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采用作者30篇歷史隨筆, 從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開講, 以中國歷史的30條記性為主線, 以借故推今, 認清人類歷史發展經驗和教訓為輔線, 分析和總結了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主客觀規律, 讓人們感悟至深, 啟迪人們正確的進行國家建設和健康生活。
讀史是為了“鑒”,更是為了“進”
歷史對我們中國人而言,有多種用途?梢韵玻梢詩蕵,可以“漲姿勢”,可以“古為今用”。
古代中國最有名的讀史著作,當屬《資治通鑒》。一個“鑒’字,標明了歷代統治者讀史的最高境界—避免失敗的歷史,復制成功的歷史。
但是,歷史是有局限性的。就像我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岳飛傳》等“小人書”,“內容提要”總是在贊美英雄的同時,加上批判性的中心思想: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否則,這些英雄鎮壓另一類英雄—民族英雄去打農民領袖—的“過錯”就說不過去了。
可見,歷史是個圈,高瞻遠矚者需要跳出這個圈,“借一步說話”。所以,讀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不是重復歷史—無論是成功史還是失敗史,而是超越歷史。不做“失敗李自成”的同時,也莫做“成功朱元璋”。一切跳不出歷史圈的“鑒”,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換個馬甲而已,到頭來還是一樣的興,一樣的亡,一樣的“忽焉”。
那么,如何結束這種無望地重復歷史,從而超越過去呢?
那就是不在原地打轉,讓一個民族從歷史的教訓中長記性、得到“向前進”的想象力。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不能趴下也不可原地踏步,寧可一步一個跟頭,也要奮力前行。
讀史讀到哲學的境地,當然是最高的,但即使是這樣也有本國與世界之分,古代與現代之別。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边@是告誡人們,不要重復犯同樣錯誤。我想,我們中國人僅僅通過國史就可以得到上述理解。現代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他所言的“人類”是不是專指中國人呢?倘若此,不妨把這句話說得再直白點:中國人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重復歷史。正因為我們一再重復,不思進取,所以先秦和漢唐的積淀不知不覺就見了底,乃至到了近代已是積貧積弱,從古文明社會徹底倒退為半野蠻社會。
20世紀,英國哲學家羅素目睹中國被蕞爾鄰國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曾這樣棒喝屢遭外族征服的中國人:我愛中國人,但是顯而易見的,為了抵抗兇惡的軍國主義,中國的文明將有大部分被摧毀,他們似乎沒有別的路可走,不是被征服,就是采用他們敵人的各種“劣習”。
羅素這里所指的“中國文明”的“大部分”,我的理解是“封建糟粕”,這些東西,在古代中國人眼里或許是文明的,而在現代世界人的眼里未必文明,甚至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所以棄掉并不可惜。只要稍動腦筋,大概也能想通這個道理:一個動輒就被野蠻征服的文明,是怎樣的文明?還有多少保留的必要呢?一段復一段被侮辱被損害的歷史,怎么能就這樣輕易地忘記、重復、不懂得長進呢?
所以,為未來計,我們不僅要看中國歷史,而且還要看世界歷史,因為遍覽中國歷史,可見太多的“精于權術昧于世界大勢”的“猿猴智慧”、中國式怪胎,要跳出猴戲的圈子,就要放眼世界文明的演進。從世界歷史中汲取文明養分,現代思想亦大多包含于此。如是才能不再盛產“昧于世界大勢”的怪胎,順應世界文明潮流,完成人類徹底的進化。
很難想象,一個停留在《資治通鑒》領域的閱讀人,能有世界眼光和追求。譬如那位被一些庸俗史學家奉若“神明”“偉人”的袁世凱大人,由“大臣”跳到“大總統”、由“大總統”跳回“洪憲皇帝”,再從“洪憲皇帝”被打入進“竊國大盜”的十八層地獄,不就是因為自我總結的那樣—“歷事多讀書少”嗎?因為“歷事多”,他沒有政治信仰與信念,以實用主義開道、歷練為官場的不倒翁,撿了一個國家政權的大便宜;因為“讀書少”,只讀古書不讀現代文明的啟蒙書籍,他的地位變了,官稱變了,但心沒有改變,所以將舊中國的發型一換就匆匆步入民國了。他的那幫北洋兄弟也大同小異,指望這幫“脫舊衣摺新衣”的舊君臣打造一個“新中國”、率領中華民族“向前進”,豈非緣木求魚、癡人說夢?
可見,讀書也好,讀史也罷,最大的用處,不是改變謀略,而是改變人心。人心,甚至比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還重要。在我看來,制度與人心,對一個國家而言,就像杯子和水質。一個國家的總人口猶如一汪水,將水裝在制度這個杯子里,杯子是什么樣子的,水就是什么形狀的,但即便杯子由圓變方,水質也不會變,該清澈還清澈,該渾濁還渾濁,這就是科學所言的物理反應與化學反應差異。顯然,一個民族要想“向前進”,對水流進行化學意義上的“正本清源”才是完成式。
因而,我的這本書的關鍵詞只四個,一是“視野”:放眼世界,橫看中國史;二是“人心”:用心讀,促“變心”;三是“記性”:長記性,不掉舊坑;四是“向前進”—這是筆者希望實現的最大創作價值,但愿各界朋友讀過之后,能取得如是共識:
悠悠五千年華夏,不能否定歷史,搞歷史虛無主義,可以且應該接力歷史,但不能倒著走,也不能背著歷史麻袋走,要卸去歷史包袱,撕掉裹腳布,輕裝向前進。走進世界大家庭,走向可望可及的地球村里的桃花源。
倘如是,華夏子孫不為歷史所累,而為現代文明洗禮之“弄璋”“弄瓦”之喜,該有多好!
開頭的話 讀史是為了“鑒”,更是為了“進” / 1
記性一 致兄弟:造神多變魔,別把帶頭大哥捧上天 / 5
1.朱元璋24位戰友血的教訓 / 6
2.小站兄弟長記性了 / 16
記性二 致皇權:此物乃媚藥,勿服也勿造 / 17
1.20年的長命太子,10個月的短命皇帝 / 18
2.還有更囧的,熬了19年的他只干了29天 / 22
3.啟示錄:皇權這烈藥,誰嗑都癲狂 / 26
記性三 致人性:人性靠不住,規則趨善惡 / 27
1.楊廣的人性與屠兄欲 / 28
2.李世民干了同樣事 / 32
3.《資治》無解:欲望無罪,罪在規則 / 33
記性四 致血統:血緣怎治世,能力定輸贏 / 35
1.明清同期三代領導人的素質比拼 / 36
2.世襲與世選:一字之差的明亡清興 / 41
記性五 致伯樂:此君行不行,看他十七歲 / 45
1.趙佶十七歲那年的雨季 / 46
2.莫走眼:向太后的千古之恨 / 51
記性六 致人杰:君前“三種人”,人類“三級跳” / 55
1.誰讓金家人睡不著覺 / 56
2.孫中山為何不做皇帝夢 / 62
記性七 致賢人:好好先生者,未必是好人 / 65
1.世無八賢王 / 66
2.遍地蕭馮道 / 68
3.好人之害與平庸之惡 / 75
記性八 致紅顏:紅顏之禍水,大多君栽贓 / 77
1.愛碎馬嵬坡 / 78
2.什么樣的女人能夠禍國殃民 / 81
3.非正常男女關系的典型結局 / 83
記性九 致貪官:王的天空下,若非“忠與叛”,休道“廉與貪” / 85
1.學習阿桂好榜樣 / 86
2.他比和珅干凈多少 / 87
3.一個菜鳥變貪官,需要幾步 / 89
4.反貪嘉慶不偉大,權斗猴戲怎休止 / 91
記性十 致清官:草民豈止青天心,權力終為權源謀 / 93
1.清官毓賢為什么比貪官還可惡 / 94
2.海瑞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 / 98
3.大都“裝青天” / 100
記性十一 致儒士:“狼會愛上羊”,儒教是首流行曲 / 101
1.尋找“孔贏千年組合”的幕后推手 / 102
2.司馬懿絕非儒家真信徒 / 106
3.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怎評儒 / 108
記性十二 桃源:均貧富?古代“理想國”從未實現 / 109
1.幻滅烏托邦:農民領袖鐘相楊幺食言記 / 110
2.想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更斷腸 / 112
3.一次次健忘,一次次上當 / 115
記性十三 致文人:秀才成事,拳頭須和道理一樣硬 / 117
1.一個書生武士,嚇破了滿大人的膽 / 118
2.土匪窩里,如何建立君子游戲規則 / 121
記性十四 致官商:一紅就死,并非所有官商宿命 / 125
1.胡雪巖的結局無人艷羨 / 126
2.一個打破“胡雪巖式結局”的紅頂商人 / 129
記性十五 致政壇:官僚做大官,政治家做大事 / 133
1.李鴻章不是政治家 / 134
2.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 137
3.如何一眼辨別政治家與官僚 / 139
記性十六 致國本:強國之本,不在強君,而在強民 / 141
1.大明爭國本,越爭國越衰 / 142
2.友邦無家奴:老佛爺缺堂啟蒙課 / 146
3.打醒裝睡人:一人自由之國,必輸人人自由之國 / 150
記性十七 致氣數:“魂、才”歸零,氣數是個可以量化的詞 / 153
1.清王朝之四大命門 / 154
2.清廷死亡倒計時:最后的“才”做了掘墓人 / 155
3.在劫難逃:清人的“魂”在這一刻崩潰 / 158
記性十八 致知性:知性為證,舊君臣造不出新家國 / 161
1.袁世凱的總統府邸藏著什么書 / 162
2.政治失明:大人物讀書少的嚴重后果 / 164
記性十九 致道義:占據大是非,陡增百萬兵 / 169
1.北洋軍是怎么被一群學生兵打敗的 / 170
2.小六子破局:人家有三民主義,我們沒有 / 173
記性二十 致未來:預言本倒推,凡事“在人為” / 179
1.揭開中國改朝換代的“讖語”之謎 / 180
2.起底三大奇書:《馬前課》《推背圖》《燒餅歌》 / 184
3.歷史不相信眼淚,更不迷信宿命 / 186
記性二十一 致戰敗國:天敵可以斷你手臂,也可令你長出翅膀 / 189
1.中日第一戰:戰敗國的收獲比戰勝國多 / 190
2.沒有甲午海戰,就沒有中國千年變政 / 192
記性二十二 致日本:賓服大和民族,唯做“世界一哥” / 197
1.盛唐在此:漢化日本,化到了骨子里 / 198
2.德意志大哥,滿足了日本征服欲 / 200
3.美軍來了,日本為何集體不反抗 / 202
記性二十三 致沙俄:“韃靼”族群前,要么做強敵,要么做奴仆 / 207
1.“俄始皇”的精神教父來自蒙古高原 / 208
2.你不欺負他,他就欺負你 / 210
記性二十四 致老美:因據“兩大法器”,故能“獨步世界” / 213
1.清人分不清美國人和英國人 / 214
2.“山姆寶寶”的“生辰八字” / 216
3.多么深的領悟:獨文明不如眾文明 / 220
記性二十五 致黑幫:法西斯與黑手黨,兩瓶相克的毒藥 / 223
1.鐵腕肅黑的墨索里尼是誰的噩夢 / 224
2.兩瓶毒藥,與其選喝,不如寧渴 / 226
記性二十六 致霸道:惡霸與善霸,霄壤之別兩物種 / 229
1.霸之惡:希特勒向左 / 230
2.霸之善:丘吉爾向右 / 233
3.給“善霸”下個準確定義 / 235
記性二十七 致信仰:信仰如伴侶,無有聊勝糟糕 / 237
1.戰犯東條,一個虔誠的神道教徒 / 238
2.絞刑架下的“變教” / 240
3.識別信仰好歹的基本功 / 242
記性二十八 致狼道:狼道當死,軍國不是強國最高境界 / 245
1.短命軍國的古代樣本 / 246
2.短命軍國的現代樣本 / 248
3.美國魂何以勝過和魂武士道 / 250
記性二十九 致人道:人道是衡量文明高度的世界標尺 / 255
1.“仁道”的中國故事 / 256
2.說破“文明”驚煞人 / 259
3.“準文明世界”始自治罪“反人類” / 260
4.正義可以偽裝,野蠻無法隱藏 / 261
記性三十 致愛國者:由愛國方式,可見一個民族有無長進 / 263
1.東瀛漫話:從“為它去死”到“讓它去死” / 264
2.愛國的三個層次 / 267
后記 曾經血流成河,豈能一笑而過 / 269
1.朱元璋24位戰友血的教訓
闖天下要找到領路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大哥。對待正確的領路人一定是要追隨的,但要不要捧、要不要造神、捧上天?神化的大哥,對兄弟們是福還是禍呢?
對此,中國歷史給出的答案是驚人的一致:是禍,是人禍,是人禍中之大禍。
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慣了歷史評書的讀者朋友,以為此“帽”乃中國歷代皇帝圣旨的“標配”,其實不然。這不是“標配”而是升級換代的“高配”,是近古華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明。此前已經有了一千六百歷史之久的中國帝王圣旨里,皆是沒有這個“帽”的。朱元璋加這個“帽”,意在強調,他當皇帝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
然而,“發明家”朱元璋雖然嘴上這么說,紙上這么寫,但心里應該和明鏡似的:這個“奉天承運皇帝”,跟“天””關系不大,其實都是他那24位兄弟“血染的風采”。
而那24位兄弟,馬上腸子就要悔青了,隨著一句“奉天承運皇帝”,大哥封神,自己卻將大難臨頭。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那么當初,他們到底做了什么,讓大哥朱元璋走上神壇、失控為神了呢?
這一切還得從他們的大哥“凡間事”說起。
當朱元璋還不是皇帝時,他是一個眾望所歸的帶頭大哥。
我們知道,元末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從起事的時間而論,朱元璋起義造反時間是比較晚的。待他單獨領兵時,不少“革命前輩”已經成了氣候。但到頭來,為什么無根無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得人心,二是兄弟們捧。
為什么兄弟們捧他?這就需要先把第一個問題說清:得人心。
在得人心這一點上,朱元璋首先抓住的是兄弟們的心,讓兄弟們認定他是一個可以追隨到底、不會虧待他們的百年不遇的好帶頭大哥。
在打天下階段,朱元璋充分展示了帶頭大哥的最優秀的品質:仗義。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是個農民中的赤貧,俗話稱為“窮光蛋”。他一沒文化,二沒錢,所以要想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就只能拼智商和情商了。可以說,在這兩商上,他出類拔萃。朱元璋的高智商體現在“悟性”上,別人一點就通;而他的高情商,則體現在“人格魅力”上。
多年以后,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回憶起江湖上的那些事兒,認為自己贏在“仁義”。說當時群雄并起,元軍主要是被“前輩”們干掉的,而他的對手大多都是“義軍”領袖,其中兩個對手最為強勁,一個叫張士誠,一個叫陳友諒。張士誠有錢,陳友諒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沒有,但卻“有得是信義”:不好殺人,與兄弟“同心共濟”。
這委實不虛。
朱元璋,1328年生人。生于濠州鳳陽的一個貧農人家。家中兄弟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故起初的名字叫朱重八。1344年,時逢旱災、蝗蟲和瘟疫,父母相繼去世,16歲的他為了混碗飯吃,無奈入寺為僧。三年后,以紅巾軍為首的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他受覺醒較早的同鄉小伙伴湯和竄動,棄廟從戎,投靠了老家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初為親兵,后因英勇善戰,才能出眾,被郭子興招為義婿。雖然受了重用,但朱元璋發現,岳丈郭子興思路狹隘,目光短淺,于是他打算獨創一番事業。1353年,25歲的朱元璋開始脫離岳丈,獨立創業,率領24位濠州兄弟另起爐灶開辟新戰場,最終打下了自己的天下。
這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可謂是當初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本錢。他們是:
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常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張銓、周德興。
朱元璋首先與這些兄弟同甘共苦,表現出一個好大哥的優良品質。對這些哥們,他表現出足夠大方:缺什么送什么,該給的給,該送的送。而且,他平易近人,與兄弟們打成一片,不分彼此,這些兄弟跟他也不用講究什么名份,只不過以他為首而已。遇有不同意見,還可以據理力爭。
比如朱元璋對兄弟將才之首——和他一起長大、小他四歲的徐達,那是關心備至、視若手足。甚至關心到他的生活情感問題。徐達嚴于律己,不貪女色,所以婚配較晚,而朱元璋就親自選了一位美女謝翠娥許配給徐達,這還不算,后來又把徐達的長女欽點嫁給了自己的四子朱棣,與兄弟結成了兒女親家。如此惺惺相惜,怎不令徐達出生入死、肝膽相照?
朱元璋對兄弟們一視同仁,不分先來后到。甚至對背叛他的兄弟都講義氣。
朱亮祖原是元軍的地方武裝猛將,被朱元璋打敗,朱元璋惜其勇武,委以重任,不料,朱亮祖降而復叛。后來,在一次戰役中又被朱元璋俘獲,朱元璋不計前嫌,拔給他一支人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義氣所感動,由此傾心賣力,為朱元璋屢立戰功。
朱元璋在兄弟們面前,除了施展恩義,還不時以身作則,告訴兄弟們應該怎樣對待帶頭大哥。朱元璋的“原大哥”“后岳丈”郭子興被困濠州時,因與諸將領不和,有一次部將設計綁架郭子興,很多人被嚇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兄弟們力勸他不要自投羅網,白白送死。朱元璋說:“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難,我若不去搭救,還能算個人嗎?”他施計平息了派系殘殺,救出郭子興。在兄弟們面前樹立了救主的豐碑。
我們知道,在中國要想成為一個開國皇帝,手下不可或缺兩類人才。一是帶兵打仗的武將,那二十四位兄弟就是這等角色,已經足夠。但光靠武將還不行,成大事還必須要有運籌帷幄的謀士,這便是第二種人才。在這一點上,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
主要是禮遇加傾心,以文人為師,做堯舜狀。
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格外尊重和禮遇文人。他給劉基(劉伯溫)寫信,以學生自居,自稱姓名,恭敬地寫上“頓首奉書伯溫老先生閣下”。儒士秦從龍來應聘,朱元璋“親出城迎入,邀與同處,朝夕咨訪時政,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宋濂(字景濂)生病,朱元璋“特命中書造安車,給健丁六人以載宋景濂”。宋老師病了,朱元璋就令人造了一輛專車,還派了六個健壯的兵士來拉車。另一位宋老師(宋納)在讀書時,不慎碰到燭火,不僅把衣服燒壞了還傷了肋骨。朱元璋就“親為文戒之”。特別為這位宋老師寫下了“安全小貼士”。為了能和知識分子打成一片,朱元璋還十分注意學習經史,常常“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業余時間,他還與儒士們詩文酬答,唱和往還,雖然自己沒搞出幾個舞文弄墨、附庸風雅之作,但卻取得了儒士們的好感,籠絡人心的目的基本達到。
可以說,打天下時朱元璋和讀書人的關系非常好,經常在一起圍爐夜話,對于朱升這樣的大賢,他不惜放下身段,三顧茅廬,從而得到“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良策,助他成功奪取天下。這些受到高度尊重的知識分子和濠州的24位兄弟,把朱元璋當作知心大哥、知己仁君。
當然,在抓住兄弟們和文人的心的同時,朱元璋還抓住了兩種人的心。
他抓住了窮人心。朱元璋懂得窮人心。因為他早年就是窮人,知道中國百姓的期望,中國百姓期望什么?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盼清官盼明君。所以朱元璋就高舉儒家仁義的大旗,常常自比堯舜,宣揚要建立一個具有儒家傳統秩序的、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而且,在戰斗的過程中,他還特別注意收買軍人,不殺俘虜,善待降將,儼然一副“仁義之師”的做派。
最后,他還抓住了漢民族人的心,蒙元帝國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將全國人分成四等,南方漢族人最受歧視被列為末等人。而朱元璋北伐時打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旗號,這個口號大家聽起來可能感到耳熟,沒錯,辛亥革命時同盟會孫中山提出類似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朱元璋的口號比起孫中山來早了600年,當然,沒有后面兩句,他沒有孫中山那么高的境界,他的后兩句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但僅僅這些也夠了,朱元璋由此而成為帶領漢民族反抗蒙古貴族統治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