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項目任務驅動模式,從計算機的硬件結構入手,詳細講解*新計算機硬件基礎知識、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方法、計算機軟件基礎知識、計算機軟件維護與維修方法、計算機典型故障檢修方法、筆記本電腦維護與維修方法、工程師服務規范等幾大主題,并講述硬件的選購和安裝、BIOS參數設置、系統的安裝、設備驅動程序的安裝和設置,包括主板、CPU、內存、顯卡、外設、機箱、電源等的組成及工作原理與基本性能參數以及筆記本電腦的分類、結構、升級。全書內容新穎,圖文并茂,書中特別對當前計算機*新的硬件技術、數據恢復原理和數據恢復技術、*新的產品和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面向實踐與應用。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計算機維修人員和廣大計算機愛好者的參考用書,還可作為社會培訓班的教材。本書封面貼有清華大學出版社防偽標簽,無標簽者不得銷售。
本書采用項目任務驅動模式從計算機的硬件結構入手,詳細講解*新計算機基硬件礎知識、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方法、計算機軟件基礎知識、計算機軟件維護與維修方法、計算機典型故障檢修方法、筆記本電腦維護與維修方法、工程師服務規范等幾大主題,并講述硬件的選購和安裝、bios參數設置、系統的安裝、設備驅動程序的安裝和設置
本書力圖通過與實際工作密切結合的綜合案例,加入聯想集團的陽光服務規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更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計算機思維能力。
本書的特點如下。
(1) 本書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引導的寫作方式,從工作過程出發、從項目出發,以現代辦公應用為主線,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高”四部分內容展開。突破以知識點的層次遞進為理論體系的傳統模式,將職業工作過程系統化,全書以工作過程為基礎,按照工作工程來組織和講解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2) 本書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將案例適當拆分、知識點科學分類來介紹。考慮到因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而給教師授課帶來的困擾,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將內容劃分為多個任務,每一個任務又劃分為多個子任務。以“做”為中心,“教”和“學”都圍繞“做”展開,在學中做,做中學,從而完成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實現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教學目標。
(3) 本書體例采用項目、任務形式。每一個項目分解成若干個任務。教學內容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學習。學生能夠通過項目學習,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本書每一個項目都基于企業工作過程,具有典型性和實用性。
(4) 本書采用項目任務式,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可操作性,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并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每個項目中的任務。本書的講解通俗易懂,讓學生易學、樂學,在寬松的環境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
(5) 全書緊跟行業技能發展。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本書著重于當前主流知識技能和新技術的講解,與行業聯系密切,使所有內容緊跟行業技術的發展。
本書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實現有效教學,可提高教學的效率及效果。本書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結構,將各知識點與操作技能恰當地融入各個項目的任務中,突出了現代職業產教融合的特征。
本書由多年負責聯想學院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企業工程師、任課教師共同編寫,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孫加軍、賈如春以及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張帥任主編,并負責本書的規劃及統稿;四川長江職業學院金志雄、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周青政任副主編。另外,四川長江職業學院李鑫、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常映紅、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孫丹、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王春蓮也一起參與了本書的編寫。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計算機維修人員和廣大計算機愛好者的參考用書,還可作為社會培訓班的教材。
由于計算機硬件技術發展迅猛,所以書中有不足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者
2017年4月
項目1初識計算機1
任務1.1認識計算機的歷史1
1.1.1計算機的發展歷程1
1.1.2計算機的應用領域4
1.1.3計算機的主要分類5
1.1.4計算機的發展趨勢7
任務1.2了解計算機原理8
1.2.1馮·諾依曼設計思想9
1.2.2計算機中的數據表示10
1.2.3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理論構成11
任務1.3掌握計算機系統的組成12
1.3.1硬件系統的組成12
1.3.2軟件系統的概述16
1.3.3計算機的工作原理17
1.3.4檢測計算機硬件信息17
綜合實訓通過互聯網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及技術
發展趨勢19
項目2選購計算機硬件21
任務2.1認識及選購中央處理器CPU21
2.1.1CPU發展歷程21
2.1.2CPU產品系列23
2.1.3CPU的性能指標26
2.1.4主流CPU介紹28
任務2.2認識及選購內存29
2.2.1內存發展概述29
2.2.2存儲器的分類與作用31
2.2.3內存的構成和性能指標32
2.2.4內存條的結構32
2.2.5雙通道/三通道/四通道內存33
2.2.6內存選購指南34任務2.3了解及選購主板35
2.3.1主板的插槽和接口36
2.3.2主板芯片組37
2.3.3主流主板介紹38
2.3.4選購主板39
任務2.4了解及選購機箱和電源41
2.4.1機箱的分類41
2.4.2常見的立式機箱42
2.4.3電源的發展43
2.4.4選購機箱及電源44
綜合實訓通過互聯網了解當前計算機的主流配置信息及價格45
項目3了解計算機的外部設備46
任務3.1認識及選購顯卡、聲卡與顯示器46
3.1.1顯卡的結構46
3.1.2顯卡的性能指標49
3.1.3顯卡的選購及主流產品介紹49
3.1.4聲卡的發展54
3.1.5聲卡的類型55
3.1.6聲卡的組成結構55
3.1.7聲卡的工作原理56
3.1.8聲卡的技術指標56
3.1.9聲卡的選購56
3.1.10顯示器57
任務3.2了解計算機外存儲器59
3.2.1硬盤的發展60
3.2.2硬盤的結構61
3.2.3硬盤的性能指標62
3.2.4硬盤技術參數指標63
3.2.5固態硬盤64
3.2.6選購硬盤指南66
3.2.7硬盤選購及主流產品介紹67
任務3.3光盤驅動器69
3.3.1光盤的發展及分類70
3.3.2光盤的組成結構71
3.3.3光盤驅動器結構72
3.3.4光盤讀取/存儲技術72
3.3.5DVDROM光驅的選購73
3.3.6光存儲系統74
3.3.7虛擬光驅與光盤刻錄74
任務3.4認識及選購移動存儲器75
3.4.1移動存儲器76
3.4.2移動硬盤77
3.4.3U盤77
3.4.4存儲卡78
3.4.5讀卡器79
任務3.5了解計算機的其他外部設備80
3.5.1鍵盤80
3.5.2鼠標83
3.5.3掃描儀85
3.5.4麥克風87
3.5.5攝像頭89
項目4組裝計算機硬件系統92
任務4.1完成計算機配置方案設計92
任務4.2計算機硬件組裝95
綜合實訓計算機整機的組裝102
項目5BIOS設置104
任務5.1BIOS的工作原理104
任務5.2進行BIOS相關設置108
綜合實訓BIOS的設置與清除141
項目6硬盤分區與格式化143
任務6.1了解硬盤分區的基礎知識143
任務6.2用不同的方法對硬盤進行分區147
綜合實訓計算機整機的組裝157
項目7安裝操作系統及常用軟件159
任務7.1安裝單操作系統159
7.1.1操作系統的概念及系統的版本159
7.1.2用常規方法安裝Windows 7系統162
7.1.3用Ghost還原的方法安裝Windows 7系統173
任務7.2安裝多操作系統178
7.2.1一臺計算機上安裝多操作系統的三種方式178
7.2.2安裝Windows 7系統的推薦配置181
7.2.3Ubuntu系統簡介182
任務7.3安裝驅動程序186
7.3.1什么是驅動程序186
7.3.2查看驅動程序安裝情況187
7.3.3利用驅動程序光盤安裝驅動190
7.3.4從官方網站下載并安裝驅動程序191
任務7.4常用軟件的安裝與卸載194
7.4.1安裝簡單的應用軟件195
7.4.2安裝復雜專用軟件198
7.4.3卸載軟件203
項目8計算機常見故障及處理208
任務8.1計算機故障的檢測與定位方法208
任務8.2計算機主要配件故障分析213
任務8.3計算機軟件故障的排除與數據恢復221
項目9計算機安全防護226
任務9.1安裝使用殺毒軟件和安全工具226
9.1.1防范病毒、木馬與黑客226
9.1.2安裝使用殺毒工具236
9.1.3安裝使用安全工具237
任務9.2系統密碼的設置與破解238
任務9.3簡單數據恢復245
9.3.1數據恢復的原理246
9.3.2數據恢復的種類247
9.3.3數據恢復的方法248
9.3.4使用Easyrecovery軟件進行數據恢復實戰249
9.3.5常用的防止數據丟失的方法249
任務9.4系統備份252
9.4.1基本概念253
9.4.2系統備份方法253
項目10筆記本電腦的使用與維護265
任務10.1認識筆記本電腦265
任務10.2筆記本電腦的組成及其性能268
10.2.1筆記本電腦的組成及其性能269
10.2.2筆記本電腦的常見品牌273
10.2.3筆記本電腦的維護273
10.2.4筆記本電腦硬件故障的維修274
10.2.5筆記本電腦維修指導原則274
項目11注冊表277
任務11.1認識注冊表277
11.1.1注冊表的基本知識277
11.1.2注冊表的備份和恢復278
11.1.3注冊表的邏輯結構281
任務11.2使用注冊表282
11.2.1注冊表的基本操作與操作腳本283
11.2.2注冊表分析288
任務11.3注冊表的安全操作294
11.3.1注冊表安全294
11.3.2注冊表相關軟件298
11.3.3注冊表編程與控制臺命令301
項目12硬件故障案例304
任務12.1計算機基本故障處理304
12.1.1主板故障304
12.1.2BIOS自檢和開機故障307
12.1.3聲卡故障310
12.1.4顯卡故障312
12.1.5硬盤故障314
12.1.6內存故障317
任務12.2計算機外圍設備的故障處理319
12.2.1光驅故障320
12.2.2鼠標故障321
12.2.3鍵盤故障321
12.2.4打印機故障322
12.2.5顯示器故障323
12.2.6計算機重啟故障324
項目13計算機維修服務規范326
任務13.1計算機維修方法326
13.1.1微型計算機故障分類326
13.1.2計算機維修的基本原則及方法330
任務13.2計算機維修技術規范333
任務13.3計算機維修客戶服務規范342
參考文獻347
項目1初識計算機項目1初識計算機
任務1.1認識計算機的歷史
學習目標
當前,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在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在深入學習計算機的組裝和維護技術之前,有必要知曉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應用領域、分類和發展趨勢。本任務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些基本知識,為后續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任務目標
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了解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了解計算機的主要分類。
掌握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任務描述
從20世紀40年代至今,從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最新的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程雖然只有70多年,但其飛速發展的速度和廣泛應用的廣度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是思維方式,計算機已經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大的發明。為了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計算機組裝和維護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應用領域、主要分類、發展趨勢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下面開始介紹計算機的這些基礎知識。
相關知識
1.1.1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在計算機出現之前,為了實現計算,人類使用了很多輔助工具,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器等,人類從未停止對計算工具的研制和改進。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制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制表機,用于存儲計算資料。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什制造出世界上首臺模擬電子計算機。20世紀40年代,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計算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計算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應用的需要,隨著計算理論、電子學、自動控制技術等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應運而生。
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AtanasoffBerry Computer)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由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約翰·文森特·阿塔納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貝瑞(Clifford Berry)在1937年設計而成,僅能用于求解線性方程組,不可編程,并在1942年成功進行了測試。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圖11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
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機)(中文名: 埃尼阿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如圖11所示。
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制成的。這臺計算器長30.48m、寬6m、高2.4m,占地面積約170m2,有30個操作臺,重達30t,耗電量150kW,造價48萬美元。它包含了17 468只真空管(電子管),7200只晶體二極管,1500個中轉,70 000個電阻器,10 000個電容器,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計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繼電器運轉的機電式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
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至今,根據其所用電子器件的不同,通常將計算機的發展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1937—1954年)
硬件方面,采用真空電子管作為邏輯器件,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或磁鼓、磁芯作為主存儲器,用紙帶、卡片、磁帶作為外部存儲器。軟件方面,采用機器指令或符號指令來編寫程序,只能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其特點是,計算機體積龐大、功耗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用法復雜、設備造價高,因此主要用于軍事和復雜的科學計算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