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等職業院校和中職學校各專業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涉及的學生人數多、專業面廣、影響大,是后續課程學習的基礎。
本書從現代辦公應用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的編寫方式,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本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7操作系統的使用、Word 2010電子文檔處理、Excel 2010電子表格應用、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以及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應用6個項目,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講解精煉
全書共有6個項目,每個項目中包含若干任務,精心提煉出每個任務的知識點,內容循序漸進。
2操作簡便
書中圖文并茂,每個任務下都配有操作圖解,力求各個知識點簡潔、直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用性強
每個任務均來自企業實際應用,具有典型性和實用性,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理論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
本書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結構,將各知識點與操作技能恰當地融入各個項目和任務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實現有效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效果。
本書可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計算機基礎及MS office應用)應試者的指導書。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正。
編者
項目1計算機基礎知識
在當今的社會中,計算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軍事技術、工農業生產、商貿流通、教育文化、金融證券、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它是實現辦公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計算機是一種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設備,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計算機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裝置,是人類社會中最偉大的電子發明之一。
計算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目前的計算機正向著微型化、巨型化、多媒體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1 微型化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日益成熟,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應用,如今的計算機正在向著微型化方向發展。微型機可以應用到中、小型機無法進入的領域(如家用電器、數碼產品、通信設備等),發展非常迅速。
2 巨型化
為了滿足諸如天文、氣象、宇航等尖端科學以及探索新興科學(如基因工程)的需要,也為了能讓計算機具有人腦學習、推理的復雜功能,發展了高速、大容量和功能強大的巨型計算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可高達每秒數萬億次,大大縮短了復雜科學計算的時間。
3 多媒體化
多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圖像、聲音與計算機、通信等融為一體的信息環境的總稱。多媒體技術的目標是無論在什么地方,只需要簡單的設備就能夠自由地以交互和對話方式收發所需要的信息。
4 網絡化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結合的產物,從單機走向網絡是計算機應用發展的結果。以信息、資源共享為目的的Internet已經成為計算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人們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5 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讓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感覺、行為、思維等過程,使計算機具備“視覺”“聽覺”“語言”“思維”“邏輯推理”等能力,形成智能型、超智能型計算機。智能化的研究包括模式識別、物形分析、自然語言的生成和理解、定理的自動證明、自動程序設計、專家系統、學習系統、智能機器人等。
任務1初識計算機
自從1946年2月第一臺數字計算機ENIAC誕生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尤其是微型計算機的問世,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微型計算機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離不開它,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技術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們從它的誕生開始,來了解它的分類、特點和用途。
1 1 1計算機的發展史
194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約翰·莫克里提出用電子管組建計算機的設想,1943年開始研制,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如圖11所示。這是一臺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制的軍用計算機。
圖11ENIAC計算機
ENIAC重30噸,功率150千瓦,占地170平方米,總體積為90立方米,共使用18 800個電子管、1 500個繼電器、7 000個電阻、10 000只電容器。它的運算速度能夠達到每秒鐘進行5 000次加法運算,3毫秒進行一次乘法運算。雖然它只能存儲20個字長為10位的十進制數,還得由人工改接連線才能完成編程運算,但已經大大超過了人腦的計算速度,它的問世表明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新紀元。
20世紀初,物理學和電子學科學家們就在爭論制造可以進行數值計算的機器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結構,人們被十進制這個習慣的計數方法所困擾。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籍科學家馮·諾依曼大膽地提出,拋棄十進制,采用二進制作為數字計算機的數制基礎,并預先編制計算程序,然后由計算機來按照人們事前制定的計算順序來執行數值計算工作。
馮·諾依曼理論的要點是:①數字計算機的數制采用二進制;②計算機采用存儲程序控制;③采用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個基本部件的結構。
人們把馮·諾依曼的這個理論稱為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從ENIAC到當前最先進的計算機都采用的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所以馮·諾依曼是當之無愧的數字計算機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