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 2016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專門用途英語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基于遼寧省 IT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 L16DYY005)的階段性成果;是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 2017年度立項課題IT專門用途英語教材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 JG17DB103)的階段性成果;也是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信息技術背景下中國外語學習環境生態給養轉化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 16BYY093)的階段性成果。
本書特別適合IT相關專業學生提高英語讀寫綜合技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本專業知識與英語結合,滿足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同時也可以供IT相關專業人士作為提升英語技能的參考書目
前言
一、編寫背景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信息時代的悄然而至,使得我國教育在面臨難得的改革與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育結構乃至整個教育體制都將隨之發生變革。 2010年,教育部頒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提出要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在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論述中提出,要加強教材建設,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形成教學內容更新機制。
2.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2016年 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 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對高等教育中的教材要求有清楚的闡述:加強各類人群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結合不同人群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內容,注重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將相關學科內容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劃。
3.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開展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依據。《指南》在對教材建設和教學資源的論述中明確闡述了:鼓勵各高校建設符合本校定位與特點的大學英語校本數字化課程資源;鼓勵本區域內同類高校跨校開發大學英語數字化課程資源。
二、編寫原則
本套教材是與 IT及其相關專業密切相關的知識課程,符合新形勢下國家對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和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滿足大學生專業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有利于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本套教材在設計與編寫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
1.
滿足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當代大學生正面臨多元化社會帶來的沖突和挑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國家、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為社會提供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備跨語言交際能力、能夠直接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的國際化通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全球化對人才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
滿足學生對于專業與外語知識相結合的需求
高校開設大學英語課程,一方面滿足了國家、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繼續深造、工作就業等方面的需要。本套教材旨在滿足 IT及其相關專業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此外,教材亦體現了專門用途英語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具體要求。
3.
滿足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本套教材編寫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在 IT專業領域中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能夠有效地運用有關篇章、語用等知識;能夠較好地理解有一定語言難度、內容較為熟悉或與本人所學專業相關的口頭或書面材料;能夠對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結論或形成自己的認識。
三、編寫依據
1. 專業知識 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與專業或未來工作有關的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獲得在學術或職業領域進行交流的相關能力。本套教材是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采用系統、科學的教材編寫原則和方法編寫而成。從教材的前期策劃和準備、單元設計、教學資源開發、編寫團隊、內容設置和編排到教學效果的評價和評估都有整體的體系構建,以滿足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的要求。本套教材不但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這些語言基本技能,而且強化學生思辨、創新能力的培養。
2.
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理念
《指南》中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也明確提出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策略使用、教學管理和協調、課堂教學評價和評估等方面,而教師對課堂的主導方向要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為目的,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方能相得益彰,順利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
3.
語言輸入 語言輸出的雙向驅動教學體系
本套教材在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后練習中設計了很多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互動環節,教材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滿足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需求。課后練習的設計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和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策略,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實現課內和課外學習不斷線。
4.
平面教材 立體化教材的雙輔交互優勢
本套教材將大力推進最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移動性、隨時性等特點,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推介作用。積極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和網絡交流平臺,使平面教材呈現出信息化教育的特征,形成立體化教材。
此外,本套教材鼓勵教師建設和使用微課、慕課,拓展教學內容,實施基于教材平面內容和網上立體課件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實現教學資源網絡化、教學環境虛擬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評估過程化等。
5. 以教材為引導、推動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實現教學相長
《綱要》明確指出,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素養,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需要外在環境和管理機制的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性特點可歸納為長期性、動態性、實踐性和環境依托性。本套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正是根據實踐性和環境依托性的特點,編寫和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的專業發展必經過程。
四、教材結構
本套教材共包含讀寫和聽說兩大系列。其中,讀寫系列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共六個分冊。聽說系列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級別,共四個分冊。
在讀寫系列中,每冊書有 8個單元。每個單元分為 Section A和 Section B兩部分。 Section A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制,包含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后有生詞表、短語和表達、縮略詞、術語和課后練習。 Section B按照專業英語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編寫,包含一篇與 Section A同主題的閱讀文章,旨在補充和強化專業閱讀內容。兩篇文章一易一難,每個單元都可以滿足分級教學的需要和不同程度學生水平的需求,兩個部分的練習形式多樣,具有豐富性和系統性的特點。練習設計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選材的難易程度、知識側重點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在聽說系列中,每冊書有 16個單元,每個單元分為 Section A、Section B及 Section C三部分。其中,Section A為聽力技能訓練,聽力內容圍繞 IT相關主題展開。該部分由 Text A和 Text B兩部分組成,前者針對 IT及相關專業(非英語專業)學生,題目設計相對簡單;后者針對英語專業(如科技英語)學生,題目設計難度有所增加。 Section B為口語技能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 Section C為聽力考試強化訓練,該部分側重應試,根據當下國內外幾大英語考試(如大學英語四六級、托福、雅思等),全方位、多角度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希望通過題型多樣、題量豐富的強化訓練,讓學生一方面熟悉并適應聽力考試的多樣題型,另一方面檢測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五、教材特色
1.
素材原汁原味
本套教材的所有閱讀和聽力文本均選自英美國家真實的 IT專業文本,包括 IT相關專業的學術網站、期刊及英語原版教材。編者在選擇文本時盡量選擇新穎、有趣的分支話題,文章的語言也盡量避免過于嚴肅和刻板,使學生在理解和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既能利用專業知識進行思考和判斷,又不覺枯燥。
2.
內容注重實用性
本套教材的讀寫系列避免了國內同類教材培養目標單一、片面的缺陷,注重提高
學生的多種技能。每個單元不僅包括閱讀板塊、翻譯板塊和寫作板塊,還針對 IT及其相關專業的英語閱讀、翻譯、學術寫作等技能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而在聽說系列中,編者在選擇聽說文本的話題時,一方面迎合當今 IT產業就業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考慮與高校 IT專業課程緊密相關,并參考國內各大重點高校 IT專業設置,挑選出 IT領域相關的熱門話題,這些話題廣泛涉及 IT相關專業學生所關心的 IT就業方面的問題、 IT專業知識的學習方法、全國重點高校 IT相關專業課程中開設的典型編程語言、當今的網絡環境、時下 IT領域前沿技術等內容,以便在提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了解和學習與 IT相關的專業知識,突出語言運用,通過文本傳遞 IT知識,重現真實 IT場景。
3. 練習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
本套教材在閱讀和聽力理解、語言知識學習及技能訓練方面都設計了大量的練習,而且練習形式富于變化,如簡答、判斷、填空、選擇、配對、翻譯、圖表、口語交際等,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詞匯、短語等語言點,還可以提高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分析語言的能力及表達能力。
六、適用對象
本套教材特別適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軟件工程和網絡工程等與 IT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和使用,可以分階段或分學期選用;也特別適合從事軟件系統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運行及維護工作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查閱和參考。編者在選材上保證與 IT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的同時,努力確保文章內容貼近生活,所選材料涵蓋了當前教育、工作和社會領域的諸多熱點,文字形象生動、可讀性強。因此,本套教材也比較適合那些有一定英語基礎,同時也喜愛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互聯網文化的人士閱讀,以擴展知識,開拓視野。
七、編寫團隊
本套教材由大連外國語大學軟件學院教師擔任主編團隊。參與編寫的編者有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專業英語教師、計算機專業的教師、 IT職場的企業專家以及定居海外的專家和學者。
本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校企合作教材編寫組的大力支持,是校企合作的成果之一。該編寫組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 IT職場的整個工作流程和環境,將職場所需要的語言技能、專業知識、職業素養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學習需求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教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編寫組成員包括李鴻飛、王文智、姜超、韓參、蔣振彬、梁浩、劉志強(排名不分先后)。
本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也得到了大連外國語大學軟件學院的領導與英語教研室所有老師的鼎力支持,尤其是祁瑞華教授在編寫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套教材還是 2016年遼寧省轉型發展試點專業建設項目的成果之一。我校專業共建合作伙伴國際商業機器全球服務(大連)有限公司、埃森哲信息技術(大連)有限公司、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該套教材的編寫提出了許多參考意見,在此一并謝過!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錯誤與缺點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司炳月 2017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