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最新的國家標準, 緊密結合高職高專教育特點, 突出基本技能的訓練, 強化應用、繪圖和讀圖的技能。本書共分八個章節, 包括制圖基本知識與技能、投影基礎、基本幾何體、組合體、機件的常用表達方法、標準件與常用件、零件圖、裝配圖等。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體現出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突出的特點。本書是以適應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需要為目標,根據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而編寫的。本書適合高職機械及近機械專業學生使用。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資料,結合目前機械制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要求、新情況,進行了專題研討,完成了對本書的編寫。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素質能力和技能的全面培養。
(2)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兼顧基礎知識的同時,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3)本書嚴格貫徹我國頒布的《技術制圖》和《機械制圖》國家新標準。
(4)本書的內容既緊密結合專業需要,又力求結合生產實際,并做到文字精練、語言通俗易懂、制圖實用、線條一致、符號統一。
(5)本書與《機械制圖習題集》配套使用,可以使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并實現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由易到難的教學過程。
本書編寫人員均為遼寧輕工職業學院的教師,孫洪全任第一主編。編寫分工如下:孫洪全編寫緒論、第3章的3.1~3.3節、第5章、第6章、第7章;曲良編寫第1章;孫偉編寫第4章;鄭騰飛編寫第2章;蘇賀編寫第3章的3.4~3.6節;張穎編寫第8章的8.1~8.3節;孟德宇編寫第8章的8.4~8.6節。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必定存在不妥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緒論
0.1 本課程的研究對象
0.2 本課程的學習目的和任務
0.3 學習方法
第1章 制圖基本知識與技能
1.1 制圖國家標準
1.1.1 圖紙幅面和格式(GB/T 14689-1993)
1.1.2 比例(GB/T 14690-1993)
1.1.3 字體(GB/T 14691-1993)
1.1.4 圖線(GB/T 4457.4-2002)
1.1.5 尺寸注法(GB/T 4458.4-2003)
1.2 繪圖工具及其用法
1.3 平面幾何圖形的畫法
1.3.1 平面圖形的分析
1.3.2 幾何作圖
1.3.3 平面圖形的作圖步驟
1.4 草圖的畫法
第2章 投影基礎
2.1 投影法的基本知識
2.1.1 投影法(GB/T 14692-1993)
2.1.2 投影法的分類
2.1.3 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質
2.2 三視圖及投影
2.2.1 三視圖的形成
2.2.2 三視圖投影
2.3 點、直線和平面的投影
2.3.1 點的投影
2.3.2 直線的投影
2.3.3 立體上平面的投影
第3章 基本幾何體
3.1 軸測投影的基本知識
3.1.1 軸測投影圖的形成
3.1.2 軸測投影的基本性質
3.1.3 軸測圖的分類
3.2 正等軸測圖
3.2.1 軸向伸縮系數和軸間角
3.2.2 平面立體的正等軸測圖
3.2.3 曲面立體正等軸測圖
3.3 斜二軸測圖
3.3.1 軸向伸縮系數和軸間角
3.3.2 圓的斜二測投影
3.3.3 組合體的斜二測圖
3.4 平面立體的三視圖
3.4.1 棱錐三視圖
3.4.2 棱柱的三視圖
3.4.3 截切平面立體的三視圖
3.5 回轉體的三視圖
3.5.1 圓柱
3.5.2 圓錐體
3.5.3 球體
3.6 相交回轉體的三視圖
3.6.1 圓柱與圓柱正交相貫
3.6.2 圓柱、圓錐、球相貫
3.6.3 相貫線的特殊情況
3.6.4 兩正交圓柱相貫線投影的簡化畫法
第4章 組合體
4.1 概述
4.1.1 疊加組合體
4.1.2 挖切組合體
4.2 組合體視圖的畫法
4.2.1 形體分析
4.2.2 視圖選擇
4.2.3 確定比例、圖幅
4.2.4 畫圖步驟
4.3 讀組合體視圖的方法
4.3.1 讀圖的基本知識
4.3.2 讀圖的方法和步驟
4.4 組合體視圖的尺寸標注
4.4.1 標注尺寸的基本要求
4.4.2 基本形體的尺寸注法
4.4.3 常見平面圖形的尺寸注法
4.4.4 組合體的尺寸注法
4.4.5 標注組合體尺寸應注意的問題
第5章 機件常用的表達方法
5.1 視圖
5.1.1 基本視圖
5.1.2 向視圖
5.1.3 斜視圖和局部視圖
5.2 剖視圖
5.2.1 剖視圖的概念
5.2.2 剖視圖的畫法
5.2.3 剖視圖的種類
5.2.4 剖切面的種類
5.3 斷面圖
5.3.1 基本概念
5.3.2 斷面圖的種類
5.4 局部放大圖
5.5 簡化畫法
5.6 綜合應用舉例
5.7 第三角畫法簡介
第6章 標準件與常用件
6.1 螺紋
6.1.1 螺紋的形成
6.1.2 螺紋的幾何參數
6.1.3 螺紋的規定畫法
6.1.4 螺紋的種類和標注
6.1.5 普通螺紋的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2 螺紋緊固件及其連接
6.2.1 螺紋緊固件的標記
6.2.2 螺紋緊固件的畫法
6.2.3 螺紋緊固件的連接
6.3 鍵、銷連接
6.3.1 鍵連接
6.3.2 普通平鍵連接的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3.3 銷連接
6.4 齒輪
6.4.1 圓柱齒輪
6.4.2 漸開線圓柱齒輪的公差
6.4.3 圓錐齒輪
6.4.4 蝸桿、蝸輪
6.5 滾動軸承
6.5.1 滾動軸承的結構和分類
6.5.2 滾動軸承的代號
6.5.3 滾動軸承的畫法
6.5.4 滾動軸承的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6 彈簧
第7章 零件圖
7.1 零件圖的內容
7.2 零件的視圖選擇
7.2.1 主視圖的選擇原則和選擇方法
7.2.2 其他視圖選擇
7.3 零件圖的尺寸標注
7.3.1 合理選擇尺寸基準
7.3.2 尺寸標注的注意事項
7.3.3 零件上常見結構的尺寸標注
7.4 零件圖上的技術要求
7.4.1 表面粗糙度
7.4.2 極限與配合
7.4.3 形狀和位置公差
7.4.4 形位公差與尺寸公差的關系
7.5 幾種典型零件的分析
7.5.1 軸套類零件
7.5.2 盤蓋類零件
7.5.3 叉架類零件
7.5.4 箱體類零件
7.6 零件的工藝結構
7.6.1 鑄造工藝結構
7.6.2 機械加工工藝結構
7.6.3 過渡線
7.7 讀零件圖
7.7.1 讀零件圖的目的
7.7.2 讀零件圖的步驟
第8章 裝配圖
8.1 裝配圖的內容
8.2 裝配圖的畫法
8.2.1 裝配圖表達方案的確定
8.2.2 裝配圖的規定畫法
8.2.3 裝配圖的特殊表達方法
8.3 裝配圖上的尺寸注法和明細欄裝配圖上的尺寸注法與明細欄
8.3.1 裝配圖的尺寸標注
8.3.2 零、部件序號的編排方法
8.3.3 明細欄
8.4 裝配工藝結構
8.5 繪制裝配圖的步驟
8.6 讀裝配圖和拆畫零件圖
8.6.1 讀裝配圖的方法和步驟
8.6.2 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