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傳統飛行程序設計和PBN程序設計兩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為傳統程序設計部分,第十章至第十六章為PBN程序設計部分。本書在講述飛行程序設計準則的同時,安排了一定數量的例題,以加深讀者對設計準則的理解。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熟悉和了解飛行程序設計的原理和準則,初步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本書可作為航行情報及其他專業方向飛行程序設計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飛行程序設計人員的參考資料。
本書結合編寫人員多年教學和機場飛行程序設計的經驗編寫而成,內容由淺入深,詳細地介紹了飛行程序的基本原來和設計準則,便于讀者學習和掌握。
戴福青,教授,碩士研究生學歷。1983年7月畢業于南京大學。1983年8月至今,在中國民航學院任教。其中,1996年公派赴法國國立民航大學留學,獲航空運營專業碩士學位。先后擔任航空情報服務、航圖、飛行程序設計、空域規劃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從事空域規劃、空管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累計主持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
第一部分 傳統導航程序設計
第1章 緒論 3
1.1 飛行程序設計的概念 3
1.1.1 飛行程序設計的準則 3
1.1.2 飛行程序的類型及結構 4
1.1.3 飛行程序設計的基本原則及影響因素 9
1.1.4 飛行程序設計的基本步驟 11
1.1.5 飛行程序設計的工作任務 12
1.2 飛行程序設計的參數 12
1.2.1 航空器的速度 12
1.2.2 與風相關的參數 15
1.2.3 計量單位 18
1.3 終端區定位點及定位容差 18
1.3.1 導航容差 19
1.3.2 終端區定位點的實際應用 23
1.4 超障保護區和超障余度 25
1.4.1 超障保護區 25
1.4.2 超障余度 26
1.4.3 程序設計所采用的坐標系統 27
1.5 最低扇區高度(MSA) 27
1.5.1 扇區的范圍及劃分方法 27
1.5.2 最低扇區高度的確定 28
1.5.3 相鄰電臺使用聯合扇區 28
第2章 離場程序設計 29
2.1 概述 29
2.2 直線離場 29
2.2.1 航跡設置要求 29
2.2.2 保護區繪制方法 30
2.2.3 障礙物鑒別面(OIS) 33
2.2.4 最小超障余度(MOC)和程序設計梯度(PDG) 34
2.3 轉彎離場 35
2.3.1 指定高度/高轉彎離場 35
2.3.2 指定點轉彎離場 39
2.4 全向離場 44
2.4.1 轉彎起始區 44
2.4.2 轉彎區 45
2.4.3 障礙物鑒別 45
第3章 航路設計 47
3.1 航路設置的基本原則 47
3.2 VOR航路 47
3.2.1 確定保護區的基本原則 47
3.2.2 導航系統使用精度 48
3.2.3 保護區的確定 49
3.2.4 超障余度 52
3.2.5 最低航路高度(MEA) 52
3.3 NDB航路 52
3.3.1 導航系統使用精度 52
3.3.2 保護區的確定 53
第4章 非精密直線進近程序設計 55
4.1 進近程序的結構和模式 55
4.1.1 進近程序的航段結構 55
4.1.2 進近程序的模式 56
4.2 進場航段設計 59
4.2.1 航跡設置 59
4.2.2 保護區繪制方法 60
4.2.3 超障高度/高(OCA/H)的計算 62
4.2.4 下降梯度的要求 63
4.3 起始進近航段設計 63
4.3.1 航跡設置 63
4.3.2 保護區繪制方法 64
4.3.3 超障高度/高(OCA/H)的計算 67
4.3.4 下降梯度 67
4.4 中間進近航段設計 67
4.4.1 航跡設置 67
4.4.2 保護區繪制方法 68
4.4.3 超障高度/高(OCA/H)的計算 70
4.4.4 下降梯度 71
4.5 最后進近航段設計 71
4.5.1 航跡設置 71
4.5.2 保護區繪制方法 72
4.5.3 超障高度/高(OCA/Hf)的計算 73
4.5.4 下降梯度 75
4.5.5 最后進近定位點的最佳位置 75
4.5.6 梯級下降定位點 76
4.5.7 計算超障高度/高時可以不考慮的障礙物 76
4.5.8 VSS目視航段保護 77
4.6 目視盤旋程序設計 78
4.6.1 航跡對正 79
4.6.2 目視盤旋區 79
4.6.3 超障余度 80
4.6.4 不考慮超障余度的目視盤旋區 81
第5章 非精密復飛程序設計 82
5.1 復飛航段的結構及復飛的類型 82
5.1.1 復飛點(MAPt)及其容差區 83
5.1.2 過渡容差(X) 84
5.2 直線復飛 84
5.2.1 航跡設置 84
5.2.2 保護區 85
5.2.3 超障余度 87
5.3 轉彎復飛 88
5.3.1 指定高度/高轉彎復飛 88
5.3.2 立即轉彎復飛 93
5.3.3 指定點轉彎復飛 94
第6章 基線轉彎程序設計 98
6.1 起始進近航段 98
6.1.1 航跡設置 98
6.1.2 保護區 99
6.1.3 超障余度及超障高度/高的計算 104
6.1.4 下降率 104
6.2 中間進近航段 105
6.2.1 航跡設置 105
6.2.2 保護區 105
6.2.3 計算出航時間 106
6.3 最后進近航段 107
6.3.1 保護區 107
6.3.2 超障余度 107
6.3.3 下降梯度 108
6.3.4 梯級下降定位點 108
第7章 直角航線程序及等待程序設計 109
7.1 直角航線程序 109
7.1.1 直角航線程序的結構 109
7.1.2 直角航線進入程序 110
7.2 直角航線模板 110
7.2.1 基本參數 110
7.2.2 模板的繪制及計算 111
7.3 直角航線保護區 117
7.3.1 基本保護區 117
7.3.2 全向進入保護區 117
7.3.3 保護區的縮減 119
7.3.4 反向和直角程序的簡化保護區畫法 121
7.4 等待程序設計 122
7.4.1 等待航線的形狀與有關術語 122
7.4.2 進入程序 123
7.4.3 等待程序航空器的指示空速 124
7.4.4 超障余度 125
第8章 ILS精密進近程序設計 126
8.1 概述 126
8.1.1 儀表著陸系統的組成及其布局 126
8.1.2 對儀表著陸系統性能的要求 127
8.1.3 ILS進近程序結構 127
8.2 精密航段障礙物的評價 128
8.2.1 障礙物限制面 128
8.2.2 使用基本ILS面評價障礙物 132
8.2.3 使用OAS面評價障礙物 134
8.3 確定精密航段的最低超障高(OCHPS) 139
8.3.1 評估障礙物 139
8.3.2 分析復飛障礙物 139
8.3.3 計算精密航段的OCHPS 140
8.3.4 精密航段OCHPS的計算舉例 141
8.4 起始進近航段 144
8.5 中間進近航段 145
8.5.1 航跡設置 145
8.5.2 保護區 145
8.5.3 起始進近為反向或直角航線的中間進近區 147
8.6 精密航段后的復飛 148
8.6.1 確定起始爬升點的位置 148
8.6.2 直線復飛 148
8.6.3 轉彎復飛 149
8.7 只有航向臺或ILS下滑臺不工作 152
8.7.1 總則 152
8.7.2 中間進近 152
8.7.3 最后進近航段 153
8.8 航向臺偏置 154
8.8.1 航向道偏離跑道中線的使用 154
8.8.2 總體布置 154
8.8.3 超障余度 154
第9章 推測(DR)航跡程序設計 155
9.1 總則 155
9.1.1 作用 155
9.1.2 程序設計使用的參數 155
9.1.3 航跡結構 156
9.2 U型推測航跡程序 156
9.2.1 航跡設置 156
9.2.2 保護區 158
9.3 S型程序 159
9.3.1 航跡設置 159
9.3.2 保護區 160
第二部分 PBN程序設計
第10章 基于性能導航基本概念 165
10.1 基于性能導航發展 165
10.1.1 區域導航(RNAV) 165
10.1.2 所需導航性能(RNP) 166
10.1.3 基于性能導航(PBN) 166
10.1.4 空域概念的革新 167
10.2 導航系統與性能要求 168
10.2.1 定位方式 168
10.2.2 機載設備 169
10.3 PBN可用的導航規范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