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施工規范體制的改革,《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經歷了兩次修訂,逐漸完善。本書介紹了《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修訂的技術背景和修訂內容,可以作為施工、監理、監測以及高校師生的參考資料。本書的*后,還對混凝土結構施工驗收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可作為今后規范發展的參考。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理解與應用》具有以下優點:(1)不照本宣科、平鋪直敘介結規范,重實突出修訂內容及技術背景;(2)提出很多新的檢查驗收概念,如檢驗批的概念;定量檢驗-定性檢驗;調整型檢驗;復式抽樣再檢驗;非正常驗收--讓步驗收;見證檢驗;檢驗風險等,對傳統經驗性的檢查是很大的改進;(3)內容表達深入淺出,不作繁瑣推導,強調原理和概念,并通過工程實例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4)配合以許多圖示照片,便于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前言
混凝土結構是我終生從事的事業,可以說,我一生的主要活動,基本都是圍繞混凝土結構而展開的。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我經歷了我國混凝土結構理論自引進、模仿、改進,自主開展科研探討,學習,參考國際先進結構理論,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基本理論和標準/規范體系的全過程。特別是文革以后,兩次到清華大學深造;
并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長期專門從事有關混凝土結構的試驗研究和標準/規范的編制修訂,使我能夠從更高的角度和更廣的視野審視混凝土結構的各種問題。30多年以來,我的工作廣泛涉及混凝土結構領域的各個方面:
理論探討、試驗研究、設計理論、規范編制、預制構件、工程檢測、事故處理、災害調查、加固改造……,近年又對微觀的混凝土力學和約束混凝土,宏觀的結構體系整體穩固性和連續倒塌規律,以及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和使用壽命等問題頗感興趣。
此外,我對于混凝土結構的施工也并不陌生。由于歷史的機遇,剛出校門就接受再教育,下放當了4年混凝土工人。后來又在建筑工地擔任技術員和工程師,基本從事的也都是與混凝土結構施工有關的工作。到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工作以后,對于混凝土結構施工的探討暫停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對結構設計理論研究的深入,我對傳統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的控制模式也提出了質疑。從根本上說,建筑施工的目的應該是達到設計要求的質量目標。但是傳統的施工規范只能適應勞動密集和低技術條件下以行為控制和技術包干為特征的施工控制模式,與上述目標相距甚遠,造成了嚴重的脫節。
例如,用標準養護強度驗收結構混凝土的質量時,由于強度增長條件完全不同,這種檢驗模式并不能真正反映結構混凝土的實際強度,保證結構的安全。又如,結構設計理論已經提出了有關安全的保證概率;
施工統一標準也提出了檢驗風險概率的要求。但是實際的施工標準/規范還基本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再如,傳統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比例抽樣檢驗方法是否合理?從概率理論的角度能否控制檢驗的風險?怎樣的檢驗方法才更科學合理?還有,時至今日人們對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和尺寸偏差質量的概率分布如何也還一籌莫展……為此,作者多年以來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探討工作。但是由于科研界和工程界長期對施工質量控制的研究并未重視,這些既未立項、又缺乏經費和人力支持的探索性工作的范圍有限且深度不夠,也并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進行工程建設標準/規范體制改革。市場經濟對施工規范提出了以驗收為中心的要求; 加上近年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發展和施工技術的進步,適應低技術條件下勞動密集行業的經驗估計型施工控制模式受到沖擊;
傳統施工標準/規范的改革已勢在必行。恰好此時我參與編制《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并主編《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因此配合標準/規范體制的改革,對傳統的混凝土結構施工規范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
根據驗評分離,強化驗收,完善手段,過程控制的改革原則,通過另編《混凝土結構施工規范》(即GB 50666)解決,原規范中質量管理、施工技術、自檢評定等內容,而《驗收規范》則集中解決有關各方共同驗收的問題。落實《統一標準》確定的驗收模式,混凝土結構驗收規范建立了以檢驗批為基礎的分項工程、子分部工程檢驗層次;
完善了進場檢驗、工藝檢驗、見證檢驗等檢查方式;
并在子分部工程增加了實體檢驗的層次,以真正反映實際的工程質量。為反映混凝土結構施工完成以后的質量,實體檢驗針對實際施工中的通病,要求檢驗對結構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混凝土實體強度和鋼筋的實際位置;
本次修訂又增加了對結構實體位置與尺寸偏差的檢驗。
其實在混凝土分項工程的強度檢驗評定,鋼筋分項工程的隱蔽工程驗收和模板分項工程的尺寸偏差檢驗中,這些項目早已檢查過了。但在后續的實際施工過程中,完全有可能受到干擾而發生變化。而增加這個實體檢驗的層次,真正落實了強化驗收的原則,努力達到保證工程質量和結構安全的目的。鋼筋移位的偏差可以通過其保護層厚度的檢測確定。而模板變形的影響則可以通過實測幾個關鍵的尺寸偏差加以控制。
但是結構中混凝土實體強度的檢測,倒是一個比較復雜而長期未能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為此,我進行了10多年的試驗探討。在初版的《驗收規范》中,提出了同條件養護強度及等效養護齡期的檢測方法;
本次修訂又補充了回彈取芯綜合檢測的方法作為補充。這些檢測方法使《驗收規范》對結構混凝土實體強度的檢驗更接近實際。當然這個研究探索的過程還在繼續。有關內容將在本書中詳細介紹。
至于混凝土結構施工的其余問題,根據施工類規范的分工原則,基本由《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0666解決。由于近年結構形式、材料性能、施工技術的迅速發展,相應的內容變化非常快,上述《施工規范》以及有關的其他標準/規范,可能經常會有變化。因此,本書對這些內容只能作提示性的簡介,不再展開作具體介紹。希望讀者諒解。
為了從更深層次理解規范修訂的背景,本書第1章詳細介紹了標準/規范的基本概念和我國標準/規范體制改革的大背景。而第12章則介紹了對混凝土結構施工驗收的研究探討和對未來規范發展的展望。當然,本書的主要篇幅仍是系統介紹新公布《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修訂的理解與應用。因此,書中按驗收規范內容依次介紹了驗收的基本原則、各分項工程的驗收方法以及最后的子分部工程驗收。
目前《驗收規范》對于每一項分項工程驗收的內容都是按一般規定、主控項目、一般項目的次序安排條文的。這種表達方式將一般規定和檢驗內容分列,將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分離,并不符合讀者理解的正常邏輯。例如對于鋼筋分項工程一章,第一條就是隱蔽工程驗收,而從檢查、驗收順序來說,其作為分項工程的最終驗收,是應該作為最后一條表達的。第二條是關于檢驗批擴大的規定,在尚未介紹具體檢驗批確定的條件之前,就提出對其調整的原則,從邏輯上也是不妥的。還有在關于檢驗的各節中,按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介紹檢驗項目,完全打亂了正常施工的次序,容易造成理解方面的混亂。
本書改變了上述方式,不再按《驗收規范》的條文依次羅列介紹,而是根據通常讀者理解和接受的邏輯,按施工過程依次介紹有關內容。安排順序基本是先介紹基本概念;
再從材料、產品的進場檢驗開始;
按施工工序順次介紹各個工藝檢驗;
直到最終的分項工程驗收。每一章依次介紹各種驗收方法的基本原理;
檢查驗收的具體方法;
特殊情況下的處理原則;
以及分項工程的驗收條件。每章結尾再進行小結,并提示性地簡介了相關的標準和規范。這種按正常施工工序的次序進行的系統介紹,可能比依次生硬羅列規范條文的表達方式,更符合邏輯,更能為讀者所接受。
本書不再重復引用《驗收規范》中的具體條文內容和說明;
也不介紹與施工驗收有關的其他標準/規范。不僅為節省篇幅,主要是因為并不想把本書成為僅供查閱的指南、手冊和工具書;
而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對《驗收規范》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在實際工程中靈活應用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這也是本書副標題所表達的目的。
最后想提示讀者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傳統行政強制和技術包干的我國標準/規范體制,束縛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建筑業的競爭力,造成了對標準/規范的嚴重依賴性。在標準/規范體制改革以后,現有的絕大多數標準/規范都將非強制性轉換而成為推薦性質,即一般的標準/規范將以自愿采用,自負其責的方式應用。這意味著從業人員將根據自己對標準/規范的理解,處理所有的工程技術問題,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此,建筑業的從業人員必須盡快克服依賴性,努力提高素質,加深對標準/規范的理解,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能局限于只會機械地照搬、套用現有的標準/規范;
必須培養在理解基礎上靈活應用標準/規范的能力;
否則,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將陷于被動。適應未來標準/規范體制改革的真正出路,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因此,所有從業人員都必須不斷地努力學習。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和對讀者的要求,也正在于此。
本書是在規范公布后的宣講過程中,逐漸積累、修改而成稿的。其中有些學員的提問和討論,也促進和提升了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因此本書的實際作者還應該包括許多來自工程施工中的實踐者。在此,對他們的貢獻表示感謝。
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對現在混凝土結構施工的迅速發展也了解甚少,加上寫作時間過長,難免有文字粗疏甚至觀念上的缺陷,敬請讀者見諒。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鞏耀娜、劉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并得到規范修訂組李東彬、王曉鋒、李小陽的指導。清華大學出版社周莉樺、趙益鵬編輯協助本書的出版,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徐有鄰2016年7月
徐有鄰,1966年清華大學本科,1980年清華大學碩士,1990年清華大學博士,2000年清華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清華大學教學督察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的研究及標準、規范的編制工作。參加編制、修訂規范17本,刊載論文290篇,學術專著15本,獲獎17次。3次參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次為修訂負責人。著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理解與應用》(2002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汶川地震震害調查及對結構安全的反思》(2009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及修訂規范的應用》(201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標準體制改革及強制性條文的理解與應用》(2015年,清華大學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