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孔、孟、老、莊為結構框架, 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為文本支撐, 以精準的現代文對譯為溝通方式, 對儒道經典作家的原著進行解構后, 再按照原著作者的思想邏輯進行重新建構, 并通過詮釋使之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關于本書的定位與選材等比較復雜的內容問題將放在緒論中闡述,在進入閱讀之前,我就本書的結構布局與表達方式等形式問題做幾點說明。
一是突出文本。講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尊重原典,包括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文物的留存文字等。沒有文本支撐,看上去非常合理的解釋與發揮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將文本讀熟、讀懂,才能理解原典作者的本意;只有將文本讀全、讀透,才能看清原創思想的體系;谶@種考慮,我們盡最大可能地使用文本材料來構建每個思想家的思想體系。為了便于普及,我們選擇傳世經典作為討論問題的文本,只有涉及某些具體問題時,才適當參考其他文本材料。本書闡釋的重點是儒道兩家的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他們的思想分別集中體現在《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四部著作里。本書以這四部著作為材料支撐,來闡釋孔、孟、老、莊的思想體系,這是本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因此,在論述過程中,《老子》全書和《莊子》(內篇)的材料使用率高達百分之百,《論語》與《孟子》兩本書的材料使用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二是構建體系。《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孟子》是對話體散文,《老子》是詩化體散文,《莊子》是寓言體散文。雖然它們兼屬哲學著作,但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哲學論著,對當代讀者而言,即使一卷在手,也很難看清各家的思想全貌。對此,本書重點對孔、孟、老、莊的原典進行了解構和重建,目的是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思想體系!墩撜Z》中的文字,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記錄下來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一般認為是由曾子的學生和有子的學生搜集整理匯編而成。全書共二十章,五百余條。雖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因為沒有整體布局,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理清其思路、把握其體系。按照胡適先生“輸入學理,整理國故”的思路,我們按照現代學術規范,對《論語》二十章、五百余條的史料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將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重新排列,使之成為一個能夠系統反映孔子思想的完整體系。《孟子》和《老子》也是按照《論語》的解決方案處理的。與《論語》《孟子》《老子》三部著作不同,《莊子》雖然全書有三十三篇(包括內七篇、外十五篇、雜十一篇),但是我們發現,內七篇不但可以形成一個嚴密的邏輯結構,體現莊子的謀篇布局,而且可以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反映莊子的思想路線。只要對七篇文章的順序稍作調整,就可以與現代學術規范達成一致。因此,在處理《莊子》文本時,我們只選擇內七篇作為理論構架,并就此進行體系建設。外篇和雜篇在論述中只作為補充材料使用,而且用量極少。
三是配置翻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的原文字面大都古雅深奧,晦澀難懂,容易與現代讀者產生隔閡。為了便于閱讀,我們在原文下面直接配置譯文,以增強可讀性與順暢感。譯文部分以我國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的《細說論語》《細說孟子》《細說老子》《解讀莊子》為藍本,參考大量權威譯注,并結合自己的體會加以斟酌而成,比較準確可靠。
四是適度解讀。在重新建構的文本體系框架內,對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思想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解讀。解讀時注重把握兩個度:一是保持與原典作者思想的吻合度,避免主觀發揮;二是保持表達語意的準確度,力求一語破的。先以原典文本的自然段落為單位形成“原文—譯文—解讀”的格局,再用精練的小標題作為線索將各個部分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樣,從點到面就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
五是通俗表達。為了體現國學特色,本著通俗化與生活化的原則,選擇本土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用明白曉暢的現代漢語進行闡釋與評議。盡量避免使用歐化句子、概念語言和文言句式,以消除讀者在時空上的疏離感。讓讀者接近它、喜歡它、融入它,進而找到文化認同感和精神歸屬感。
最后,在此對文中參考文獻的作者,尤其是以傅佩榮先生為代表的譯注者表示誠摯的謝意。國學博大精深,非一兩人之力所能洞徹,但愿《國學基礎》真的能為讀者學習國學奠定基礎,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反饋郵箱:wkservi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