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人像攝影大師格雷戈爾·海斯勒(Gregory Heisler), 是美國多任總統首選的御用攝影師, 他為《時代》雜志拍攝了70余幅封面肖像, 含歷年“年度時代人物”在內。本書是他的首部著作, 讀者在欣賞這位攝影大師精彩絕倫的50幅杰作的同時, 還能了解到他的攝影哲學與智慧。無論您有多少攝影經驗, 您都能從書中學到以前難以想象的絕技, 并在實戰中領略到這位影壇巨匠深厚造詣。
前言
“一筆接著一筆”:這是用來形容油畫里濕畫法的一句話..畫家需要仔細地挑選材料工具、安排好作畫次序,才能夠保證創作的激情不被打斷。
—杰弗里;卡爾《濕畫法:傳統繪畫藝術指南》
攝影沒有“一筆接著一筆”的機會,攝影只有唯一的一筆。這正是肖像攝影的本質。發生在鏡頭前的一切,都會被忠實地記錄下來;也只有發生在鏡頭前的一切,會被記錄下來。在曝光的那一瞬間,攝影師必須全神貫注。所有的前期規劃、臨場發揮、技術實力、知識儲備,還有你和被攝對象之間或有或無的信任與融洽,都會被永遠凝固在畫面中。這就好像是面試,只不過沒有第二次機會。這是一個典型的左右腦斗爭:時而臨場發揮壓過了精心安排,時而理性思考壓過了激情迸發。這是一個痛并快樂的過程,拍好了滿心歡喜,拍砸了痛不欲生。
肖像的類型很多。有些重在瞬間的姿態,有些重在動作的寓意;有些重在人物的外表,有些重在內心的情緒—理查德·阿佛頓一直堅持自己最喜歡拍攝的就是外在,認為這才是最吸引他的部分。還有一些肖像照,并不注重于挖掘人物性格,而是注重于塑造。這類作品并不依靠于被攝對象的表現,而是更加依靠于布景、燈光和畫面構圖表達一種感覺。如果被攝對象或者攝影師在拍攝現場的狀態不夠理想,這也許是一種更合適的做法。這時,肖像拍攝就變成了一場圍繞被攝對象展開的智力游戲。
距離是肖像拍攝時非常有趣的因素,它就像是雙刃劍,或是用親密感填充的氣泡。我們希望這個泡泡大一些,但是又害怕它炸開。如果我們距離被攝對象太遠,那么就失去了與他們的聯系;如果距離太近,又可能讓他們感到不安。同時這還涉及畫面尺度的營造:人物在照片中露出多少,占到多大的比例。他們的眼睛流露什么樣的表情?肩膀的線條如何處理?采用站姿還是坐姿?選擇什么樣的衣服?究竟是在影棚里拍還是在外景地拍?有太多問題需要考慮,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里面有些問題能夠提前解決,但更多需要在現場根據被攝對象、環境或氛圍做出即時的反應。
對于習慣了自己在鏡子里形象的被攝對象來說,一張正正經經的肖像照一定會讓他們大吃一驚。照片不是鏡像,它們看上去很不一樣。首先,肖像照不是左右顛倒的。雖然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大多數被攝對象似乎并沒有注意到這個區別。照片反映的是別人看到的自己,而不是自己在鏡子里看到的自己。所以拍攝肖像很不簡單。被攝者充滿恐懼,而攝影師充滿期待;被攝者充滿焦慮,而攝影師雄心勃勃。兩者之間進行著沉默的談判與妥協。被攝對象不希望面對現實,而這卻是攝影師最關心的東西。盡管肖像照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只有攝影師一方真正清楚照片究竟是什么樣子。
我從不試圖去刻意美化自己的拍攝對象,但我絕對尊重他們。我希望給他們一個屬于自己的時間,讓他們表現出屬于自己的最璀璨的瞬間,讓他們更加透徹、更加有力地展現出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不喜歡用套路把被攝對象拍攝得千人一面;事實上,我認為這么做是對坐在我相機面前那位的冒犯和侮辱。我對于被攝對象的感受,還有我對于拍攝任務的理解,都寫在了我的照片中。面對無數的拍攝技巧、布光方式和拍攝器材,我盡力從其中選擇出最符合拍攝被攝對象需要的那種,為他們拍攝一幅量身打造的作品。
我的大多數被攝對象有個共同點,時間都非常寶貴。在這本書里,肖像拍攝時間別談幾個小時,有的甚至連十幾分鐘都沒有,大多數都是從拍攝對象密不透風的日程表里勉強擠出來的幾分鐘。雜志交代的拍攝任務里至少需要兩類不同的肖像:一類是封面照,另一類是題圖照。雜志封面的作用類似于海報,需要簡潔、有力、辨識度高的照片。而題圖照則更注重細節,需要有足夠的看點來引起讀者的關注。本書中出現的大多數照片,都屬于后者。一般情況下,這兩類照片必須在同一時間段里先后完成拍攝。我們需要在正式拍攝之前安排好燈光、布景等所有拍攝細節。只有萬無一失的前期準備,才能保證不管被攝對象節奏快慢、脾氣好壞,都能拍出相當的作品。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游戲,只有手腳足夠快,才能在常規拍攝之余玩出一些花活。事情總免不了出錯,所以隨機應變非常重要。
我的拍攝對象們還有另一個共同點,拍照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這些照片有的來自雜志委托,有的來自個人需求,還有少部分來自廣告或公關需要。但是,它們都算得上是我的個人作品。我不是那種把賺錢的作品和個人作品分得很開的人,我所有的作品都來自我本人,都經過了同樣的思考、關注、創意、驗證與努力,這是它們應得的。我很幸運,在拍攝這些照片時享有足夠的創意自由,不像普通人那樣受到版式或者拍攝要求的嚴格限制。面對這樣的信任,我如履薄冰。
每當我遇到一個新的拍攝任務,腦海中立刻就會浮現出一系列問題、選擇和答案。肖像選擇棚拍,還是實景?室外,還是室內?照片將會被用在什么地方?是拍成特寫,還是全身?黑白,還是彩色?被攝對象是什么秉性?有多少拍攝時間?我應該使用什么相機、什么鏡頭,是否適用三腳架?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布光?光源選擇閃光燈還是常亮燈?它們最終決定了整幅作品。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我站在相機背后,我就變得瘋狂,不再是我自己。他會盡一切可能完成他腦海中的那幅影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引誘,可以甜言蜜語,也可以風趣幽默;也可能令人處于窘境。但是,他始終都尊重著自己的拍攝對象,而且看上去無比真誠。我的助手告訴我,他總會在工作的最后關頭進入歇斯底里的狀態。他們覺得這也許是因為他需要一些額外的壓力與緊張氛圍來讓作品變得反常、意外而新鮮。把布光的套路置之腦后,多加一盞燈、再加一盞燈。把人帶到室外,帶到雨中,還帶上一臺巨大的照相機?偠灾@都是我聽他們說的。我一點也不記得,那都是惡魔控制著我干的。
作為一個熱衷于收藏和翻閱攝影畫冊的人,我總希望自己能弄懂作品背后藝術家們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有機會,更希望他們能回答我的一些技術問題。我希望,這本書中每張照片所配的文字,或許能幫助大家了解它們是怎么來的。我盡了最大努力去回憶每張照片的拍攝思路和現場情景,如果因為我的記憶不夠精確導致描述內容有所失實,我在此提前請求大家的原諒。
肖像攝影是一種特別的愛好。紀實攝影師加里·溫諾格蘭德曾經說過,他拍照是為了了解事物在照片中的樣子。更進一步或許我可以這么說:我之所以給人拍照是為了看看他們在照片中的樣子。這樣一來,我們能把他們捧在手中研究、學習,還有認真地欣賞。
格雷戈爾·海斯勒被譽為擁有“藝術家的眼睛,科學家的智慧,記者的內心”。憑借精湛的技藝和敏銳的臨場反應,他為美國《時代》周刊拍攝了70余幅封面人像, 其中部分作品被美國國家肖像畫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收藏,獲得美國媒體攝影學會年度企業攝影師大獎、萊卡勛章卓越獎、世界圖片大獎、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大獎等眾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