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學人自選集(第1輯):激情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理想與烏托邦、道德的虛無與人類尊嚴、何謂學者、對未來負責、活在歷史中、貴族的消亡、愛就是愛、數字時代、城市的意義、人的教育、歷史在何處結束、亞洲的后現代、認真地思想和生活、鄉愁、把記憶抱緊、學問的尊嚴、正義是否可能等。
自序:在真理的路上
學術篇
文化的語言視界
意識形態和學術思想論——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
存在的實踐哲學
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
隨筆篇
理想與烏托邦
道德的虛無與人類尊嚴
何謂學者
對未來負責
活在歷史中
貴族的消亡
愛就是愛
數字時代
城市的意義
人的教育
歷史在何處結束
亞洲的后現代
認真地思想和生活
鄉愁
把記憶抱緊
學問的尊嚴
正義是否可能
談話篇
危機與希望:文化重建
關于人文精神
真正的文化在于培“根”
康德不能肯定的是人也會要根據他的判斷來行動。人不僅是理性的動物,他也屬于感性的世界,它會誘使他服從他的偏好而不是他的理性或心靈。因此,道德行為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道德知識、對與錯的知識是。因為嗜好和誘惑根源于人性,康德把人由于他的嗜好受誘惑去做錯事稱為“固有的罪惡”。無論是他還是任何其他道德哲學家,實際上都不相信人會為了罪惡而要罪惡;康德把一切違反道德的行為解釋為例外,因為他認為即使小偷也承認各種財產的法律,甚至希望被它們保護,偷竊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一個臨時的例外。
這就是說,沒有人要做壞人。那些不管怎樣仍要為惡的人就陷入了一種“道德荒謬”(absurdum morale)。這么做的人實際上與他自己,與他自己的理性相矛盾。因此,用康德自己的話說,他必須自己看不起自己。康德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想不到有人會相當坦然地對人說:“千萬別把我當人。”他認為對自輕自賤的害怕固然可能不足以保證守法,但只要你在一個遵紀守法的市民社會中活動,你得假定自輕自賤會起作用。康德當然知道,自輕自賤或不得不看不起自己實際上常常并不起作用,但他對此的解釋是人能對自己撒謊。因此他反復指出,人性中真正腐爛和骯臟點是撒謊癖,撒謊的能力。
初看起來令人吃驚,因為幾乎所有文明民族的道德信條都將殺人放在諸罪之首。只有陀斯妥也夫斯基是康德的同道。在《卡拉瑪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問長老他必須做什么來獲得拯救,長老的回答是:“首先決不要對你自己撒謊。”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在康德看來,道德完全是人自己的事。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他寫道:“我們不應因行為是上帝的命令,而將它們視為義務,但應因為我們對它們有一種內在的義務而將它們視為神圣的命令。”在理論哲學中千方百計要為宗教留一扇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