣的男子
國學大師錢穆長女,清華錢易院士獲“最美教師”
一屋三院士,解讀清華史上學術最牛寢室
陳來,在清華學堂守望傳統的價值
北館落成時,走進建筑大師關肇鄴與他的百年書城
萬俊人,行走在百年的哲思中
趙家和,一位“摳門”又慷慨的老師
一個散打運動員的嬗變,是什么支撐他十年,終成清華園學術新人?
3 求索學堂路
無悔青春,不負韶華——追記清華校友廖枝飛
孫鵬展:兩次戰勝命運的力量
蔡鵬:快樂至上,一個雙肩挑的修煉之道
祖充:從0~∞,“學神”也是蠻拼的
獨家|你也許不知道張鄂,但你一定聽說過灼見
引力波探測:“世界級難題”背后的清華團隊
“清華馬拉松第一人”,我們天生就會跑
葉健文:一名理科生的十年筆耕之路
學術新秀吳春林:學術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站得最高的清華人——征服天地寒夜,只為內心豐盛
4 教改三角屋
我們今后還怎么優雅地談論學分績
清華在美國聯合創建“全球創新學院”的背后深意
清華工科全球第一?事實沒那么簡單
從研究生特獎就業去向看QS畢業生競爭力排名
解讀蘇世民項目|首批招生結果公布后,你還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供給側”改革下,碩士教育的另一條進路在哪里?
國際化,一道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答題
5 校園觀測站
也談清華特獎:我們為什么如此扭曲?
學術新秀|花開20年,與你同行
光棍節,如何理性地聊“研究生單身問題”?
清華包攬三大國際超算競賽冠軍背后,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特獎,這絕不是宣揚短期功利主義
再談特獎,不會缺席的“職業勝任力”
一場八十年后也沒有停歇的精神救亡
清華“夜貓子”,我們為何如此貪戀黑夜?
6 熱點碰撞室
中國媒體:追求真相還是自動轉發?
從隔壁大學“法學院前學生會主席瘋狂盜竊被捕”談起
要北京還是要藍天
學術與政治:那些從政了的美國教授
當資本撞到學術,如何安靜地做一個民科?
學生媒體的理想與現實
自行車是如何被曲解成霧霾的罪魁禍首的
我們焦慮的不是“墻”,而是“墻”倒后會如何
7 國際瞭望臺
我在哈佛看中美科研差異
從伯克利看到美國的背面
訪學在地球另一端的頂級理工大學
日本早稻田游學筆記
在巴黎“學院路”學習生活是一種什么體驗
我為什么選擇在緬甸做學術?
清華研究生在希拉里大本營親歷美國選舉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