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史(套裝上下冊)》從整個中國國民黨史的研究現狀出發,指出既往研究的得失,并進一步提出如何深化國民黨史研究的幾點意見,意見中肯,極具學術價值。全書120萬字,分“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敗退臺灣后的蔣介石、蔣經國與中國國民黨”、“李登輝與中國國民黨”四編,從孫中山創立國民黨寫至國民黨十六全大會和撤消李登輝黨籍。
全書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作為國民黨的四代領袖,在國民黨的建設及其黨政等問題上的是非功過作了客觀的評述,避免了以往著作大多因人而異、具有較多感情色彩或政治色彩的偏頗。特別是對每個人的思想理念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討,避免簡單的就事論事的褒貶。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敗退臺灣后,蔣介石、蔣經國與中國國民黨;李登輝與中國國民黨。
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李云漢在其《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的幾個層面》一文中,對包括海峽兩岸學者在內的研究成果及出版狀況作了詳細的評介。他說“通論性黨史著述,為數當在50種以上”,其中“體系完整,內容充實,足資代表某一時代、地域或特別方面”,而又常見的,有30種。有關國民黨黨史專論性著作,包括階段性、地區性、專題性以及有關黨史人物的傳記等一共列舉了28種。各種論文集有36種,所收學術論文總數在300篇以上。①
在如此眾多的專著中,我們認為,屬于通論性質、有一定學術水平的只有4種,即: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初版于1929年,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計1262頁;1938年商務印書館再版,197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第3版,計1120頁;1960年中華書局版,計1686頁。
張其昀:《黨史概要》,1951-1955年先后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分冊出版;1979年3月增訂3版,增加《補編》一冊,共計2148頁。
羅家倫:《七十年來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1964年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出版,計171頁。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1993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計324頁。
此外,李云漢在上述文章中沒有提到的、在大陸出版的主要專著還有以下7種:
李友仁、郭傳璽主編:《中國國民黨簡史》,1988年北京檔案出版社出版,計404頁。
第一編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
第一章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國民黨百年黨史的開端
第二章 興中會——中國國民黨最早的組織形式
第三章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同盟會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 推翻專制王朝,建立中華民國
第五章 中國同盟會等五黨合并改組為國民黨
第六章 孫中山改建中華革命黨
第七章 孫中山總結建黨經驗教訓
第八章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第九章 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第十章 中國國民黨的新發展及孫中山逝世
第二編 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
第十一章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崛起
第十二章 從北伐到“清黨”
第十三章 國民黨“統一全國”,召開“三全大會”
第十四章 蔣介石與國民黨的思想理論
第十五章 國民黨內派系爭斗與蔣汪合作
第十六章 “安內攘外”方針的出臺與貫徹
第十七章 國難當頭,國民黨內外方針的轉變
第十八章 國民黨的抗戰活動與第二次國共合作
第十九章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的國民黨
第二十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民黨內外政策的變化
第二十一章 抗戰勝利前后外強中干的國民黨
第二十二章 戰后的國內外形勢與國民黨發動內戰
第二十三章 內戰失敗
第三編 敗退臺彎后,蔣介石、蔣經國與中國國民黨
第二十四章 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掙扎
第二十五章 國民黨敗退臺彎后的“改造運動”與“七全大會”
第二十六章 戒嚴體制與白色恐怖
第二十七章 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穩定財經與土地改革
第二十八章 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經濟建設計劃的實施
第二十九章 地方自治與增補“中央民意代表”
第三十章 整頓和發展教育與科學研究事業
第三十一章 中國國民黨與美國關系的演變
第三十二章 蔣經國擔任國民黨主席
第三十三章 蔣經國發動政治改革
第四編 李登輝與中國國民黨
第三十四章 國民黨召開“十三全大會”
第三十五章 召開“國是會議”,推動第一、二次“修憲”
第三十六章 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第一次大分裂
第三十七章 “十四全大會”開始改變國民黨的性質
第三十八章 第三次“修憲”與臺彎族群政治
第三十九章 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第二次大分裂
第四十章 李登輝逐步登上權力頂峰
第四十一章 “兩國論”的出籠與中國國民黨的蛻變
第四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第三次大分裂
第四十三章 撤銷李登輝黨籍,中國國民黨力圖“東山再起”
第四十四章 李登輝“未蓋棺而論定”
附錄——參考書目舉要
后記
《中國國民黨史》下冊